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博劉曉博說財經
今年9月6日,我在上海錦江湯臣洲際酒店做過一場演講,當時曾有一個預言:上海樓市正處於上漲前夜。
現在,預言開始兌現了。
易居研究院的統計顯示,11月,上海新房成交量同比增長8%;二手房成交3.2萬套,環比增長13.5%,同比增長81.4%。其中二手房單月成交,創下了4年來新高。(下圖)
據「界面新聞」報導,11月份的時候,上海名為「XX薈」(二期)的新房項目認籌,由於擔心太火爆,設置了凍結資金的門檻來篩選客戶——首套房150萬元、二套房300萬元。而該樓盤一起開盤的,去化率只有40%。
而位於浦東的新盤「浦XX府」,篩選客戶的門檻為「首套房認籌金100萬、200萬銀行資產凍結證明;二套房客戶認籌金100萬,400萬銀行資產凍結證明」。
有媒體統計說:上海年末有24個熱盤認籌率超過了100%,其中至少7個盤超過了400%,這說明上海距離「打新熱」已經不太遠了。
上面的圖表,是上海2013年到2019年商品房銷售數據,可以看出,無論是銷售額還是銷售面積,都在2015年(中央出臺「去庫存」)大幅反彈,並在2016年達到頂點,然後從2017年開始全面回調。
其中2017年的成交面積,只有2016年高峰時的63%;成交金額則只有2016年的60%。
最近幾年上海樓市是跑輸深圳的。只所以拿上海跟深圳比,不僅因為他們都是一線城市,還因為都有證券交易所,都是金融中心。
只不過,上海金融中心地位更全面,規模更大一些。截至2020年9月末,上海匯聚資金(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是15萬億元,僅次於北京位居全國第二;深圳匯聚資金9.74萬億元,低於北京、上海、香港位居第四。
從資金體量上看,上海等於「深圳+廣州」。
但深圳有著更活躍的民間經濟,更高的上市公司市值。深圳目前A股上市公司數量跟上海持平,境內外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上海+廣州+南京」。深圳的發明專利授予量,也超過上海,PCT發明專利更是上海的數倍。
由此可見,深圳經濟體量雖然不如上海,但活躍度更高。再加上深圳面積小,增量人口多,所以近年來房價上漲速度超過上海。
上海樓市近年來波瀾不驚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控制人口增量。根據官方統計,最近幾年每年新增常住人口,都在5萬人左右,而深圳、杭州每年新增人口在40到50萬人左右。
人才落戶門檻偏高,是上海近年來競爭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為此,從去年開始上海不斷降低落戶門檻。先是允許北大、清華畢業的本科畢業生直接落戶上海,後又允許幾所上海本地知名高校本科畢業生直接落戶上海。
今年11月又陸續出臺了幾份文件,降低了人才落戶上海的門檻。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今年賣地收入也大幅增加,前11個月賣地收入超過2700億,超過杭州位居全國第一。
很顯然,上海樓市到了需要發力的時候。因為在前三季度,四大一線城市裡,只有上海GDP仍然是負增長。最後一個季度,衝刺是必要的。
而且在深圳房價大漲之後,上海房價明顯偏低,有補漲的要求。當然,北京也有補漲的要求,而且北京也在回暖之中。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天津也在醞釀大動作,下面是中新社的報導:
「探索實施京冀居民在濱海新區落戶及購房新政,吸引京冀居民在濱海新區安家置業」。
至於落戶和購房新政是什麼,有待進一步官宣。但一定是方便北京、河北居民落戶、購房的。
我之前一直建議:既然要構建城市群、都市圈,那麼在都市圈、城市群內部,應該有相互便利的落戶和購房政策。
比如北京有很多京漂,在北京工作很多年戶口都無法落下。如果天津給予一定便利,可以帶動經濟發展,也可以方便有關人士,對京津冀是整體利好。
再比如深圳,住房稀缺、土地狹小,註定要有很多深圳人要去東莞、惠州、中山買房子,但東莞是限購的。如果深圳社保能在周邊給予認可,降低購房門檻,對於整個大灣區的發展也是有利的。
期待天津能帶一個頭,推動全國「都市圈」、「城市群」內部的落戶、購房便利。
至於天津樓市,由於供應量偏大,回暖可能還需要時間。最有可能的順序是,北京先回暖,然後帶動天津、廊坊回暖。
事實上,北京樓市也有「萌動」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