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日前公布2019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我國歷史第一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突破2平方米大關。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公示的49個全國體育服務綜合體優秀代表中,成都擁有3個——成都雙流體育中心、成都麓客島體育服務綜合體、成都金開國際運動中心。其中,雙流體育中心是將承辦成都大運會田徑、羽毛球項目的場館。連同其他35個改造場館和13個新建場館一道,成都大運會場館不是僅為大運會而建,在後續使用方面也將發揮重大作用、展示強勁功能。有了這一批達到國際競賽品質要求的場館,既能讓越來越崇尚健康生活的成都市民「輕鬆受益」,也能打造體育消費新場景,還能對城市的空間結構進行優化,創造那些彰顯成都文化、地域特色的生活美學。
值得期待的「成都速度」
儘管目前正在承辦中國足協中甲聯賽第二階段衝超組賽事,但雙流體育中心的改造工程正在迅速有效的推進。功能房裝飾改造、室外管網施工……建設者們正不間斷連續施工,嚴格按照大運場館改造要求,保證高質量高水平完成場館改造任務。成都大運會13處新建場館、36處改造場館都已全面開工,預計明年4月底前完工投入測試。目前,東安湖體育公園「一場三館」和圖書館(媒體中心),及大運會功能配套項目——劇院、文化藝術中心,正全面加快建設。其中,體育公園圖書館(媒體中心)幕牆外立面已基本呈現——弧形穿孔鋁板營造富有成都特色的「竹簡」立面效果;全玻玻璃幕牆系統呈現開放通透的建築特色。高新區體育中心造型初步亮相,項目幕牆施工進入收尾階段,預計年底全面竣工。正在修建中的成都鳳凰山專業足球場也將於明年春天完工,這個能夠容納6萬人的現代化大球場承載著廣大球迷的期待,它還是2023年男足亞洲杯賽的承辦場地之一。成都當地一些球迷組織都憧憬著這一成都足球新地標的誕生,「當年的成都體育中心,如今的鳳凰山專業足球場,希望新球場能傳承成都足球文化,那是一種最棒的觀賽體驗,一想起就很激動,坐地鐵去看球也方便得很……」
開啟全民健身2.0時代
建設世界賽事名城,不僅是為了傳承城市運動基因,也是通過建設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及大型體育場館,來滿足市民運動需求,以賽事舉辦營造城市體育氛圍,帶動廣大市民熱愛運動、投身鍛鍊,助力健康城市建設。在東安湖、鳳凰山體育公園,高新區、新都區、簡陽市等區(市)縣13個新建場館和36個改造場館基礎上,成都今年開工建設102處社區綜合體育館、居民運動場、天府綠道智慧健身系統等群眾身邊體育設施。根據此前規劃,未來成都全市競賽場館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北區由專業足球場和綜合體育館組成,南區由網球中心和現代五項場館組成,形成「綜合賽事與單項賽事相結合、體育產業與城市功能相結合、現狀利用與規劃新建相結合、永久場館與臨時場館相結合、賽事體育與群眾體育相結合、近期實施與遠期預留相結合」的城市體育場館群。以天府綠道為引領、以社區運動節為載體,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健身房」,有助於推動活動組織「量」的提升和健身服務「質」的飛躍,形成品牌突出、主題鮮明、獨具特色、種類多樣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15分鐘健身圈正呼之欲出。這些層次豐富、充滿活力的公共活動空間,將讓成都市民從中極大受益。
營城謀篇助推產業升級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當前產城融合、城企合作的體育產業發展趨勢面前,建設具有承接大型賽事和活動的體育場館已經成為發展體育產業的重要抓手。此前來蓉進行考察的成都大運會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說:「全國體育服務綜合體將場館設施與住宅、休閒、商業等業態融合,為參與體育競賽、全民健身、體育培訓的群體提供配套服務。成都大運場館在後續使用上,可滿足全民健身、體育培訓、大型演藝、綜合展會、旅遊觀光等多種功能要求。」以東安湖體育公園建設為例,該片區的總體規劃也必將長遠地影響成都的未來,包括市民中心、圖書館、音樂廳以及東安閣等將相繼建成。東安湖片區將會形成總部經濟,也將會有產業集群以及高尚住宅,同時助推旅遊觀光業的發展。成都人愛休閒、會休閒的標籤早已深入人心,享受休閒體育的「基因」也由來已久。大運會的場館建設,也堅持以舉辦多元化賽事、降低市民參與運動門檻為功能指引,必將大力推進休閒運動產業發展。這些既是成都樹立天府生活美學的有益嘗試,助力實現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又是推動當地產業升級、著力打造世界賽事名城的精準布局。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黃一可 圖據成都大運會官網
編輯 宋和霄 校對 王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