託克遜:民族交融巖畫古樸木卡姆清新明快 坎兒井流淌至今美食拌麵...

2020-12-15 騰訊網

CCTV-10

2020.3.27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新疆卷 託克遜篇

託克遜篇 預告片

託克遜縣是穿越天山南北的必經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匯流之處。

託克遜縣城以西約67千米的阿拉溝東口,制高點上聳立著一座古老的方形烽燧。這座周長約130米,高約6米的烽火臺,曾經出土了包含唐代借貸契約和戍邊衛士姓名的文書。

巖畫古樸 形象生動

克爾鹼鎮,位於託克遜縣城西北大約50千米處。

分布在克爾鹼溝兩岸的巖畫,刻畫清晰,形象生動。暗紅色的巖石上,騰躍奔逃的北山羊,安然自得的駱駝,窮追猛撲的虎狼,足蹬高靴、搭弓射箭的獵手,無不栩栩如生。

距克爾鹼鎮東南約5千米處,一塊距地面六七米高的巨石上,刻著克爾鹼巖畫中最為獨特的古代水系圖。它以陰刻的手法,繪出了近40條大小河流、泉源和水渠。逼真地顯示了當時自然水系的分布,對託克遜縣古代水系分布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

2003年3月,附近鄯善縣洋海墓地進行大規模搶救性發掘。洋海墓地出土的木桶上刻畫的北山羊、狼、鹿、野豬等大量動物圖案,都與克爾鹼巖畫上的動物造型有著驚人的相似。

經考證,洋海墓地形成於距今大約3000多年前。從吐魯番盆地北部阿勒泰地區以及從蒙古高原遷移而來的部落,逐水草而居。

而克爾鹼巖畫就出自這個族群之手。

木卡姆藝術:對生活的禮讚和熱愛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新疆維吾爾族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東方音樂明珠」。這一寶貴的音樂財富在廣袤的新疆又有不同的地域變體。作為沙漠綠洲上的古老驛站,託克遜一帶擁有獨具特色的木卡姆音樂。

玉山·買合木提是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從十五歲開始學習木卡姆的演唱,至今已有三十多年。

託克遜縣的木卡姆音樂背後是繁難的曲調。在他的記憶中,完整的託克遜縣木卡姆一共有五套,過去的民間藝人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著這門古老的技藝。

為了傳承託克遜縣的木卡姆藝術,2006年,玉山·買合木提組織了班社,在表演中探尋這座傳統音樂的延續和發展之路。

清新明快的木卡姆以反映愛情和勞動的內容為主,每到收穫的季節,人們常常舉行小型的麥西來甫,載歌載舞,慶祝豐收。

美食拌麵 香飄萬裡

麵條的食用在新疆歷史久遠。在各式各樣的吃法中,拌麵是最受人們喜愛的一種。

託克遜縣是古絲綢之路上的著名驛站,南來北往的商旅路人在此休憩、用餐。飽腹又美味的託克遜拌麵自然成了旅途餐桌上的主角。

託克遜的拌麵,在當地人口中號稱「新疆第一面」。

筋道爽滑的手拉麵,配以鮮美的託克遜羊肉澆頭,一口地道的託克遜拌麵帶來的滿足感,從古時的驛道兩側,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市肆。

如今,在託克遜縣城大大小小的拌麵館共有400多家。為經營好託克遜拌麵的品牌,縣政府投資建造了美食城,當地有名的拌麵館相繼遷移至此。每年還會舉辦拌麵節,吸引大批遊客。

坎兒井:清泉湧動 流淌至今

作為大規模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統,坎兒井在新疆吐魯番境內綿延約五千多千米,又被稱為 「地下運河」。與都江堰、廣西靈渠並列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共有1700多條坎兒井曾經流淌著甘甜的清泉,託克遜境內尤為密集。

託克遜縣的氣候特徵為乾旱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降水量只有5.7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達到了3171.4毫米,幾千年來這裡的人們一直在與乾旱做著頑強的鬥爭。

在託克遜,每一條坎兒井都有自己的名字;對於託克遜人來說,坎兒井是流淌在血液中無法阻斷的精神源泉。

坐落在紅山窪地的天然水庫——紅山水庫,清水滿注,宛如天池。

2009年12月開工建設的吐魯番地區唯一的百米級大壩——阿拉溝水庫,更是高峽出平湖,讓人們對乾旱不再心生畏懼。

綠色發展 生機盎然

從西伯利亞南下的風從天山突圍之後,幾乎橫掃整個託克遜。三十裡風區,使得託克遜成為名副其實的「風庫」。

吐魯番盆地西北部風區全年3至20米每秒的有效風速約為5000小時,區內風能蘊藏量每年可提供的電力相當於22億千瓦時。

2007年,小草湖風力發電場建立。這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風力發電項目,此後,託克遜風電事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如今,風電場已經成為託克遜主要的能源來源之一,整個託克遜已擁有8家企業,16個項目。風能產生的電能通過國家電網,輸送到全國各地,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產生了積極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託克遜葡萄是吐魯番葡萄中成熟較早的品種。託克遜從四月開始就進入了瓜果飄香的季節,也是葡萄種植者們最忙碌的季節。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得地理位置特殊的託克遜再次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

2017年,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項目產業園在這裡建成。信息在這裡匯聚,貨物在這裡集散,往昔的駝鈴聲聲被今天的滑鼠點擊聲所取代,絲路新驛站的繁華正被科技的力量重新書寫。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群密集處。

中國影像方志

《託克遜篇》

播出時間:2020年3月27日 15:38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胡悅 賈文杰(實習)

相關焦點

  • 新疆拌麵哪家強?託克遜拌麵!
    不過呀,今兒小編想和大家討論的不是新疆美食大雜燴,而是想挖掘下「新疆拌麵技術哪家強」 ?且看↓↓↓「最後一公裡」(微信號:MqMsMx)版權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託克遜的拌麵,亞克西!→→為啥託克遜的拌麵好吃?
  • 新疆最好吃的面:只要提起託克遜三個字,新疆人腦海裡就冒出拌麵
    這篇文章記錄的是我們出發的第22天:託克遜的拌麵從烏魯木齊往南疆走,果然是兩個極端,北疆冰天雪地大雪封山,進無可進!而南疆呢?除了氣溫低一點,連片雪花都沒看到,甚至陽光還有點刺眼。不過這一段路走下來給我的感覺是地貌風光(我分不清是雅丹地貌還是丹霞地貌或者兩者都不是)不比雅丹差,完全可以旅遊開發。
  • 217美食街-牛骨丸子湯《老海的拌麵》
    拉條子維吾爾語叫「蘭格曼」是新疆各族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美食其起源有眾種版本一說來源於山西是由當年山西駱駝客帶到新疆的不必過分探究其來源也不必拘泥於哪種叫法拉條子是新疆的特色美食隨著歷史的變遷通過各民族相互接納相互學習和相互間的交融拌麵其實早已深深紮根於新疆這片沃土成為了在國內名氣很大的一種新疆特色美食
  • 新疆拌麵,太勞道了!
    拉條子是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通過各民族相互接納、相互學習和相互間的交融產生的,當然這裡面的傳說很多了,有人說最早是山西商人,沿著絲綢之路經商,把山西的麵食手藝和新疆的各民族兄弟姐妹的生活習俗相結合,再就地取材
  • 我的生命沉浸在十二木卡姆中
    今年國慶期間,在上海舉辦的「2020天地世界音樂節」上,新疆莎車十二木卡姆民間藝術團的精彩表演讓觀眾感受到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  今年58歲的依力哈木·熱依木是藝術團的團長,也是十二木卡姆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將全部心血傾注於十二木卡姆的保護和傳承,讓這一民族瑰寶在當代煥發出璀璨光彩。
  • 什麼是坎兒井?
    讀新疆·看世界↑↑↑點擊查看:新疆歷史、美食在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700多條,多數在吐魯番和哈密盆地地區,吐魯番的耕地有七成是坎兒井灌溉,而且現在還在使用之中,也就是說我們吃的葡萄乾很有可能就是得益於坎兒井的灌溉,這是祖輩留下的巨大遺產,是新疆各族勞動人民的傳世成果。
  • 文化潤疆|進入新疆民間音樂,從木卡姆開始
    周吉在20世紀80年代曾提出:「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特別是其中與各種特定的、自古至今沒有多大變化的生產方式及生活習俗緊密結合的那些部分,完全有理由被認為是古代西域音樂文化的歷史殘餘」,並通過研究考證,推斷出古絲路音樂的形態特徵。
  • 克拉瑪依火爆的「四號拌麵」一天賣多少份拌麵?快看!美食周刊!
    以拌麵為主要經營內容的餐廳 目前,「四號拌麵」主要出售託克遜風味拌麵,品種包括過油肉拌麵、辣子肉拌麵、酸辣土豆絲拌麵、家常拌麵、毛白菜拌麵等8種拌麵,食客在品嘗拌麵的同時也可以一享烤肉風味。
  • 新疆拌麵好吃,南北疆拌麵菜有什麼區別?
    拌麵在全新疆都有,而且是新疆人的主食之一,要說拌麵的菜南疆好吃,這個不能一概而論,新疆每個城市都要好吃的拌麵,烏魯木齊也不例外,拌麵好吃不是南疆一個地方喲,大家最熟悉的託克遜拌麵,奇臺拌麵這些是拌麵中的王牌,幾乎覆蓋了新疆的大小城市。新疆人對拌麵的熱愛不亞於四川人對火鍋的熱愛。一盤拉條子,菜和面都有,常吃也不膩,經久不會餓,精神更攢勁!
  • 新疆旅遊攻略(47)-新疆旅遊景區景點-新疆草原石人及巖刻巖畫
    這尊石人只在石體偏上的部位雕刻了人的圓形面部輪廓,從線條上測量石人面部高是31釐米,寬33釐米,雕刻方法是凸刻,裡面浮雕了深目,高顴骨,高鼻梁、大嘴,顯示出粗獷古樸的遊牧民族的特徵。
  • 《木卡姆印象》驚豔亮相!
    8月19日晚,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代表團選送劇目——大型音舞詩畫《木卡姆印象》在梅蘭芳大劇院亮相。
  • 誘人的奇臺美食——過油肉拌麵
    它比沙灣的大盤雞、昌吉的丸子湯、託克遜拌麵、五臺雜燴湯出名還要早。  過油肉這道菜一般都精選牛、羊身上的瘦肉,還要切成大塊,故而用肉量很大。主食主要有米飯、花卷、饅頭、饢等,要是和拉麵配在一起吃,就是我們平時都愛吃的過油肉拌麵了。  現在市面上普及的是以清真方式烹飪的過油肉,選料以牛肉為主,因為只有牛肉才可以更多地滿足「肉」要大塊的要求!
  • 推薦幾個狠好吃的拌麵
    拌麵,新疆俗稱拉條子,以菜拌麵而食,故稱。拌麵的菜,花樣繁多。
  • 木卡姆旅人王江江
    於是他放棄學業回國採風,直到第一次聽到木卡姆,他終於找到了方向。王江江帶著他在義大利打工期間賺來的所有積蓄隻身來到了新疆,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收集木卡姆。王江江說,在新疆的這六年裡,他走遍了新疆所有有木卡姆的地方,對於木卡姆的藝術類別,他如今已經是如數家珍了。
  • 打卡昌吉 探尋沙漠綠洲奇蹟,聆聽坎兒井千年的水聲
    祖先把千萬隻馬蹄印變成了木壘草原坎兒井裡的涼涼歲月。深深俯首,似水的銀針帶著我在這條「地下運河」穿行神秘的西域。清末,茫茫戈壁,木壘各族草原人民看到龜裂的土地和快要風乾的大人孩子、大小牲畜,急切的期盼著一場甘霖,一天天,一年年,依舊是萬裡無雲,依舊是烈日當空。
  • 歹歹的新疆美食在農大!
    這裡是新疆~」「從一片荒涼到瓜果飄香~」喀納斯、那拉提、戈壁草灘、天山天池、賽裡木湖、杏花溝……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如此大氣磅礴的自然面前,究竟會形成怎樣的新疆特色美食呢?在農大的第一個周末為了歡迎五湖四海的小夥伴們來到農大小薇準備把壓箱底的新疆美食都分享給大家!!
  • 辛辣美食,滿融村裡的民族風情!
    不過,在瀋陽南部的蘇家屯地區,有個叫做滿融村的小村子,更具民族風味。想要在瀋陽品嘗到同韓劇裡一樣的美食,就一定要到滿融村去。「滿融」意為五業皆滿、民樂交融。朝鮮族同胞聚集在瀋陽,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早在18世紀中葉,居住在鴨綠江畔的朝鮮人便渡河來到中國,經丹東等地到達當時還是盛京的瀋陽城安居。據1894年的史書記載,1882年至1887年間朝鮮人白鴻俊等在瀋陽翻譯出版了朝鮮文 «聖經» 一書, 可見當時瀋陽城內朝鮮人的活躍程度。
  • 200餘種特色美食,烏魯木齊網紅餐廳,簡直是新疆美食博物館
    這裡有200餘種新疆特色美食、56個主題包廂、5大宴會廳,新疆的特色美食,幾乎都在這裡! 與其說這是個餐廳,不如說這是新疆美食博物館,一條熱熱鬧鬧的集市,每個檔口展示著新疆各個地方的美食。「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黃面烤肉大盤雞拌麵抓飯揪片子。」牆上投影的字,讓我微笑。 餐廳門口有美麗的少數民族姑娘,穿著盛裝,可以和遊客合影。不在餐廳吃飯,來逛一圈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