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濟公活佛(李修緣)簡歷

2021-02-13 天下李氏一家親


濟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今天台山永寧村人。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住淨慈寺,他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臺山梵響》中。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淨,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於是人們又以他扶危濟困而稱之為「濟顛」,尊之為 「濟公活佛」。 

基本資料 
原名:李修緣
生卒:1130年一1209年
籍貫:浙江省天台山永寧村
描述:南宋禪宗高僧
法名:道濟
別號:湖隱、方圓叟
尊號: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
愛好:善走圍棋,喜做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喜歡蘸大蒜吃狗肉

生平簡介:濟公畫像圖冊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由於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薰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法號道濟,先入國清寺,後至臨安(今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濟公出家後,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

在一般僧俗眼裡,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並逐出山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並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此後無人再敢詬逐。瞎堂圓寂後,道濟去淨慈寺投德輝長老,後來做了書記僧。《佛光大辭典》中記載:「道濟(1150—1209),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臨海(浙江)人,俗姓李。名心遠,字湖隱,號方圓叟。年十八,落髮於靈隱寺,性狂顛,嗜酒肉,人號濟顛。先後參訪國清寺之法空一本、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後投虎丘山瞎堂慧遠門下,嗣其法,又依淨慈寺,寺毀,行化嚴陵。瀕湖居民食螺斷尾,師每乞放水中,螺多活而無尾。嘉定二年,坐逝,世壽六十,葬於虎跑塔中。」世人僅知濟公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卻不知還有後二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故而濟公之言行舉止,非一般人所能洞悉,亦不可妄學,妄毀。

近代大德印光大師說,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 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

人物紀事 修緣出世

李家世代信佛,從李崇矩就開始造像建寺,接濟僧眾。孩子一出生,父親李茂春就把他抱到天台國清寺,請住持

嚴韶華:《濟公讀書圖》和尚幫他取個俗名:李修緣。淨慈寺志有傳,茲照錄如下:「道濟,字湖隱,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夢呑日光而生,(宋高宗) 紹興十八年(西紀一一四八)十二月初八日也。」(清)《天台縣誌》中記載:「濟顛,邑人,父李茂春,高宗李駙馬之後,隱於天台。母王氏,夢吞日光,生師。」

修緣苦讀
書生李修緣從赭溪畔的永寧村,避居到天台赤城山,在一盞明月下苦讀詩書,是南宋年間的事。天台赤城山是佛道雙修的聖地,山中的玉京洞,為道家十大洞天中第六洞天。赤城山中的佛道兩家一直雞犬相聞,理佛練丹,名不相干。開山的道長坐在霞色中,用一把蒲扇扇起灶中的火焰時,印度僧人曇猷,也開始在山下的紫雲洞中伐木建寺。當長鬚飄飄的老道放下蒲扇,從丹爐中取下一顆赤色的丹丸,中巖寺響起了第一記鐘聲。書生李修元就在丹爐和鍾馨之間,在天台宗和尚湛然晚年講經的瑞霞洞,做著金榜題名的科舉夢。書生李修緣十年寒窗,當他離開瑞霞洞赴京應試時,洞壁上已長滿了灌木。後來貼出一皇榜上,沒有叫李修緣的人。

修緣出家

北京鬼才田七喜作水墨《濟公活佛》 李修緣在十八歲赴考之時突然出家,和家中有一場變故有關。父母雙雙得急病去世,病情來得很急,不出三日,就相繼撤手人鬟了。李修元在借宿的靈隱寺中,接到寄自家中的信時,一時萬念俱灰。三天後,悲痛之中的李修緣就在靈隱寺落髮了,為他剃度的是瞎堂慧遠禪師。有關道濟在靈隱寺出家一事,歷朝文獻都無異議。民國四年(1915年)印行的《天台縣誌稿》,也還照抄康熙二十二年(1883年)《天台志稿》上的說法:「年甫十八,親喪,投杭州靈隱寺出家。」即使1995年版的《天台志稿》出說他:「十八歲趕臨安,於靈隱寺出家。」 
這個法號道濟的和尚,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活佛」濟公。李修元出家時,正是青春年華,消息傳來,鄉人一片婉惜。在他們眼中,有神童之譽李修元進士及弟,步步高升,應該不是難事。一個進士對永寧村裡的李家來說,雖算不得光宗耀祖,可也算是李家中興了。《台州府志》有記載說:「濟顛,天台人。父李茂春,高宗李駙馬之後,年甫二十八,二親繼喪,投靈隱寺,後居淨慈。逆行順行,言行叵測。其濟物利生、神通感應事跡甚多,見《錢塘漁隱濟顛師語錄》。乃天台五百應真之流也。滅後數日,有二行腳僧遇之於六和塔,復附書歸。」

活佛濟公

道濟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眾告到方丈室,慧遠卻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於是他又被人們稱作 「顛僧」。慧遠圓寂,他失去庇護人,被迫轉到淨慈寺,先是替人念經兼作火化工,後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遊山逛水。他寫詩自述:「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活脫脫的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遊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1921年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有記載:道濟,宋高僧。天台李氏子,字湖隱。年十八就靈隱落髮。狂嗜酒肉,人稱「濟顛」。復依淨慈寺,火發寺毀,道濟行化嚴陵,以袈裟籠罩諸山,山木盡拔,浮江而出,報寺眾曰:「木在香積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蓋六甲神也。瀕湖居民,食螺已斷尾矣,道濟乞放水中,活而無尾。嘉定初坐逝,葬虎跑塔中。

前清秀才徐聚垣在他的著作中這樣形容濟公:「家素封,餚有珍饈,醞有內法。然居士薄於自奉而厚以待人,於凡四方明德之儒,以及三教九流之有行者,無不交相結納,時人稱之曰:「小孟嘗。」而於貧苦人尤切摯。每當歲迫時,見有蒙袂而前、決踵而過,與夫道路流行無寄之人,寒則衣之,飢則食之。資送雖不盡多,然皆得其歡心而去。家儲藥物十數種,皆藥肆中所未備。鄉裡中來取者,日不知凡幾。居士有求必應。雖在匆遽中,必先給予而後安。其急於樂善類如此。其他如道路、橋梁、郵亭、茶室、義冢、育嬰、放生、惜字、排難釋紛諸善舉,不計也。」

濟公家族

《歐陽修全集》卷三十三中《鎮潼軍節度觀察留後李公墓志銘》,系研究濟公家世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

濟公。濟公自稱「幼生宦室」。濟公的師侄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說他是「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恆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字公武,逝世後諡號和文,為李崇矩孫,濟公高祖。其世係為:李崇炬——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緣(修元)。 
該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為將門;二是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歷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台,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為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濟公李氏家族人丁不算很旺盛,但因歷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遊泳玩耍的好去處。石牆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裡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




濟公才能  擅詩善文

濟公高僧他學識淵博,擅詩善文,出語諧謔,往往超詣。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遊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對濟公的四首《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尤其讚賞,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範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1995年出版的《台州地區志》中這樣描述他:「精於文墨,題詠頗多,《淨慈寺志》、《臺山梵響》均收有其詩作。」

醫術精湛
他用精湛的醫術為老僧、貧民悉心治疾,疑難雜症多得根治。風靡中國的香功,據說就是經他的傳授而嘉惠後人的。

濟公詩文
《臨江仙》

李子秋:濟公佛(水墨畫)粥去飯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才到腹,轉眼又還飢。唯有衲僧渾不管,且須慢飲三杯。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醜陋,心孔未嘗迷。 
《飲酒》 
何須林景勝瀟湘,只願西湖化為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 

《醉傲》
醉傲風顛卒未休,杖頭明月冠南州。
轉身移步誰能解,雪履蘆花十二樓。

《自述》
南屏山淨慈寺書記僧道濟,幼生宦室,長入空門,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語具辨才。理參無上,妙用不窮。雲居羅漢,唯有點頭;秦州石佛,自難誇口。賣響卜也吃得飯,打口鼓儘覓得錢。倔強賽過德州人,蹺蹊壓倒天下漢。尼姑寺裡講禪機,人俱笑我顛倒;娼妓家中說因果,我卻自認風狂。唱小詞,聲聲般若;飲美酒,碗碗曹溪。坐不過,禪床上翻筋鬥;戒難持,缽盂內供養屠兒。袈裟當於盧婦,盡知好酒顛僧;禪仗打倒龐婆,共道風流和尚。醉昏昏,偏有清頭;忙碌碌,的無拘束。欲加其罪,和尚易欺;但不犯法,宣威難逞。請看佛面,稍動慈悲;拿出人心,從寬發落。今蒙取供,所供是實。

《雨傘》

戴雲輝:濟公畫(格調清新 筆墨酣暢)一竿翠竹,獨力支撐。幾幅油皮,四圍遮蓋。摩破時,條條有眼;聯絡處,節節皆穿。雖曰假合,不異生成。漫道打開有時,放下擔當雲雨。饒他甕瀉盆傾下,別造晴乾,藉此權為不漏天。 
《嘲靈隱寺印鐵牛》 
幾百年來靈隱寺,如今卻被鐵牛閂。
蹄中有漏難耕種,鼻孔撩天不受穿。
道眼何如驢眼瞎,寺門常似獄門關。
冷泉有水無鷗鷺,空使留名在世間。

性格特徵

濟公銅像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性狂而疏、介而潔,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樂善好施、除暴安良、彰善罰惡、好打抱不平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1989年出版的《辭海》記載道:「他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所以人們叫他濟顛。」《天台縣誌》記載道:「方圓叟,性狂疏不守戒律,嗜酒肉,舉止如痴。常嘲弄為富不仁者,對於老病僧人與窮苦百姓,則盡力相助。」1995年出版的《台州地區志》中記載道:「性獨疏,不守戒律,嗜酒肉,落拓不羈,舉止如痴,常嘲弄為富不仁者,對病老僧人與窮苦百姓則盡力相助。」

《補續高僧傳》中這樣記載:「明顛者,潦倒猖狂,衣不蔽體。大雪中,袒膊跣足而行,手弄摩鐵釘,遇瓦礫拾置袖中。人誠語相問,則答以機鋒;或侮之,則酹以狂言。入市,群兒爭挽袖覓錢,或與之一錢兩錢;或不與,喧叫語笑,衢路闐塞。人或飯之,不問遠近識與不識,皆凌晨而至。或受,或不受,或反探袖出錢置几上,不謝而去。」他寫詩自述:「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活脫脫的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


人物評價 《濟顛道濟禪師語錄》有幾句順口溜贊顛師之顛相、顛心:

濟公扇畫(姜子安 餘紹宋)其一:濟公非濟公,靈光在心中。金身羅漢降,顛僧乘有情。布帽具五明,破扇煽八風。兩鞋馳千裡,衲衣福田生。密修般若法,外現頭陀行。識心舍皮囊,水連天碧峰。頓悟其密意,法界盡虛空。 
其二:吾亦非濟公,慈悲在心中。神光從天降,通達世間情。人生有晦明,屈指化清風。滾滾紅塵裡,唯願濟蒼生。曾悟大佛法,來去自如行。區區一皮囊,天下第一峰。心有虛空意,證果在非空。

明朝人對其評價道:「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開荊棘林,透過金剛圈。眉毛廝結,鼻孔撩天,燒了護身符,落紙如雲煙。有時結茅宴坐荒山巔,有時長安市上酒家眠,氣吞九州,囊無一錢。時節到來,奄如蛻蟬。湧出舍利,八萬四千,讚嘆不盡,而說偈言。」

周恩來總理說:「人民很喜歡濟公,因為他關心人,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濟公的美麗傳說。」

「濟公這個角色,是我這一生從事專業工作的一個積累。」遊本昌滿懷感慨,「濟公改變了我的藝術觀。」

濟公傳說簡介

濟公傳說的發展經歷了宋代以前的孕育準備期、南宋初的萌芽形成期和明清以來的成熟發展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濟公傳說是以南宋禪宗高僧道濟的故事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主要分布於浙江省以天台為

趙宏本:濟公像(紙本) 中心的區域,並由此輻射全國,影響世界。 
歷史溯源

六朝以來,浙江南部的天台山就是充滿神秘色彩的佛教聖地,晉代《西域記》把天台石橋方廣寺稱為五百羅漢顯化之地;唐代被稱為三賢的寒山、拾得和豐幹,就以瘋癲著稱,因此,天台在歷史上就流傳著許多羅漢、顛僧的傳說。

濟公其實是一個有史可查的人物,最早記錄見於南宋高僧釋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和釋如《贊濟顛》。《淨慈寺志》記載:道濟,字湖隱,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夢日光而生,紹興十八年十二月初八日也。年十八,就靈隱瞎堂遠落髮。風狂嗜酒肉,浮沈市井,或與群兒呼洞猿,翻鬥,遊戲而已,寺眾訐之,瞎云: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遂不敢擯,自是人稱濟顛。

李氏家族走出一位世人皆知的濟公活佛,並不是偶然的,是佛宗道源底蘊深厚的天台山文化、李府集儒、道、釋於一體的家族文化和天台山淳樸剛健的民情民風融匯一起,才孕育了濟公活佛,產生了不朽的濟公文化。濟公首先是人,是生而知之者,是濟公的大知大覺和充滿神奇浪漫色彩的事跡使其逐漸被人們神化為活佛。重要的是要領會濟公捨棄百萬家財而不顧,毅然出家,尋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走上一條救民濟世之路的精神實質,領悟他那種「無我」、「看破一切」的境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多做服務於社會,造福於人類的事,少受名利枷鎖的羈絆,得到真自在、真自由,減少患得患失的煩惱。

主要內容及其特點

文人畫家胡永生:濟公送福圖據調查,現存於天台民間的濟公傳說有數百種,這些傳說以濟公生平經歷為主線,內容涉及降龍羅漢投胎的濟公出世傳說,神童李修元的少年濟公傳說,濟公癲狂濟世、懲惡揚善、扶危濟困、戲佞降魔的傳說等。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 
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台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跡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裡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與濟公相關的民俗風物傳說也十分豐富。明清以來,濟公傳說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濟公傳說依存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節的神奇性;體現了歷史上的禪宗思想和羅漢信仰,具有文化的繼承性;廣泛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具有內容的多樣性;反映民眾的喜怒哀樂,具有鮮明的人民性。


歷史發展

劉式錚:濟公畫像(水墨)濟公號稱「湖隱」、「方圓叟」。從形象上看,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他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800多年來,濟公傳說已成為文學藝術的生動素材,在戲曲、書畫、雕塑、影視等領域都得到廣泛運用。 
演濟公的戲劇很多,清代就有《醉菩提》傳奇,還有光緒三年(1877年)盈桂軒演出的《濟公傳》,光緒六年天仙茶園演出的《濟顛拿旱魃》、《濟公僧戲耍知縣》等。1935年上海天蟾舞臺推出了連臺本戲《濟公傳》,著名戲曲演員筱芳錦飾演濟公,亦莊亦諧,生動活潑,恰到好處,展示了完整的濟公形象,獲得轟動。而遊本昌在電視劇中飾演的濟公妙趣橫生,詼諧自如,深受觀眾喜愛,他本人也因此被譽為「活濟公」。京劇中亦有《濟公活佛》。其他劇種與地方戲,也有許多以濟公為題材的曲目,如平劇、皮影戲、臺灣歌仔戲等。而羅蘭《濟公傳詩歌劇》,則是以當代詩歌劇本創作的形式,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全新演繹了濟公傳說。

傳承價值

濟公鬥蟋蟀據調查,現存於天台民間的濟公傳說有數百種。這些傳說以濟公生平經歷為主線,內容廣泛涉及濟公身世、童年生活、扶危濟困、戲佞降魔等方面。其中《飛來峰》、《賣狗肉》、《鬥蟋蟀》等段目已成為經典。1986年電視連續劇《濟公》的播放,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在國外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800多年來,濟公傳說已成為文學藝術的生動素材,在小說、戲曲、書畫、雕塑、影視等領域都得到廣泛運用。同時,濟公傳說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深深印刻在民眾的心裡,對於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對於推進道德教育,增強海峽兩岸的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濟公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國際濟公文化節將於6月18日至20日在澳門舉行。2008國際濟公文化節暨慶祝道濟活佛成道800周年,由東井圓佛會主辦、德教會濟修閣協辦。活動舉辦地點在澳門威尼斯度假村酒店。

濟公 - 濟公故居 

天台山濟公故居濟公故居位於浙江省天台山的永寧村。濟公李府祖居隨著歲月衝刷,滄桑變遷,最後湮沒淪圮。修復後的濟公故居,向世人展現了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浙東地方建築風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軸畫卷。 

濟公故居佔地16畝,建築面積6310平方米,景區由永寧村口雙牌樓與觀霞閣、濟公李氏祖居和隴西園三大部分組成,宅第街坊與樓臺亭閣水榭園林薈萃一體,內聚佛國之靈氣,外擷仙山之精華。中國話劇院著名演員「活濟公」遊本昌先生在專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時說:「濟公故居修復得好!」浙江省人民政府領導在視察濟公故居時說:「濟公故居完全可以成為對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人生價值觀和道德教育的良好基地。」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酒肉和尚李修緣是怎麼煉成活佛濟公的?
    遊本昌主演的電視劇《濟公》,相信70後,80後的我們都看過,劇中的活佛濟公穿的破破爛爛,手拿一把破扇子,腰間別著一個酒葫蘆,是一個愛喝酒吃肉的花和尚,專管天下不平事。很多人以為濟公的形象是虛構的,其實歷史上真的有一個濟公。
  • 「活佛濟公」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不僅有,而且還大有來頭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看過1985年上映的《濟公》的人對於這首歌詞一定不會陌生,對於濟公的形象大家都覺得很新奇,這個和尚不僅瘋瘋癲癲,而且還喜歡吃肉喝,大家卻都稱他為活佛。那麼在真實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存在呢? 答案是肯定的,濟公的俗名叫李修緣,另一說叫李心遠。出生於建炎四年(1130年),浙江台州人。
  • 【神話傳說】活佛濟公與道濟禪師
    人物簡介濟公(1148年—1209年),漢族民間信仰之一,舊時冰窖業、雜技業所崇拜的行業神祇。濟公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是濟公活佛流傳下來的一句話,但是大家僅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幾乎成了很多人為了口福,貪嘴吃肉的理由和藉口。甚至有些人見到學佛人吃素,則說:「何必執著,佛都說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種說法貽害匪淺,使很多人混淆了聖凡、德性和修德,是邪見。),卻不知濟公活佛還有後一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他曾說:「學我者下地獄。
  • 活佛濟公什麼出身,為何瘋癲?都是故事!
    #活佛濟公濟公濟公在歷史上實有其人。濟公在出道以前是李員外家的兒子名叫李修緣。在出家以後才有了法號道濟,也有人叫他濟癲。他到底是什麼來歷,又是怎麼成了瘋癲的和尚,後是怎麼救濟世人的?我們來一起揭曉答案。濟公到底從何而來。南宋年間,有一位李老員外,人到晚年了五十來歲了還沒有孩子。於是老兩口就經常到當時南宋的國清寺,到國清寺裡面拜佛燒香,求一兒子延續香火。
  • 濟公活佛:渡得了這世間芸芸眾生,卻唯獨負了胭脂一人
    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遊本昌老師飾演的濟公了,直到現在一聽到:「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就莫名的有一種熟悉感。初看不知劇中意,再看已是劇中人;初想回憶已是藝,再想卻已回不去。當時看濟公只是圖一個開心,現在再看時卻又是另外一番感慨。
  • 《活佛濟公》十年後,白雪逆生長,胭脂女神,被遺忘的她紅到發紫
    活佛濟公是一部很經典的電視劇了。它是以濟公的故事為背景的,結合了很多的神話故事和民間的誌異,而且從形式上也能夠發現還是蠻獨特的是一種篇章式的,還有很多的魔幻元素,再加上臺詞也很特殊非常的雷人,因此該劇的整體風格還是蠻幽默詼諧的,也挺適合全家一起觀看的,因此也成為了暑假經常播出的電視劇,而且收視率也是相當高了。
  • 有時候,還真想進到《活佛濟公》裡做一個善良的小妖精
    現在想來,當初如此迷戀《活佛濟公》這部劇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第一:當時家中沒有手機電腦,很難看到精彩的電視劇,而那時又是貪戀影視劇的年紀。第二:《活佛濟公1》真的很好看。來盤點一下裡面的幾對CP吧!濟公(李修緣)(很喜歡這個名字啊)和胭脂。濟公本是降龍羅漢轉世,和胭脂從小青梅竹馬。就在他們成親的那一天,濟公想起了他的前世和今世的責任,於是出家靈隱寺。可憐的胭脂被眾人誤解跳崖輕生,後被大鵬所救。《活佛濟公》有好幾部,後面也斷斷續續讓濟公和胭脂再續前緣。大結局時看到濟公和已經羽化成仙的胭脂駕雲共賞人間美景,小編的心中也是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 李修緣(濟公活佛)的詩詞
    濟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因在平生才華橫溢
  • 【農曆二月二】恭迎濟公活佛聖誕
    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求得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了深緣。 古往今來,名人如恆河沙數。然而能為東西方世界雅俗共賞 者,首先要推中國的"活佛"濟公了。 濟公原名李修緣(1130一1209),天台永寧村人。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劣習。
  • 「活佛」濟公為何成了第501個羅漢?
    (圖)碧雲寺值得一提的是,在五百羅漢堂中常常可以看到民間家喻戶曉的「濟公活佛」,有的人乾脆稱他為第501位羅漢。濟公(1148年—1209年),即道濟禪師,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又稱月引流光。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
  • 佛學:降龍羅漢、伏虎羅漢、濟公活佛,皆為最為熟知的佛教三羅漢
    佛教的眾多人物中,雖然觀音大士和佛祖最為被大家熟知,但在佛教歷史的發展中,也曾出現過無數以身證道,救苦救難的代表人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人物:降龍羅漢、伏虎羅漢、濟公活佛:降龍羅漢降龍羅漢又稱「慶友尊者」,降龍羅漢即是「迦葉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 濟公李修緣的老家在浙江天台縣,其故居已變成旅遊景點,門票30
    濟公李修緣的老家在浙江天台縣,其故居已變成旅遊景點,門票30元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提供很了解。特別是遊本昌老師本人飾演的濟公角色。轉眼幾十年過去了,提供的形象仍然沒有被很多人抹去,給人們帶來了深刻的記憶。現在傳來了濟公的故居,跟著小編看這個得道和尚,他的故居是什麼樣子!濟公的真名是「李修緣」,是南宋時期的和尚,他經常戴著舊帽子,手裡拿著破扇子,給人瘋狂的印象,第一次在靈恩寺出家,出家後不受戒律的限制,喜歡喝酒吃肉。舉止瘋狂,其實是知識淵博的得道大師。
  • 日本96歲尼姑,一生吃肉喝酒,還沉溺男色,被稱「日本版濟公」
    ——濟公活佛 聖訓在佛教戒律中,不飲酒吃肉,乃是佛家的基本戒律之一。不過 ,南宋時期的李修緣(活佛濟公),倒是又喝酒又吃肉的,根本就不受那佛教戒律的約束,行為也極為的痴狂。但是,李修緣的一生,一直在積德行善,為此,即便是酒肉傍身,他依舊是位活菩薩,有道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 《活佛濟公》十年後,白靈成女神,看到必清留長髮:被帥到了
    《活佛濟公》相信在座的各位都看過,劇情老少皆宜,不會出現一些不宜畫面,外加上劇情還十分搞笑,對於演員所說的臺詞,有很多還是我們當今的一些網絡流行詞語。這第二位就是胭脂,妥妥的大家閨秀一枚,她在小時候與李修緣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但後來就是因為在他成親那天,李修緣忽然就去出家了,而胭脂她還遭到不少人的嫌棄,說她是個掃把星,一嫁進李家就發生了很多離奇的事情,後續她走到山崖回想了一切,選擇跳了下去,好在有大鵬救了她,之後她就黑化了。
  • 《活佛濟公》裡的演員扮醜,也太豁得出去了
    你還記得陳浩民主演的《活佛濟公》嗎?雖然這部劇的劇情在當時看來有點雷,但不得不說還是非常好看的一部劇。《活佛濟公》當時是單元式的劇情,每個單元發生的故事可以有所關聯又可以相互獨立,所以這部劇連拍了三部。
  • 新濟公活佛電視劇上部1-33集全集劇情分集介紹大結局
    劇情梗概:  降龍羅漢轉世的濟公,是很兇的,無人打敗,與大鵬鳥展開了盛開一面的決戰奉佛祖法旨為了濟世救人來到凡間。偶然偶遇一對姐妹,姐姐秋漫楓與妹妹秋凝玉因愛上同一名男子趙建文,從此姐妹兩埋下心結,濟公運用智慧,終究化解姐妹兩心結,讓她們知道姐妹之情的可貴。此外,濟公還遇上一名過氣神廚塗兜,由於多年前一心研究廚藝卻忽視家人,導致在一次大火中,女兒葬身火窟卻未能見到女兒最後一面,塗兜自責不已,從此過著自甘墮落的生活。
  • 活佛濟公開拍時演員年齡,白雪25歲,白靈30歲,看到胭脂:不敢相信
    活佛濟公開拍時演員年齡,白雪25歲,白靈30歲,看到胭脂:不敢相信 活佛濟公算是一部非常特別的古裝喜劇了,雖然劇中的故事都是很經典有趣的情節,但是演員們的造型都非常個性,並且臺詞也十分現代化,所以活佛濟公被很多觀眾劃分為雷劇,卻依舊沒能阻擋這部劇的火爆。
  • 這裡是濟公的老家,徐霞客當年去過,名列浙江十大旅遊勝地
    天台是活佛濟公的老家,是少年濟公成長的地方。在民間都稱濟公為「活佛」,但實際上濟公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濟公原名叫李修緣,法號道濟,是禪宗臨濟宗楊歧派的高僧,生活在南宋時期,因為行事瘋癲,不拘一格,而被世人稱為濟顛和尚。
  • 買20套房卻租房住,「活佛濟公」陳浩民到底缺不缺錢
    不過,成功的翻拍也是有的,像是劉亦菲黃曉明版本的《神鵰俠侶》就比較經典,還有陳浩民版的《活佛濟公》。《活佛濟公》被翻拍的並不多,比較古老的算是遊本昌那個版本的,他演繹的濟公也是活靈活現,大家對於濟公的印象也是一個破破爛爛但是發力強大的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