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實施「十百千萬」行動 搭建人才服務「大舞臺」
臨滄實施「十百千萬」行動 搭建人才服務「大舞臺」
為積極鼓勵和引導優秀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貢獻才智,臨滄市先後實施「十、百、千、萬」行動,為各類人才服務搭建平臺,助力鄉村振興。
「萬名幹部規劃家鄉」繪製美麗藍圖。以「鄉情」和「鄉愁」為紐帶,臨滄在全市範圍內組織和號召2.64萬名具有公職人員身份的本籍人才,利用節假日時間,帶著鄉愁和使命,回到出生地或成長地所屬村委會,與村民群眾一起開展接地氣、有感情、有鄉愁、可實施的鄉村規劃,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畫圖」,以「物的清單、人的清單、問題清單、項目清單」四個清單摸清家鄉實情。截至目前,已經形成了6511個有感情、有溫度、有特色,可實施的村民自己的規劃,讓每個村寨都有專屬的「美麗願景」,一批規劃藍圖正在轉化為項目成果。
「千名自然村長蹲點」引領自我振興。從縣(區)、鄉(鎮)機關熟悉農村工作、善於做群眾工作、作風紮實、甘於奉獻的優秀年輕幹部中選派1495名鄉村振興「自然村長」,圍繞「五大振興」目標任務,帶領各族群眾主動作為、自我振興。「自然村長」主動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探索建立了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自然村振興理事會」,把村組幹部、鄉土能人、農村鄉賢、產業發展帶頭人、致富能手等組織起來,引導群眾自主解決問題14205個,建成美麗宜居鄉村1700個、鮮花盛開的村莊195個。
臨滄實施「十百千萬」行動 搭建人才服務「大舞臺」
臨滄實施「十百千萬」行動 搭建人才服務「大舞臺」
「百名沿邊小康村工作隊」助建最美邊寨。圍繞率先把沿邊村寨建成小康村的目標,臨滄市選派10名處級幹部任隊長、157名幹部組成的沿邊小康村工作隊駐紮邊境一線,聚焦沿邊44個行政村、241個自然村,圍繞構建道路、村莊和組織「三套系統」,打造產業村、旅遊村、較大村、口岸和邊境貿易村等「五種形態」的村莊。在邊境縣累計建成邊境村組活動場所307個,黨組織活動場所成為邊境村寨最莊嚴、最漂亮的地方。573公裡沿邊公路串聯成線,513公裡村組公路全部硬化,24個「四位一體」項目示範帶動效應逐步顯現,打造提升48個旅遊景點、旅遊村寨,一批最美邊寨、鮮花盛開的村莊、旅遊村莊的相繼湧現。
「十項鄉土人才培養工程」建強振興隊伍。深入實施「人才服務基層」、村(社區)幹部能力素質「雙提升」行動、農村「領頭雁」培養、「農村優秀人才回引計劃」、青年人才黨支部、教育衛生柔性引才、「百名鄉土大師」評選、新型農民職業化培訓、人才對口培養計劃、緬語人才培養計劃等10項鄉土人才培養工程,著力提升鄉村人才自我振興能力。組建730人次健康醫療、農業科技等人才服務團隊深入農村基層服務。累計有3088名村(社區)幹部註冊參加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提升,360名完成學業並順利獲得大專學歷。擇優遴選1115名優秀青年黨員納入鄉(鎮)青年人才黨支部重點培養,把1343名農村優秀人才納入回引對象。中東部發達地區名師名醫引才計劃累計引進111名教師和聘請88名省外醫療專家。選派64名鄉村幹部到浙江安吉、上海崇明掛職學習,選派300名鄉村旅遊從業者到上海、文山普者黑等地學習,與昆明市達成800名鄉村旅遊人才對口培養協議,精準調訓350名鄉村幹部到上海、浙江培訓,完成新型農民職業化證書培訓14926人次。
讓優秀人才回到家鄉、建設家鄉,臨滄市通過搭建層層推進的基層人才引進培養機制,啃下邊疆地區人才缺失短板,將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落到實處。
雲南網通訊員 康文明 記者 李春林 吳沛釗 攝影報導
【來源:雲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