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節 的 來 歷
陳珞珈
一、清明節的來歷(陳珞珈)
二、清明節的風俗(陳珞珈)
掃墓、插柳戴柳、射柳、
踏青、蕩鞦韆、放風箏、蹴鞠、
三、清明的雨 (詩歌 陳珞珈)
一、清明節的來歷
陳珞珈
清明節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一是指節日。
它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陽曆四月五日(或前後一天),現在已經列入國家法定的一天假日了。由於中國陰曆的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的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我國勞動人民都用它來安排農業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時節,麥長三節」等農業諺語。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一個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時令順序、物候變化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歷史淵源、某種紀念意義和風俗活動。
清明節原來是古代二十四節氣之一,後來又變成了一個祭拜先人的節日,這與「寒食節」有很大的關係。而寒食節的由來又有一段悽婉悲壯的真實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君主晉獻公非常寵愛他的妃子驪姬,想把王位傳給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得自殺了。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逃走,在外面落難飄零了十九年,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各種屈辱。原來跟著重耳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的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追隨他不離左右。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王,他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稱帝後,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慚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下人去了幾趟,介子推就是不來。介子推是有名的義士和孝子,他攜母隱居在山西綿山不肯出仕,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裡的時候,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知他要來,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的大山裡(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的綿山,已經開發成了有名的旅遊風景區)。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介子推是大孝子,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必背母而出。晉文公於是下令點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終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母子倆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之下,晉文公萬分懊悔和痛苦,跪伏對著屍體哭拜一場,然後安葬了遺體。為了紀念這位忠臣和孝子,他下令將綿山改稱介山,將定陽縣改名介休縣,將放火焚山的4月4日這一天定為每年的「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一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以紀念介子推。
傳說晉文公見到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他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了的大柳樹下。臨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懷念介子推,從此,古人將尊貴的朋友稱為「足下」。(註:我認為這首詩並非介子推之作,是後人託附所寫。)
第二年,晉文公率領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折了一些枝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因清明與寒食節連在一起,以後清明掃墓成為民間的風俗,清明也就成了節日了。
從此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晉國非常強大。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他們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一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他們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介子推的靈魂,把這東西叫做「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以上這段史實,見於《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四年《史記·晉世家》、西漢劉向《新序·節士篇》、《後漢書·周舉傳》。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他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形成清明掃墓了。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繁榮熱鬧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片斷
清明的古碑,寫著民族的文化;清明的青塚,記著華裔的傳統;清明的細雨,淌著親人的思念;清明的春風,送來新的四季。
本文參考文獻:《辭海》、《萬事萬物溯源辭典》、陳珞珈網《山西綿山與「寒食節」、「清明節」的起源》、百度網。
2012年3月26日
二、清明節的風俗
陳珞珈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風俗是豐富多彩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多種的風俗活動。
掃 墓
膾炙人口的唐代詩人杜牧的名詩《清明》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短短四句,寫出了清明節的春雨天氣、花開時節、不絕的路人,斷魂的掃墓、酒家的醇香,成為我國傳唱不衰的清明詩歌。
清明節是中國人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掃墓,是對祖先、長輩和去世親人們的「思時之敬」。這個風俗由來已久,它最早的源頭,當是我國原始氏族社會的天祭、地祭、祖祭、墓祭等祭祀活動。祭祀發展成掃墓,是在周代以後,《周禮·春官·冢人》載:「凡祭墓,為屍」,這裡的「屍」,是指神主,神主是古代祭祀的時候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古籍載: 「夫祀,國之大節也」,說祭祀宗廟、祖墳等祖先是國家的大事。
在《孟子·離婁下》裡,講了這麼一件事情。有一個齊國人,每次外出後都醉飽而歸,他的妻子問他,與他一起吃飯喝酒的是什麼人?他驕傲地說都是官員和有錢人。其妻懷疑,他出去時就尾隨著他,發現他來到墓地裡,向那些前來祭墓的人們乞討一些祭墓的殘菜剩飯和祭酒吃。妻羞愧得掉頭跑回家裡。當齊人回到家裡時,發現妻與妾正在家裡傷心地痛哭,羞恥萬般。見齊人回來了,兩人都痛罵他無恥和欺騙!這件事也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掃墓已經很流行了。
我前面講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晉文公設「寒食節」,在清明時去祭奠介子推,後來歷代又不斷的發展演變。秦始皇橫掃六國,為了「獎勵軍功」,宮廷組織祭祖並祭奠已故的軍功大臣們,民間也紛紛效仿,祭悼陣亡的親人。到了漢代,漢承秦制,掃墓的風俗沒有大的變化。清明掃墓到了唐朝開始盛行起來,因為唐玄宗李隆基於公元732年專門為此發了詔書:「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從此全國才形成了在清明這一天掃墓上墳的定例,而且作為國家欽定的五個法定假日之一。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呤》詩可以作證:「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到了宋代更為隆重,官府頒命全國掃墓三天,宋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到了清代,清明掃墓已經十分盛行了。《清·通禮》上說:「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墳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氏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後來一直相傳至今。
應該說,清明祭掃墳墓與我國幾千年來重宗法、遵孝道、敬祖宗、信鬼神的傳統觀念有關。
關於掃墓還有兩個故事。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些傳唱千古的名句均出自宋代大詞人柳永之手。柳永一生放蕩不羈,經常「秦樓楚館」,「偎紅倚翠」,但他的佳詞名句在青樓妓館深受歡迎,廣為流傳唱頌,粉絲無數。晚年他客死湖北襄陽,家無餘財,無力安葬。結果名姬眾妓們各捐金銀,置買衣棺,厚葬了這位抱負未申的才子。每年清明節,她們不約而同,各帶祭禮,到柳永墓上去祭拜。「同是天涯淪落人,生時互相同情,死後兩情相系」。
晉代名妓蘇小小,風情萬種,貌美傾城,天下男子莫不仰慕。但蘇小小死後,香消玉泯,獨眠荒丘,很快就被人們遺忘了。唐代詩人徐凝在《寒食》詩中寫到:「嘉興郭裡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歸。只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灰。」蘇小小的結果與埋葬在北京陶然亭公園的賽金花一樣,是很可憐的。
當代最隆重最壯觀的祭掃活動要首推每年清明的祭拜黃帝陵了。黃帝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與文明的祖先,他的陵墓在陝西省的黃陵縣。每年清明節的時候,來自海內外的幾千人甚至數萬人都聚集到這裡,祭拜我們的人文先祖,國家領導人都會前往祭拜。隆重莊嚴的祭拜活動有讀祭文、獻花圈,行祭拜大禮等等,還有大型民間鼓樂歌舞表演。我於2009年8月3日去拜謁過黃帝陵,並寫下了日記,現附在本文的後面,讓大家知道我們的先祖之墓。
每年清明節放假,我都要回到湖北老家,給我的奶奶、父母、伯父和哥哥姐姐們掃墓,有時我因工作忙去不了,就派我的兒子回去。掃墓在我們南方很多地方叫做「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我們通常是一家人或一個房族的幾家人一起去,有老的有中年的也有孩子,儘量帶上孩子們,讓他們接受這種民族傳統的孝悌活動和敬老教育。我們到每一個墓前放上三盤祭品,這盤子是超市買的一次性的紙質的,一個盤子裡放上三個蘋果,代表平平安安;一個盤子裡放上三個香蕉,代表香香甜甜;一個盤子裡放上三個蛋糕,是送給先人的主食;有時也用桔子代替蘋果,代表吉祥多子。要放上一瓶礦泉水,讓先人喝上甘甜的流水;還要放上一小瓶酒,讓故人在上天有酒喝,生活醇美。要在墓前獻上一把鮮花,主要是黃色白色的菊花,以表子孫的懷念和祭奠。有時用一個小竹籃子,裡面放上三個小紙碗,一個碗放一塊肉,一個碗放一條魚,一個碗放大米飯,把竹籃子在每一個墳墓上供一下,走時再拿到要祭拜的另一個墓上去,在最後一個墓時,就留在那墓上了。
我們在每一個墓前點燃兩根紅蠟燭,然後每一個人點燃三根香,持香跪著給先人磕頭祭拜,女眷們常常失聲痛哭。有時我們要給墳墓除草或培土,有時要種上小松樹或小柏樹。然後大家蹲在墓前,給故人燒「錢紙」,送錢給故人在陰間裡用,這「錢紙」是用稻草漿製作而成的黃顏色的比較粗糙的紙,用木匠的圓鑿子在上面打了好些個圓孔,看上去就像古代的圓銅錢的形狀。隨後,我們將白酒和礦泉水灑在墓頂和墓的四周,讓故人喝了。最後,我們在每個墓旁燃放一萬響的鞭炮,一群人這才依依不捨地離去。現在有些公墓裡不讓放鞭炮了,我們便到公墓指定的地方去燒「錢紙」。掃完墓,我們從山上下來,還要來到村子裡的陳氏祠堂,如上述一樣擺好各種祭品,在我們村的祖宗面前,即我們當地人稱呼的「太公」「太婆」神像和靈位面前,持香磕頭祭拜,然後點燃一萬響或三萬響的鞭炮。上墳添的是土,燒的是紙,敬的是食品,獻的是我們中國人對已故長輩的孝心和對親人的愛心,這是一種民族的傳統和文化,對維繫民族精神和民族團結很有意義,我認為應當子孫萬代傳承下去。
各地在清明掃墓的風俗上也各有特點。
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周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客家人掃墓時,清理完墳墓環境,除草整理好墓塚後,先祭拜土地神,然後再祭拜自己的祖先或墓中的前輩。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表示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
四川成都都江堰經常在清明節時舉辦二王廟廟會,舉行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豐功偉績。
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上墳時不燒香,不燒錢紙,而是將冥錢等祭物懸掛在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期間習慣禁火。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祭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送不到先人的手裡。
清明是香港人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或親人墳前焚燒香燭、冥鏹,供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祀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清明祭掃儀式本來應該親自到墓地去舉行的,但由於某些情況,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古代或今天,有的人在外地,不在家鄉,不能親自去掃墓,就採用「燒錢紙」或「燒包袱」的方式來祭奠先人。還有的地區,在掃墓前的一段時間,也要在住所周圍「燒錢紙」或「燒包袱」。燒錢紙我在前面已作了介紹。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後人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裡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個大口袋。這「包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個蓮座牌位,用來寫上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這包袱裡要放進去很多冥錢,有前面說的「錢紙」,也有現在小攤上賣的各種各樣的「冥幣」。
有一年,我與幾個好朋友晚上在四川雅安的青衣江邊,見到好多人家都到兩岸的江堤上燒錢紙,茫茫夜色中大江邊一簇一簇的,像篝火一樣,頗有地方民族特色,蔚為一景。但是,我在繁華的北京城,在海澱區和望京這樣的地方,晚上曾看到有人就在大馬路邊上燒錢紙,好像是外地人,北京人一般不會這樣,也沒有這種風俗,這極不安全,汙染環境,又有礙觀瞻,他們應該到偏遠的地方去燒呀,哪能想在哪兒燒就在哪兒燒呢,你如果想到天安門廣場上去燒,就能去燒嗎?
關於清明節掃墓我想說幾句。
現在政治昌明,生活富裕,每年清明節掃墓時路上車如潮,公墓人如海,擁堵是一個大問題。上海每年清明節前後祭掃踏青出行人次近千萬,各地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交通嚴重擁堵。今年的4月4日是清明節,武漢是一個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城市,但4月1日那一天,武漢市有110萬人湧向了14個公墓掃墓,像我們這些回到農村老家掃墓的都沒有算在內,後面幾天掃墓的人更不會少。今年清明節北京市120網絡組織了200輛救護車和600多個醫務人員日夜值守,並進入重點墓園。可見掃墓在中國已是一種自願、自覺、自然的全民活動與風俗。但是,時間過於集中的話,又會造成交通的暴堵,墓地的擁擠。我建議大家錯峰掃墓。
1998年4月11日
清 明 的 雨
陳珞珈
清明的雨
是媽媽的淚水
要把前世今生的慈愛
流進我的心扉
清明的雨
是我的淚水
想把無休無止的思念
灑進媽媽的塚堆
清明的雨
伴著斷魂的人
潤著沉寂的碑
那不是雨
是我們與逝者的對話
是陰陽兩界萬世的眼淚
2011年4月5日,清明節作(清明節懷念我母親時寫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