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個鄉鎮的?宜州區9個鎮、7個鄉地名由來大全!

2021-02-19 宜州論壇

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地名,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歷史緩緩向前,流傳中,許多地名已非原意。身在宜州的你,是否知道高安各鄉鎮地名的由來?


宜州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於廣西中部偏北,東及東北部與柳城縣、柳江縣、羅城縣連境,南部及西南部與忻城縣、都安縣毗鄰,西與金城江區接壤,北與環江縣交界,總面積3896平方千米。  


宜州區下轄9個鎮、7個鄉,常住人口約59萬人,每個鄉鎮街道都有自己的來歷,不少宜州人都不清楚,不明白自己的鄉鎮的來歷,今天就聽小舟來說說吧!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北牙街得名。北牙街北面有一座山形似人的牙齒,故名。

地名含義

「北」指北部,「牙」指牙齒。意為北面的牙齒。

區域介紹

北牙瑤族鄉地處河池市宜州區西南部,東接慶遠鎮、石別鎮、北山鎮,南與都安瑤族自治縣拉仁鄉相鄰,西鄰龍頭鄉,北毗同德鄉。鄉政府駐地北牙街距宜州區政府34公裡。省道323線和都安至環江柏油路穿鄉而過,是西南交通要道,是聯結都安縣加貴、拉仁、拉烈、九渡以及宜州龍頭與宜州的樞紐地帶。

建制沿革

唐天祐四年(907)為北遐峒、北遐寨轄地。宋為馴州轄地。明為龍門土舍。清雍正七年(1729)屬龍門巡檢司;宣統二年(1910)為宜山縣第五區(北牙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置北牙鄉,屬懷遠區。1949年設北牙區,轄北山、洛巖、拉利、同德等鄉。1950年改稱宜山縣第四區。1958年分為北牙、同德、拉利3公社。1962年北牙、同德、拉利3公社並為北牙區。1966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並析出拉利鄉。1986年11月改稱北牙瑤族鄉。1987年7月析出同德鄉。1993年屬宜州市。2005年拉利鄉併入北牙瑤族鄉。

行政區劃

下轄北牙社區、保民社區、橋凳村、空山巖村、龍頭村、豆竹村、二墳村、白龍村、紅山村、沙浪村、平裡村、黃龍村、峒口村、拿網村、保康村、保安村、潘洞村、保良村、保衛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

因鄉人民政府駐安馬街得名。安馬街東面有座似馬鞍的大山,故名。

地名含義

「安馬」指馬鞍。

區域介紹

安馬鄉,位於河池市宜州區西北部,鄉政府駐地距宜州區政府36公裡,全鄉總面積285平方公裡。

建制沿革

1949年前分屬安馬、索敢、拉稿等鄉,1950年後為宜山縣第七區,1958年撤區成立人民公社(並把懷遠區劃分為懷遠、安馬、拉稿三個公社),1962年又將懷遠、安馬、拉稿三個公社合併為懷遠區,1966年屬懷遠公社,1972年懷遠公社分成懷遠鎮、懷遠公社,屬懷遠公社,1984年分出成立安馬鄉,同時劃出七個大隊歸懷遠鎮。

行政區劃

下轄木寨、白屯、小隘、拉炭、北關、索敢、佑岸、拉稿、古直、古育、肯壩11個村委會和安馬社區,169個自然屯,209個村民小組。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祥貝街得名。舊時有一面石牆圍著街圩,牆外是耕地,牆內是住地,得名「牆背」,後同音雅化為「祥貝」。

地名含義

「祥貝」指牆的背後。

區域介紹

祥貝鄉位於河池市宜州區北部,全鄉面積209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0100畝,其中水田9500畝,旱地10600畝。

歷史沿革

祥貝街始建於清順治七年(1650),民國二十三年(1934)為祥貝鄉,屬天河縣。1952年屬羅城縣第三區(下裡區)。1958年析置祥貝公社。1962年與六山(麓山)公社並為祥貝區,屬宜山縣。1966年復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屬宜州市。

行政區劃

下轄祥貝社區和古文、古龍、白偉、車頭、拉託、更生、福六、中路、中朝、長洞、下洞、裡洞、六代、大莫14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福龍街得名。

地名含義

福龍原名「福隆」,「復隆」,含義待考。

區域介紹

福龍瑤族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下轄的民族鄉,位於宜州區南部,鄉政府駐福龍街。總面積413平方公裡,人口37089人。福龍瑤族鄉鄉政府駐福龍街,距區政府41公裡

歷史沿革

明、清時屬忻城土縣和永定長官司。民國元年(1912)屬宜山縣第十區(永定區)和第十一區(新城區);十七年(1928)屬宜山縣第十區和忻城縣第六區;二十二年(1933),所轄永定區的永定、宜州2村改鄉;三十一年(1942),所轄宜州鄉併入永定鄉。1949年所轄永定鄉劃歸理苗區。1950年所轄同意、宜州、京口、龍侯、翁同5鄉劃歸宜山縣第五區(石別區)。1955年為都安瑤族自治縣福龍區。1958年屬東方紅公社。1959年析置福龍公社。1961年分為福龍、翁同、岐山3公社。1962年福龍、翁同、岐山3公社並為福龍區。1966年復改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屬宜山縣。1990年改福龍瑤族鄉。1993年屬宜州市。

行政區劃

下轄福龍社區、永良村、弄桑村、波奉村、古桃村、弄丁村、鳳朝村、高山村、同意村、宜州村、龍拱村、京口村、定滿村、龍侯村、翁同村,共288個自然屯,434個村民小組。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屏南街得名。屏南原名「南鄉」,因宋建隆元年(960)屬洛曹縣(駐現洛東鄉大曹村)時,此地在洛曹縣駐地之南,故名。

地名含義

「屏南」意為宜山縣南部的屏障。

區域介紹

屏南鄉位於河池市宜州區東南部,鄉政府所在地距宜州區政府43公裡。全鄉總面積141平方公裡,全鄉耕地面積2.55萬畝,其中水田1.46萬畝(保水田1.40萬畝),旱地1.09萬畝,具有「水稻之鄉」的美稱。

歷史沿革

宋時為南鄉,屬洛曹縣。明代改南鄉裡,屬宜山縣永定長官司。清雍正年間(1723~1735)屬理苗分縣;宣統二年(1910)為宜山縣第六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屏南鄉,屬洛東區。1950年屬宜山縣第三區(三岔區)。1958年析置屏南公社。1962年併入三岔區。1966年屬三岔公社。1984年屬三岔鎮。1987年析置屏南鄉。1993年屬宜州市。

行政區劃

下轄屏南社區和合寨、北角、果立、板納、新興、肯山6個村委會72個村民小組。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同德街得名。同德原名「上角」,因其建於山路拐角上方而得名,後以」同心同德地把村子管理好「之意改為「同德」。

地名含義

意為同心同德。

區域介紹

同德鄉位於河池市宜州區西南部,鄉政府駐地距宜州區政府40公裡。東鄰慶遠鎮,南接北牙瑤族鄉,西界拉利、拉浪,北連懷遠鎮。全鄉總面積160平方公裡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同德鄉,屬宜山縣洛東區。1950年屬宜山縣第六區(北牙區)。1958年析置同德社區。1962年併入北牙區。1966年屬北牙公社。1984年屬北牙鄉。1986年屬北牙瑤族鄉。1987年7月析置同德鄉。

行政區劃

下轄板高、眾聯、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橋共1個社區7個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龍頭街得名。傳曾有位地理先生客死於龍頭街附近,被螞蟻推土掩埋,後人認為該地風水好,是龍脈中的龍頭所在地,故名龍頭。

地名含義

「龍頭」指龍的頭部。

區域介紹

龍頭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西部,處都安、金城江、宜州三縣(市、區)交界處,鄉鎮府所在地距宜州區政府97公裡,是全區最邊遠的一個山區鄉。

歷史沿革

1944年前為述昆鄉,1944年改為龍頭鄉。1950年改龍頭區,1957年為第九區,1958年分為龍頭、拉浪公社,1962年為龍頭區,1966年為龍頭公社,1984年改為鄉(同時劃出拉浪、董裡、加豐、高峰、蝦洞、高壽等六個大隊為拉浪鄉),2005年6月撤銷拉浪鄉,拉浪鄉整建制併入龍頭鄉。

行政區劃

轄拉浪社區、龍頭社區兩個社區,建立、七洞、龍盤、龍田、龍德、高明、德惠、董裡、加豐、高峰、蝦洞、高壽12個村委會。


地名由來

宋初置宜州慶遠軍,故「慶遠」一名沿襲而來。

地名含義

「慶遠」意為慶祝邊遠之地得以轄入治下。

區域介紹

慶遠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中部,是宜州區委、宜州區政府所在地,是宜州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

建制沿革

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始設置定周縣以來,其歷史沿革至今已有2130年,縣名先後易名龍剛、龍定、龍水、宜山。慶遠均為縣治駐地。1993年9月9日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慶遠鎮為市治駐地。中國曆朝歷代先後在此設置縣、郡、州、司、路、府、區(民團區、監督區、督察區)、專區、地區、地市,慶遠亦均為駐地治所。慶遠始稱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宜州為慶遠軍),沿稱至今已有900年歷史。清末為東鄉都嶺裡。民國2年(1913年)設為城區。民國22年(1933年)分設永慶鎮(城西片區)、威遠鎮(城東片區),民國31年(1942年)合併設為永威鎮。解放後初期為城關區,下轄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東升街、會星街、桂魚街、文昌街、榮覺街等9條街及龍江村。1952年城關區轄和平、 民主、共和、解放、建設5條街。1954年改為慶遠鎮。1958年將龍塘鄉劃入。1990年慶遠鎮轄解放、建設、共和、民主、和平5個街道居民委會和文昌、龍江、龍塘、園村、四聯、沙嶺6個村公所(後改為村民自治委員會),下轄48個村民委員會、55個自然屯。2002年7月城區進行社區建設,設立解放、和平、文昌、龍江、龍塘、園村、白龍、江頭、燕山、沙嶺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5年6月13日慶遠鎮行政區劃重新調整,將原太平鄉的太平社區和思欖、山灣、三興、圍村、下維和原矮山鄉的矮山社區、畔塘、宜畔、東屏、蘇村、六坡、洛巖、嶺坪、城障及劉三姐鄉的馬安村、懷遠鎮的葉茂、龍村劃歸慶遠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慶遠鎮管轄28個村(社區),其中社區12個、村16個,共287個自然屯、524個合作社(小組)。慶遠鎮轄:文昌、和平、解放、園村、江頭、沙嶺、龍塘、燕山、龍江、白龍、矮山、太平12個社區委員會;畔塘、宜畔、東屏、蘇村、六坡、嶺坪、洛巖、城障、下維、三興、思欖、山灣、圍村、馬安、龍村、葉茂16個村民委員會。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傳境內下梘自然村是唐代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以人名為地名。

地名含義

意為劉三姐的故鄉。

區域介紹

劉三姐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下轄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東北部,總面積為352平方公裡,是河池市宜州區第四大鄉(鎮)。

建制沿革

劉三姐鎮1949年前屬小龍區、小龍鄉公所,1950年後仍為小龍區公所。

1958年撤區分為小龍、天橋、白崖、中和四個公社。1962年四個公社仍稱為小龍區。

1966年該為公社。

1968年駐地從流河村遷到中梘村。

1984年改為流河鄉,同時分出三合、中和、湖長、龍潭、龍元等五個行政村為三合鄉。

流河鄉名一直沿用,2004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流河鄉與更名為劉三姐鄉。

2005年三合鄉所轄行政區併入劉三姐鄉,形成目的劉三姐鄉

2014年5月8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將宜州市劉三姐鄉改為鎮建制。

2015年2月9日,劉三姐鄉政府在辦公樓前舉行「撤鄉建鎮」揭牌儀式。

行政區劃

劉三姐鎮轄流河社區、三合社區、小龍村、壩頭村、冬田村、洛漏村、天橋村、龍降村、良村村、巖田村、谷洞村、乍洞村、拉甫村、中和村、湖長村、龍元村、龍潭村、飛高村等18個社區(村委),204個自然屯。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石別街得名。村的泉水旁有石頭似鱉,得名「石鱉」,習慣寫作「石別」。

地名含義

「別」音同「鱉」,「石別」指石頭鱉魚。

區域介紹

石別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南部23公裡,東與忻城縣交界,南與福龍鄉,西南與北山鎮及北牙鄉,北與慶遠鎮相鄰。總面積193平方公裡,全鎮耕地面積39645畝,其中,水田18319畝,旱地21326畝。

建制沿革

清代屬宜山縣歸善鄉上裡地,民國初期劃為宜山縣第四區,民國22年改稱石別區,民國31年撤區劃為石別鄉。解放後,最初為裡苗區石別鄉,1950年劃為宜山縣第五區(石別區),1955年石別區屬的同意、宜州、翁同、龍候、京口、金滿、板磨、大宿、塘懷9個鄉劃歸都安瑤族自治縣。1957年撤區並鄉為石別鄉。1958年成立先鋒(石別)人民公社,1962年北山公社併入石別公社,同年秋改為石別區,1966年仍為石別公社。1984年改為石別鄉。1987年分出部分村屯成立北山鄉。1998年撤鄉建鎮為石別鎮。2005年宜州市撤併鄉鎮後拉並村委併入石別鎮。2010年,石別鎮轄1個社區,10個村委,107個自然屯。

行政區劃

全鎮共轄石別社區和板圍、清潭、拉弄、土橋、雁山、永定、三寨、四合、屯蒙、拉並10個村委會107個自然屯(村民小組)。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北山街得名。北山街南面有座山,山壁呈白色而得名,得名「白山」,當地方言「北」與「白」音同,後改稱「北山」。

地名含義

「北山」指白色的山。

區域介紹

在宜州市南部。面積125平方公裡。人口2.5萬,轄8村委會,有92自然村。有煤礦、錳礦。產甘蔗、桑蠶等。特產有雲香竹、金銀花、土茯苓及蛇類。有中小學18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北山街,在慶遠西南27公裡。

建制沿革

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北山鄉,屬宜山縣。1950年屬宜山縣第五區。1958年析置北山公社。1962年併入石別區。1966年屬石別公社。1984年屬石別鄉。1987年析置北山鄉。1993年屬宜州市。1998年3月改鎮。2005年6月原太平鄉建安村劃入。

行政區劃

下轄北山社區和懷道、梅洞、雙塘、板敢、塘利、波串、龍安、建安8個村委會,100個自然屯,205個村民小組。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三岔街得名。三岔,原稱「大灣」,因倚龍江岸大河灣而得名。清代因商賈運鹽,多於此上岸販賣,改稱「鹽埠」;後因地處宜山、柳城、柳江3地交叉的岔路口,改稱「三岔」。

地名含義

「三岔」指三縣交叉之處。

區域介紹

三岔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位於宜州區東部。東鄰柳州市柳江縣流山鄉,南與屏南鄉接壤,西鄰洛東鄉,北與柳州市柳城縣六塘鎮隔河相望,地處三縣市交界,區位優勢明顯,是宜州市歷史悠久的古鎮。鎮政府駐地距區政府43公裡。總人口19808人,其中農村人口17011人。

建制沿革

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三岔鄉,屬宜山縣。1950年改宜山縣第三區(三岔區)。1958年改三岔公社,並析出洛西、洛東、屏南3公社。1962年與洛西、洛東、屏南3公社並為三岔區。1966年改公社,並析出洛東公社。1984年改鎮。1987年8月析出屏南鄉。1993年屬宜州市。

行政區劃

下轄三岔社區;古卜、良因、紅社、合林、羊角、福裡、楞塘、庭亮8個村委會。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德勝街得名。德勝原稱「古陽村」,宋名將楊文廣帶兵平蠻得勝歸來在此設得勝寨,故改稱德勝。

地名含義

「得」與「德」同音,「德勝」指「得勝」。

區域介紹

德勝鎮位於宜州區西部40公裡處,與河池、環江兩地交界,是我國西部通往南部沿海地區的咽喉要道,被人們譽為 「金三角」,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總面積309平方公裡。鎮轄區內黔桂鐵路、金宜高等級公路、都環路貫穿境內,交通便利,歷來為大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咽喉,是桂西北重要的物資商品集散地,素有「金三角」的美稱。德勝紅蘭酒、粽子、炒年糕因工藝細緻和味道鮮美而聞名區內外。。

建制沿革

唐末時為羈縻琳州地。明洪武28年(1395),設德勝巡檢司。永樂6年(1408),設守御千戶所。清康熙年間(1662-1722),德勝設宜山縣丞署。雍正7年(1729),設慶遠府同知署。光緒年間(1875-1905)劃為古陽鄉上青裡。宣統2年(1910)劃為宜山縣第八區,轄8個鄉。民國2-15年,設德勝民團局(第八區)。民國22年(1933)為德勝區;31年撤區設鄉為德勝鄉;32年復設德勝區;34年再撤區留鄉為德勝鄉。1949年12月27日,宜山縣人民政府成立,下設區人民政府,德勝為第五區。1950年6月初,宜山縣區劃調整,德勝為第八區。1956年,全縣設8區1鎮,德勝為區。1957年,縣區劃撤區並鄉,德勝區分為德勝鄉和圍道鄉。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德勝鄉改為德勝超美人民公社,圍道鄉改為和平人民公社。1962年秋恢復區鄉建制,德勝超美人民公社與圍道和平人民公社合併為德勝區。1966年撤區重設人民公社為德勝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改為德勝鎮至今。

行政區劃

下轄德勝社區、楞底、賽平、欖樹等共1個社區18個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洛西街得名。洛西,壯語luegsae。「洛」音近壯語「lueg」,指衝溝;「西」為壯語「sae」的意譯,指西邊。

地名含義

洛西意為衝溝的西邊。

區域介紹

洛西鎮位於河池市宜州區東部,龍江河沿岸,鎮政府駐洛西街,距區政府14公裡。總面積140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2313公頃;林地4850公頃;果園地166公頃。有洛西水庫、洛壽水庫、卜船嶺水庫等3座水庫,總庫容530萬立方米。洛西鎮物產豐富,特色誘人,洛西的優質米、牛仔肉、甜酒、馬蹄等地方特產以及楓木洛壽、朝上等地的垂釣基地遠近聞名,深受市內外各界人士的青睞

建制沿革

清末為洛西裡,屬宜山縣洛三鄉。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洛西鄉。1950年屬宜山縣第三區(三岔區)。1958年析置洛西公社。1962年併入三岔區。1966年屬洛東公社。1984年屬洛東鄉。1987年8月析置洛西鎮。1993年屬宜州市。

行政區劃

下轄洛西社區;洛富、和平、祥北、三泊、楓木等8個村委會,84個自然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懷遠街得名。古時曾有位名叫張懷遠的人在中洲河與龍江河交匯處開設了一家名為「懷遠號」的店鋪,後來此地發展成為街圩,以人名為地名。

地名含義

懷遠,指名叫張懷遠的人。

區域介紹

懷遠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西北部,距宜州區22公裡,距河池市50公裡。懷遠鎮轄區內有大型企業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廣西博慶糖業集團有限公司懷遠糖廠,黔桂鐵路、國道323線穿境而過,是龍江、中洲河交匯處,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產業以糧食、甘蔗、畜牧、蔬菜為主,特別是懷遠辣椒、甜玉米。民俗與文化的豐富多彩,山歌、彩調、桂劇和漁鼓是懷遠廣為流傳民間藝術形式。每逢春節等重要節日,龍獅、打錢牌、牌燈、彩燈、走馬燈、孔明燈、魚蝦花鳥一類多種小燈籠等各式民間演出活動就會出現在中和街和郊外,熱鬧非凡。

建制沿革

懷遠鎮歷史悠久,是廣西四大古鎮之一。唐朝置有羈縻琳州距今1300多年。宋朝熙寧8年(公元1075年)置懷遠寨開始使用懷遠這稱謂距今900多年。明朝置懷遠堡。清朝置下陽鎮。民國時期置懷遠區。抗日戰爭時期,改為懷陽鎮,抗日戰爭後即1946年恢復原名。1949年12月解放後,曾設置為第七區,懷遠區,懷遠公社、懷遠鎮等。1950年縣人民政府駐懷遠鎮,1958年遷駐慶遠鎮。1972年設懷遠鎮建制,當時與公社平級。1984年改懷遠公社為安馬鄉,劃羅山、譚村、李家寨、北鬥、大任、拉外、坪上7個大隊歸懷遠鎮。

行政區劃

下轄羅山、譚村、李家寨、北鬥、大任、拉外、坪上、楞達、甘村、懷遠村和懷遠社區1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洛東街得名。洛東,壯語luegdoeng。「洛」音近壯語「lueg」指衝溝,「東」為壯語「doeng」的意譯,指東邊。

地名含義

洛東指衝溝東邊。

區域介紹

洛東鎮位於宜州市東部約19公裡,總面積109平方公裡,農業生產主要是桑蠶、甘蔗兩大支柱產業。東臨三岔鎮10公裡,南臨屏南鄉約13公裡,西臨洛西鎮約10公裡,東北臨六塘鎮(屬柳城縣)約10公裡。鎮境邊緣儘是石山,具有喀斯特地形的特點,到處奇峰兀立。鎮內的山都有名稱,其中最著名的,照當地俗傳:「東有『掛榜』(在三岔口),西有『燈臺』(在洛東街後),南有『大坡』(坡欖村後),北有『群羊』(在大曹村後)。」洛東交通方便,四通八達,宜柳高速公路(並設有互通)、黔桂鐵路(設有洛東火車站)、縣道有X862線(正在改建323國道),穿境而過,地處宜州市東部四鄉鎮中心,素有宜州「東大門」之稱   。

建制沿革

清末為洛東裡,屬宜山縣洛三鄉。民國元年(1912)為宜山縣第三區;二十二年(1933)改稱洛東區;三十一年(1942)改鄉。1950年屬第三區(三岔區)。1958年析置洛東公社。1962年併入三岔區。1966年復析置洛東公社。1984年改鄉。1987年8月析出洛西鎮。1993年屬宜州市,2014年改鎮。

行政區劃

下轄洛東社區和坡欖、板樂、尋田、大曹、王格5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一個個有趣有歷史的地名背後,積澱了太多屬於這座城歲月痕跡,前人對地方的取名有趣有才,這些宜州鄉鎮名你知道幾個?有的是不是很有意思?如有有遺漏或錯誤,請小夥伴們在留言處補充更正。

內容來源:綜合網絡

綜合整理:論壇小舟

相關焦點

  • 醴陵各鄉鎮地名由來
    摘要:現有的醴陵鄉鎮地名主要是以地理面貌本身,即山川河流命名,另輔之以名勝、標誌性建築、民俗風情,是本地歷史地理面貌、風土人情的縮寫
  • 莘縣城地名的由來!「莘」字有眾多之義,你知多少?
    原標題:莘縣城地名的由來!「莘」字有眾多之義,你知多少?1958年12月莘縣建制撤銷,轄地分歸範、冠二縣,1961年7月恢復。1964年4月,範縣的櫻桃園、古城、觀城、古雲、王莊集五區劃歸莘縣,始形成今日莘縣之版圖。 今之莘縣,北鄰冠縣,東北接東昌府區,東靠陽穀,西北與河北省大名縣接壤,西南與河南省南樂縣、清豐縣、濮陽縣為鄰,南隔金堤河與河南範縣相望,且轄地互有交叉。轄區面積1388平方公裡,耕地130萬畝。
  • 醴陵各鄉鎮地名解讀(全集)
    縣境上古時屬禹貢荊州區域,春秋戰國屬楚國,秦漢屬長沙郡,漢高后4 年(公yuan前184年) 封劉越為醴陵候,由此建縣治。從此不管其歸屬何處,始終未改醴陵之名,這樣算來「醴陵」之名,至今已有2190年的歷史了。1950年以前,全市共有15個鄉鎮。1950年初,廢保甲, 全縣設11個區, 1個鎮, 154個鄉。1951 年又劃為15個區,2個鎮,154個鄉。
  • 木蘭圍場各鄉鎮地名由來 你知道麼?
    八個營房中有五個名稱仍為營房。為便於區別,今天往往冠以XX鄉營房。有兩個保留原專名的營房,為黃旗營房和紅旗營房,另一個營房現名石片村。有三個在今圍場縣境內,三個在隆化縣境內,兩個在內蒙多倫縣境內。營房既然設在圍場周圍,按其位置可以大體復原清朝設圍時的範圍。今圍場縣比之清朝圍場,在西南、西北方向均有收縮。
  • 宜豐縣各鄉鎮名稱的由來,你知道幾個?
    森林覆蓋率71.9%,林地面積達到203.8萬畝,竹林面積84萬畝,活立竹蓄積量1.2億株,居全國第三位,全省第一位,是中國竹子之鄉。2019年3月,被列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目前,宜豐縣有4鄉、8鎮、2墾殖場、2林場、207個村委會、1797個村民小組。
  • 大悟縣的哪個鄉鎮版圖面積最大?最大鄉鎮比最小鄉鎮大6倍!
    大悟縣一共有14個鎮和3個鄉,這些鄉鎮的版圖面積大小也是有巨大差距的,那麼你知道哪個鎮的面積最大嗎? 我們從小到大按照升序排列一一介紹吧! 17.河口鎮 面積:42.8 平方公裡
  • 膠東地名趣談:昌邑有個「火道」,牟平有個「水道」
    筆者第一次看到這個地名的時候,很快就聯想到了它的反義詞「水道」。而同樣在膠東半島,也的確有一個叫做「水道」的地方,它位於煙臺市牟平區水道鎮境內。在地圖上看,「火道」和「水道」東西相望,彼此之間有超過四百裡的路程。(昌邑市火道村的位置示意)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理解,這兩個地名的含義正好相反。事實上是否如此?
  • 上猶哪個鄉鎮最大,哪個鄉鎮最小?哪個鄉鎮人最多?哪個鄉鎮人最少?
    你在上猶生活多久了?你住在哪裡?是梅水?是營前?或是雙溪?還是寺下?....上猶縣全縣轄6個鎮、8個鄉:東山鎮、陡水鎮、社溪鎮、營前鎮、黃埠鎮、寺下鎮、梅水鄉、油石鄉、安和鄉、雙溪鄉、水巖鄉、平富鄉、五指峰鄉、紫陽鄉。共有8個居委會、131個行政村。,總人口約31萬。全縣生態優良,資源豐富,素有「旅遊之鄉」、「水電之鄉」、「茶葉之鄉」、「觀賞石之鄉」、「中國天然氧吧」的美譽。
  • 著名西瓜之鄉「龐各莊」地名裡的「各莊」兩字的由來
    北京大興的龐各莊是遠近聞名的西瓜之鄉,估計在北京生活過的人都品嘗或聽說過這裡出產的西瓜吧?龐各莊鎮每年西甜瓜的種植近3萬畝,年產量近8000萬公斤。龐各莊鎮把西甜瓜做成了一個農業精品、一個農村經濟的大產業,京龐、宋寶森等西甜瓜品牌紅遍京城。
  • 羅定23個鄉鎮(街道)名字的由來,哪個鎮最美?
    鎮因圩名。1961年成立羅鏡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太平鎮(T�ip�ng Zh�n)羅定縣轄鎮。在縣境南部,南與信宜縣思賀鎮接壤。鎮駐地清末建圩時取名太平,寓意「民安物泰」,從此不受幹擾。1961年成立太平公社, 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 金華老地圖:整個金華縣分為10個區68個鄉鎮,你以前屬於哪個區?
    金華市轄婺城區、蘭谿市和金華、永康、武義、東陽、磐安、義烏、浦江7縣。原金華地區的龍遊、開化、常山、江山縣劃歸衢州市管轄。而當時的金華縣(包含婺城區)共劃分為68個鄉鎮(街道),你還記得你之前是屬於哪個鄉鎮的嗎?
  • 河南出臺設鎮、設街道標準!擬設鎮的鄉位於平原地區,總人口不少於...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段偉朵 擬設鎮的鄉位於平原地區,總人口不少於3.5萬人;擬設街道的鄉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或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位於所在縣(市、區)所轄鄉鎮上一年度排名的前40%……9月22日,記者從獲悉,我省印發《河南省設立鎮標準和河南省設立街道標準》,對設立鎮、設立街道的標準進行了明確。
  • 臨沂市蘭陵縣有個「車輞鎮」,第二個字是啥意思?
    從臨沂市蘭陵縣城區出發,沿著迎賓路、抱犢崮路從西北方向出城,轉到231省道上,走大概四十裡路之後,就可以來到一個叫做「車輞鎮」的地方。車輞鎮這個地名,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好說,中間那個字相對生僻。它讀作什麼?是啥意思?
  • 巴州區5個鄉撤鄉設鎮獲省政府批覆
    近日,巴州區5個鄉撤鄉設鎮請示獲四川省政府批覆。撤銷平梁鄉,設立平梁鎮,以原平梁鄉的行政區域為平梁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鳳凰社區斷埡場;撤銷寺嶺鄉,設立寺嶺鎮,以原寺嶺鄉的行政區域為寺嶺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桂花井社區;撤銷光輝鄉,設立光輝鎮,以原光輝鄉的行政區域為光輝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石廟社區;撤銷梓橦廟鄉,設立梓橦廟鎮,以原梓橦廟鄉的行政區域為梓橦廟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新華社區;撤銷鳳溪鄉,設立鳳溪鎮,以原鳳溪鄉的行政區域為鳳溪鎮的行政區域
  • 2005年,重慶開縣(開州)有17個鄉鎮被撤併
    重慶市開州區現在一共有40個鎮鄉街道,而在公元2005年之前,開州鄉鎮數量為55個,如果追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鄉鎮(公社)數量更多,達到一百多個。鄉鎮數量越來越少,是因為部分鄉鎮撤併了,那你知道開州被撤併的鄉鎮有哪些嗎?
  • 江蘇儀徵市面積最大的鎮,由2個鄉合併而來,是全國千強鎮之一
    月塘鎮面積約148平方公裡,比青山鎮大百數十平方公裡,儀徵面積最大的鎮由鄉鎮合併而成,2011年月塘鄉和謝集鄉合併成立,新的鎮名沿襲了月塘,但月塘鎮的行政中心不是月塘鄉,而是謝集鄉鎮,這是因為謝集鎮規模比原月塘城鎮大,經濟好。
  • 重慶開州區有趣的地名:三合、四合、五合
    以前的文章提到了重慶市三角山區的幾個有趣的地名六塘、七塘、八塘,以渝合古道的裡程命名, 開州區也有幾個類似的地名,即三合、四合、五合,這些「合」到底有什麼由來呢? 今天讓我們簡單地了解一下。映陽河是南河的支流之一,流經三合留下大面積的河流平堤,因此三合場地形比較平坦,場鎮沿公路和河流分布,狹窄, 三合鎮被廢除了,但三合場的規模還很大,鎮的建設區面積約為0.5平方公裡,比四合、五合大得多,三合特產的水竹涼蓆是開州有名的特產之一,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 楚雄州9個縣這些鄉鎮、村(居)委會調整劃定為火葬區
    2017年將8個鄉鎮77個村(居)委會劃定為火葬區,覆蓋人口9.16萬人,覆蓋國土面積2200平方公裡。二、牟定縣(一)基本情況牟定縣設4鎮3鄉89個村(居)民委員會1208個村(居)民小組,國土總面積1464平方公裡,總人口20.17萬人。2017年將7個鄉鎮65個村(社區)897個村民小組劃定為火葬區,覆蓋人口16.4萬人,覆蓋國土面積899.44平方公裡。
  • 浙江永嘉縣面積最大的鎮,曾由6個鄉鎮合併,是溫州市最北的鎮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有十餘個鄉鎮,其中面積最大的鎮當屬巖坦鎮,該鎮總面積曾達到444平方公裡,是溫州市乃至浙江省面積最大的鎮之一。為什麼要用「曾達到」呢?因為行政區劃的調整進行了好幾次, 巖坦鎮周邊都是山區,與原巖坦鎮接壤的都是鄉,不是鎮, 對於那些大城市,這些鄉的經濟不發達,所以撤鄉並鎮了。
  • 四川達州大竹縣一個鎮,合併了4個鄉鎮,工業重鎮
    2019年底,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進行了鄉鎮區劃調整,要說調整幅度最大的鎮,就要數石河鎮了。「撤銷雙拱鎮、二郎鎮、李家鄉和蒲包鄉,將原雙拱鎮、原二郎鎮、原李家鄉和原蒲包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石河鎮管轄。」也就是說,4個鄉鎮被石河鎮給合併了,新的石河鎮由原來的5個鄉鎮組成。為此筆者做了一個簡單的表格,對比一下。原本的這5個鄉鎮,不管是面積還是人口,只有石河鎮相對突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