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太原市內最大的公園迎澤公園望去,仿古建築與高樓大廈遙相呼應,展現著太原這座古老城市的多彩。攝影/康輝
-風物君語-
讀懂太原,就讀懂了山西
在太原買套房,是多數山西人的畢生追求。
雖然運城、大同、長治人有事沒事,都往西安、北京、鄭州等離得較近的大城市跑,還整天嚷嚷著「我們對太原沒什麼認同感」,但是真正到了買房安家、安度餘生的關鍵時刻,他們到底還是選擇了太原。
▲ 湖心島代表太原向全體山西人比心。圖片/視覺中國
位於山西表裡山河正中心的太原,雖經濟大不如隔壁省會兄弟,但無論從文化認同、歷史積澱還是氣候、地理、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細究起來,山西人還是覺得,只有太原才能給自己安全感。
「表裡山河」中的「天府之國」
翻開地圖,山西似一個豎立的平行四邊形,沿對角線折一下,太原正在其中心點上,享受著表裡山河的「拱衛」:
繫舟山、雲中山,扼守北方;太行山、呂梁山,環衛東西;發源於管涔山下的汾河穿山越嶺一路南下,在太原盆地衝擊出一片肥沃的河谷平原。
太原,就在這裡。
▲ 三面環山的太原。圖片/視覺中國
三面環山,使得太原冬無酷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雖降雨量不大,但汾河、晉水兩大河流足以為太原的農業灌溉提供豐沛的水量,使她自給自足。是以,太原就像一顆嵌在太行、呂梁兩大山脈間的璀璨明珠,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就有「天府之國」之稱。
▲ 太原汾河水庫。 攝影/張向東
特殊的地理,使得太原控帶山河,自古以來就具有「天下之肩背,河東之根本」的特殊戰略地位。
▲ 太原區位與地形示意。 製圖/F50BB
從山西一省來看,得到太原就等於得到山西。從全國範圍來看,太原處於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帶,同時也在農耕、遊牧兩大文明的過渡帶上,因此對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政權的興替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這就是太原能梟雄輩出、成為「龍城」的根本原因。穿越時空,我們會清楚地發現:太原,不僅與山西的興衰休戚相關,對中國歷史的走向,也曾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
▲ 汾河兩岸,高樓林立,是為今日太原之貌。圖片/視覺中國
「龍城」是怎樣煉成的?
佔據了山西中部最好地形的太原,無疑是一塊「地王」,第一個「拿下」這塊地的人,是傳說中五帝之一的唐堯。
《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晉陽,即今日太原。在太原生活一段時間後,堯部落又沿汾河一路南下,最終選擇在臨汾境內定都。這樣,臨汾就成了「唐」,而太原成了「北唐」,也與「最早的中國」之榮耀失之交臂。
▲ 晉祠聖母殿。晉祠,是為紀念唐叔虞而修建。攝影/石耀臣
但接下來,還有更重要的歷史等著太原,那就是開啟戰國時代。
公元前497年,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池在汾河西岸拔地而起。這就是晉陽城。這座25萬平方米的城池所在,是其締造者趙鞅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經過深思熟慮才確定的。太原的文明由此肇始,而趙鞅興建的晉陽城,也在數十年後,成為趙與韓、魏「三家分晉」的大本營,歷史就此進入波瀾壯闊的戰國時代。
一旦參與歷史,太原「根本停不下來」,又扮演起了「帝王製造機」的角色,一口氣製造了7位帝王,摘得「龍城」之桂冠。
▲ 這些帝王,都是從太原走出去的。製圖/孫大仙工作室。
漢文帝劉恆,因被其父漢高祖封為代王(代國,治今太原及其以北地區),坐鎮晉陽城,深受太原淳樸民風、黃老學說的影響,與從平遙走出的兒子漢景帝開啟了「文景之治」。
南北朝時期,北齊雖定都鄴城,但齊顯祖高洋卻始終保持著太原的「別都」位置。北齊的經營使晉陽城規模不斷擴大,繁榮程度甚至超過了鄴城,人稱「北朝霸府」。國祚只有幾十年的北齊,雖然最終以「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的荒誕結局而灰飛煙滅,但太原作為南北朝時期北方多民族交匯的中心城市,不但影響了中國的宗教、經濟、律法、服飾,還為接下來的隋唐時期的大一統王朝埋下了種子。
▲ 蒙山大佛,始建於北齊,比樂山大佛還早200多年。攝影/石耀臣
隋結束南北朝混亂不久,李淵、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使隋王朝二世而亡,建立了唐朝。作為龍興之地,太原成為唐朝的「北都」,晉陽城得以再一次擴建,汾河第一次穿城而過,成為太原城的內河。由於隋唐兩代的擴建,太原以其繁華與富庶,與西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天王三京」。
接下來的五代十國時期,作為「中原北門」,隨著一代代帝王的漸次登場,一個個朝代的興衰更替,一場場歷史的風雲際會,太原歷經動蕩之後,終於迎來了又一個統一王朝——宋。
▲ 晉陽城及太原城古城變遷回溯。 製圖/F50BB
因為太能「製造」皇帝,宋王朝一把大火燒了晉陽城,在汾河東岸修建起「太原城」,且城內道路皆為「丁」字形,不但要「斷太原龍脈」,還要「釘住太原」。可再怎麼忌憚,太原畢竟肩負天下,還是得派名臣鎮守。這些名臣在太原吟詩作對,又興建了許多勝景,使得太原可與當時華北地區最富饒繁華的真定府相媲美,於是民間便有了「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的說法。
晉陽城雖被燒了個乾淨,但是魏晉風骨、北齊驍悍依然在這裡傳承,馬背上的民族帶給太原人的,不僅僅是胡服騎射、易冠移禮,也塑造了太原人尚武遊俠、奔走四方的個性。接下來「太原城」的歷史,將由另一群山西人書寫。
▲ 圖一、圖二,復建的明太原縣城,其基礎便是最初的晉陽城。攝影/追光紀
「鬧他」,太原人的那股勁兒
「鬧他」一詞,作為山西隊在CBA賽場上的加油口號而走紅,展示了山西人不屈不撓的必勝決心。
在太原,這個詞已滲入生活的每個角落,不是太原人就難理解其精髓。「鬧他」就是要爭一口氣,絕不是好勇鬥狠。正是憑著「鬧他」精神,太原人在宋燒毀晉陽城後,又一次將太原建設為南北商品交流集散重地。
▲ 太原晉商博物館。 攝影/李平安
而真正將「鬧他」精神發揮到極致的,還得是從明代開始。太原府包括陽曲(今太原主城區)、祁縣、太谷、平遙等地的晉商之首,抓住「開中法」(明清政府施行的以鹽、茶為媒介,招募商人輸納軍糧、馬匹等物資的政策)的歷史機遇,利用太原的地理優勢,走出重山,成為「中國第一批中鹽商人」。他們拜武財神關二爺,勤儉吃苦、守信不欺,將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
▲ 帽兒巷,曾是太原的金融中心。攝影/加油偉onetheway 圖片/圖蟲·創意
到了清代,太原商人經過200多年的積累,成為一支財力雄厚的大商幫。「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於新安……」山右商幫,即以太原商人為首的晉商。
清朝末年,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修到陽泉(當時屬於太原府),英國人擅自購買民地、封禁礦窯。憤怒的太原人大喊一聲「鬧他」,發起「爭礦運動」,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咬定牙根,堅持到底」,「山西人未全死,絕不令外族人侵我寸土」。
▲ 石太線上的列車,正開往太原。攝影/藍染天際 圖片/圖蟲·創意
辛亥革命爆發後,太原人又大喊一聲「鬧他」,第十九天就發起「太原辛亥起義」,緊接著大同及晉南各市積極響應,史稱「山西起義」。後來,孫中山總結辛亥革命時,曾這樣肯定這次起義:使非山西起義,斷絕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這,就是太原乃至山西人的「鬧他」精神。
太原會逆境重生嗎?
太原興則山西興,太原衰則山西衰。作為山西省會,太原的命運,始終與山西全省緊緊連在一起。
▲ 太原鋼鐵廠。攝影/石耀臣
2500多年建城史,500多年的時代寵兒,歷史上曾數度引領中國城市發展潮流的太原,即使錯過清末的洋務運動近半個世紀,依然有資格將大部分中國城市稱為「後生」——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太原鋼鐵廠、太原礦山機器廠、西山煤礦等一系列大型工礦企業的建成,太原作為新中國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城市化率達80%,在全國名列前茅。
▲ 位於太原市的中國煤炭交易中心。攝影/李平安
太原人喝著太鋼汽水,吃著頭腦、羊雜割,在城市化的利好中眉開眼笑。誰也沒有想到,短短幾十年間,逆境再一次來找太原的茬:
單一的重工業,在短時間內使太原「走上了康莊大道」,但長期來看,這種經濟模式不但抑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還對太原的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汙染。再加上太原幾乎是全國面積最小的省會,很難像隔壁的西安一樣「大展拳腳」。於是,走下坡路在所難免。
而近十年間煤價下跌,對太原乃至整個山西的經濟發展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2014年,曾經輝煌無比的太原,在全國GDP增速排行榜上名列倒數第一,深陷困境。
▲ 2019年1月18日,太原電廠煙囪定向爆破。攝影/黑妮梓 圖片/圖蟲·創意
太原人望望天空,霧霾像經濟衰落一樣令人迷眼;太原人看看腳下,汾河、晉陽湖像時代一樣看不清。縱使身經大風大浪如太原人,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裡,也發出了哲學式的疑問:
太原會好嗎?
▲ 晉陽湖,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曾是電廠的蓄水池。攝影/石耀臣
祖傳的「鬧他」精神,讓太原人在逆境中又一次迎難而上:
對外,大力發展交通,要讓太原再一次「交通南北」。2009年,石太客運專線正式開通,去往北京、石家莊的路程大大縮短;2014年,大西客運專線正式通車,太原到西安只需3個小時;同時,太原機場也數次擴建成為國際機場,開通航線130多條,通航城市72個……
▲ 太原,經由鐵路貫通南北。 製圖/F50BB
對內,調整經濟結構,進行產業升級。2003年開始引入富士康等高新產業,2016年到2018年間,關停煤礦88座,努力發展文旅產業。同時,城市建設也在不斷推進,上建高架,下挖地鐵,所有計程車、公交車都換成電動的,共享單車到處都有,便利店深入每個角落,建立起龐大的零售王國……
▲ 天龍山公路,以其獨特的外形,被譽為「太原之冠」。圖片/視覺中國
2018年,太原也加入席捲全國各大城市的「搶人大戰」,雖然種種政策使得太原在這次大戰中略顯尷尬,但是來到太原的人,都會發現一個事實:
短短幾年內,太原城市面貌煥然一新。2020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上,太原名列第57位。
經濟逐漸復甦,環境日益變好,太原人一展愁眉,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們明白這逆境重生的不易,也明白太原的重生,意味著整個山西將呈現出另一種嶄新的面貌。
來源:太原道
發布:中國經貿融媒體中心
責編:冰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