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地名,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歷史緩緩向前,流傳中,許多地名已非原意。身在宜州的你,是否知道高安各鄉鎮地名的由來?
宜州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於廣西中部偏北,東及東北部與柳城縣、柳江縣、羅城縣連境,南部及西南部與忻城縣、都安縣毗鄰,西與金城江區接壤,北與環江縣交界,總面積3896平方千米。
宜州區下轄9個鎮、7個鄉,常住人口約59萬人,每個鄉鎮街道都有自己的來歷,不少宜州人都不清楚,不明白自己的鄉鎮的來歷,今天就聽小舟來說說吧!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北牙街得名。北牙街北面有一座山形似人的牙齒,故名。
地名含義
「北」指北部,「牙」指牙齒。意為北面的牙齒。
區域介紹
北牙瑤族鄉地處河池市宜州區西南部,東接慶遠鎮、石別鎮、北山鎮,南與都安瑤族自治縣拉仁鄉相鄰,西鄰龍頭鄉,北毗同德鄉。鄉政府駐地北牙街距宜州區政府34公裡。省道323線和都安至環江柏油路穿鄉而過,是西南交通要道,是聯結都安縣加貴、拉仁、拉烈、九渡以及宜州龍頭與宜州的樞紐地帶。
建制沿革
唐天祐四年(907)為北遐峒、北遐寨轄地。宋為馴州轄地。明為龍門土舍。清雍正七年(1729)屬龍門巡檢司;宣統二年(1910)為宜山縣第五區(北牙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置北牙鄉,屬懷遠區。1949年設北牙區,轄北山、洛巖、拉利、同德等鄉。1950年改稱宜山縣第四區。1958年分為北牙、同德、拉利3公社。1962年北牙、同德、拉利3公社並為北牙區。1966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並析出拉利鄉。1986年11月改稱北牙瑤族鄉。1987年7月析出同德鄉。1993年屬宜州市。2005年拉利鄉併入北牙瑤族鄉。
行政區劃
下轄北牙社區、保民社區、橋凳村、空山巖村、龍頭村、豆竹村、二墳村、白龍村、紅山村、沙浪村、平裡村、黃龍村、峒口村、拿網村、保康村、保安村、潘洞村、保良村、保衛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安馬街得名。安馬街東面有座似馬鞍的大山,故名。
地名含義
「安馬」指馬鞍。
區域介紹
安馬鄉,位於河池市宜州區西北部,鄉政府駐地距宜州區政府36公裡,全鄉總面積285平方公裡。
建制沿革
1949年前分屬安馬、索敢、拉稿等鄉,1950年後為宜山縣第七區,1958年撤區成立人民公社(並把懷遠區劃分為懷遠、安馬、拉稿三個公社),1962年又將懷遠、安馬、拉稿三個公社合併為懷遠區,1966年屬懷遠公社,1972年懷遠公社分成懷遠鎮、懷遠公社,屬懷遠公社,1984年分出成立安馬鄉,同時劃出七個大隊歸懷遠鎮。
行政區劃
下轄木寨、白屯、小隘、拉炭、北關、索敢、佑岸、拉稿、古直、古育、肯壩11個村委會和安馬社區,169個自然屯,209個村民小組。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祥貝街得名。舊時有一面石牆圍著街圩,牆外是耕地,牆內是住地,得名「牆背」,後同音雅化為「祥貝」。
地名含義
「祥貝」指牆的背後。
區域介紹
祥貝鄉位於河池市宜州區北部,全鄉面積209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0100畝,其中水田9500畝,旱地10600畝。
歷史沿革
祥貝街始建於清順治七年(1650),民國二十三年(1934)為祥貝鄉,屬天河縣。1952年屬羅城縣第三區(下裡區)。1958年析置祥貝公社。1962年與六山(麓山)公社並為祥貝區,屬宜山縣。1966年復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屬宜州市。
行政區劃
下轄祥貝社區和古文、古龍、白偉、車頭、拉託、更生、福六、中路、中朝、長洞、下洞、裡洞、六代、大莫14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福龍街得名。
地名含義
福龍原名「福隆」,「復隆」,含義待考。
區域介紹
福龍瑤族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下轄的民族鄉,位於宜州區南部,鄉政府駐福龍街。總面積413平方公裡,人口37089人。福龍瑤族鄉鄉政府駐福龍街,距區政府41公裡
歷史沿革
明、清時屬忻城土縣和永定長官司。民國元年(1912)屬宜山縣第十區(永定區)和第十一區(新城區);十七年(1928)屬宜山縣第十區和忻城縣第六區;二十二年(1933),所轄永定區的永定、宜州2村改鄉;三十一年(1942),所轄宜州鄉併入永定鄉。1949年所轄永定鄉劃歸理苗區。1950年所轄同意、宜州、京口、龍侯、翁同5鄉劃歸宜山縣第五區(石別區)。1955年為都安瑤族自治縣福龍區。1958年屬東方紅公社。1959年析置福龍公社。1961年分為福龍、翁同、岐山3公社。1962年福龍、翁同、岐山3公社並為福龍區。1966年復改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屬宜山縣。1990年改福龍瑤族鄉。1993年屬宜州市。
行政區劃
下轄福龍社區、永良村、弄桑村、波奉村、古桃村、弄丁村、鳳朝村、高山村、同意村、宜州村、龍拱村、京口村、定滿村、龍侯村、翁同村,共288個自然屯,434個村民小組。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屏南街得名。屏南原名「南鄉」,因宋建隆元年(960)屬洛曹縣(駐現洛東鄉大曹村)時,此地在洛曹縣駐地之南,故名。
地名含義
「屏南」意為宜山縣南部的屏障。
區域介紹
屏南鄉位於河池市宜州區東南部,鄉政府所在地距宜州區政府43公裡。全鄉總面積141平方公裡,全鄉耕地面積2.55萬畝,其中水田1.46萬畝(保水田1.40萬畝),旱地1.09萬畝,具有「水稻之鄉」的美稱。
歷史沿革
宋時為南鄉,屬洛曹縣。明代改南鄉裡,屬宜山縣永定長官司。清雍正年間(1723~1735)屬理苗分縣;宣統二年(1910)為宜山縣第六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屏南鄉,屬洛東區。1950年屬宜山縣第三區(三岔區)。1958年析置屏南公社。1962年併入三岔區。1966年屬三岔公社。1984年屬三岔鎮。1987年析置屏南鄉。1993年屬宜州市。
行政區劃
下轄屏南社區和合寨、北角、果立、板納、新興、肯山6個村委會72個村民小組。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同德街得名。同德原名「上角」,因其建於山路拐角上方而得名,後以」同心同德地把村子管理好「之意改為「同德」。
地名含義
意為同心同德。
區域介紹
同德鄉位於河池市宜州區西南部,鄉政府駐地距宜州區政府40公裡。東鄰慶遠鎮,南接北牙瑤族鄉,西界拉利、拉浪,北連懷遠鎮。全鄉總面積160平方公裡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同德鄉,屬宜山縣洛東區。1950年屬宜山縣第六區(北牙區)。1958年析置同德社區。1962年併入北牙區。1966年屬北牙公社。1984年屬北牙鄉。1986年屬北牙瑤族鄉。1987年7月析置同德鄉。
行政區劃
下轄板高、眾聯、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橋共1個社區7個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龍頭街得名。傳曾有位地理先生客死於龍頭街附近,被螞蟻推土掩埋,後人認為該地風水好,是龍脈中的龍頭所在地,故名龍頭。
地名含義
「龍頭」指龍的頭部。
區域介紹
龍頭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西部,處都安、金城江、宜州三縣(市、區)交界處,鄉鎮府所在地距宜州區政府97公裡,是全區最邊遠的一個山區鄉。
歷史沿革
1944年前為述昆鄉,1944年改為龍頭鄉。1950年改龍頭區,1957年為第九區,1958年分為龍頭、拉浪公社,1962年為龍頭區,1966年為龍頭公社,1984年改為鄉(同時劃出拉浪、董裡、加豐、高峰、蝦洞、高壽等六個大隊為拉浪鄉),2005年6月撤銷拉浪鄉,拉浪鄉整建制併入龍頭鄉。
行政區劃
轄拉浪社區、龍頭社區兩個社區,建立、七洞、龍盤、龍田、龍德、高明、德惠、董裡、加豐、高峰、蝦洞、高壽12個村委會。
地名由來
宋初置宜州慶遠軍,故「慶遠」一名沿襲而來。
地名含義
「慶遠」意為慶祝邊遠之地得以轄入治下。
區域介紹
慶遠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中部,是宜州區委、宜州區政府所在地,是宜州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
建制沿革
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始設置定周縣以來,其歷史沿革至今已有2130年,縣名先後易名龍剛、龍定、龍水、宜山。慶遠均為縣治駐地。1993年9月9日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慶遠鎮為市治駐地。中國曆朝歷代先後在此設置縣、郡、州、司、路、府、區(民團區、監督區、督察區)、專區、地區、地市,慶遠亦均為駐地治所。慶遠始稱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宜州為慶遠軍),沿稱至今已有900年歷史。清末為東鄉都嶺裡。民國2年(1913年)設為城區。民國22年(1933年)分設永慶鎮(城西片區)、威遠鎮(城東片區),民國31年(1942年)合併設為永威鎮。解放後初期為城關區,下轄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東升街、會星街、桂魚街、文昌街、榮覺街等9條街及龍江村。1952年城關區轄和平、 民主、共和、解放、建設5條街。1954年改為慶遠鎮。1958年將龍塘鄉劃入。1990年慶遠鎮轄解放、建設、共和、民主、和平5個街道居民委會和文昌、龍江、龍塘、園村、四聯、沙嶺6個村公所(後改為村民自治委員會),下轄48個村民委員會、55個自然屯。2002年7月城區進行社區建設,設立解放、和平、文昌、龍江、龍塘、園村、白龍、江頭、燕山、沙嶺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5年6月13日慶遠鎮行政區劃重新調整,將原太平鄉的太平社區和思欖、山灣、三興、圍村、下維和原矮山鄉的矮山社區、畔塘、宜畔、東屏、蘇村、六坡、洛巖、嶺坪、城障及劉三姐鄉的馬安村、懷遠鎮的葉茂、龍村劃歸慶遠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慶遠鎮管轄28個村(社區),其中社區12個、村16個,共287個自然屯、524個合作社(小組)。慶遠鎮轄:文昌、和平、解放、園村、江頭、沙嶺、龍塘、燕山、龍江、白龍、矮山、太平12個社區委員會;畔塘、宜畔、東屏、蘇村、六坡、嶺坪、洛巖、城障、下維、三興、思欖、山灣、圍村、馬安、龍村、葉茂16個村民委員會。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傳境內下梘自然村是唐代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以人名為地名。
地名含義
意為劉三姐的故鄉。
區域介紹
劉三姐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下轄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東北部,總面積為352平方公裡,是河池市宜州區第四大鄉(鎮)。
建制沿革
劉三姐鎮1949年前屬小龍區、小龍鄉公所,1950年後仍為小龍區公所。
1958年撤區分為小龍、天橋、白崖、中和四個公社。1962年四個公社仍稱為小龍區。
1966年該為公社。
1968年駐地從流河村遷到中梘村。
1984年改為流河鄉,同時分出三合、中和、湖長、龍潭、龍元等五個行政村為三合鄉。
流河鄉名一直沿用,2004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流河鄉與更名為劉三姐鄉。
2005年三合鄉所轄行政區併入劉三姐鄉,形成目的劉三姐鄉
2014年5月8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將宜州市劉三姐鄉改為鎮建制。
2015年2月9日,劉三姐鄉政府在辦公樓前舉行「撤鄉建鎮」揭牌儀式。
行政區劃
劉三姐鎮轄流河社區、三合社區、小龍村、壩頭村、冬田村、洛漏村、天橋村、龍降村、良村村、巖田村、谷洞村、乍洞村、拉甫村、中和村、湖長村、龍元村、龍潭村、飛高村等18個社區(村委),204個自然屯。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石別街得名。村的泉水旁有石頭似鱉,得名「石鱉」,習慣寫作「石別」。
地名含義
「別」音同「鱉」,「石別」指石頭鱉魚。
區域介紹
石別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南部23公裡,東與忻城縣交界,南與福龍鄉,西南與北山鎮及北牙鄉,北與慶遠鎮相鄰。總面積193平方公裡,全鎮耕地面積39645畝,其中,水田18319畝,旱地21326畝。
建制沿革
清代屬宜山縣歸善鄉上裡地,民國初期劃為宜山縣第四區,民國22年改稱石別區,民國31年撤區劃為石別鄉。解放後,最初為裡苗區石別鄉,1950年劃為宜山縣第五區(石別區),1955年石別區屬的同意、宜州、翁同、龍候、京口、金滿、板磨、大宿、塘懷9個鄉劃歸都安瑤族自治縣。1957年撤區並鄉為石別鄉。1958年成立先鋒(石別)人民公社,1962年北山公社併入石別公社,同年秋改為石別區,1966年仍為石別公社。1984年改為石別鄉。1987年分出部分村屯成立北山鄉。1998年撤鄉建鎮為石別鎮。2005年宜州市撤併鄉鎮後拉並村委併入石別鎮。2010年,石別鎮轄1個社區,10個村委,107個自然屯。
行政區劃
全鎮共轄石別社區和板圍、清潭、拉弄、土橋、雁山、永定、三寨、四合、屯蒙、拉並10個村委會107個自然屯(村民小組)。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北山街得名。北山街南面有座山,山壁呈白色而得名,得名「白山」,當地方言「北」與「白」音同,後改稱「北山」。
地名含義
「北山」指白色的山。
區域介紹
在宜州市南部。面積125平方公裡。人口2.5萬,轄8村委會,有92自然村。有煤礦、錳礦。產甘蔗、桑蠶等。特產有雲香竹、金銀花、土茯苓及蛇類。有中小學18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北山街,在慶遠西南27公裡。
建制沿革
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北山鄉,屬宜山縣。1950年屬宜山縣第五區。1958年析置北山公社。1962年併入石別區。1966年屬石別公社。1984年屬石別鄉。1987年析置北山鄉。1993年屬宜州市。1998年3月改鎮。2005年6月原太平鄉建安村劃入。
行政區劃
下轄北山社區和懷道、梅洞、雙塘、板敢、塘利、波串、龍安、建安8個村委會,100個自然屯,205個村民小組。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三岔街得名。三岔,原稱「大灣」,因倚龍江岸大河灣而得名。清代因商賈運鹽,多於此上岸販賣,改稱「鹽埠」;後因地處宜山、柳城、柳江3地交叉的岔路口,改稱「三岔」。
地名含義
「三岔」指三縣交叉之處。
區域介紹
三岔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位於宜州區東部。東鄰柳州市柳江縣流山鄉,南與屏南鄉接壤,西鄰洛東鄉,北與柳州市柳城縣六塘鎮隔河相望,地處三縣市交界,區位優勢明顯,是宜州市歷史悠久的古鎮。鎮政府駐地距區政府43公裡。總人口19808人,其中農村人口17011人。
建制沿革
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三岔鄉,屬宜山縣。1950年改宜山縣第三區(三岔區)。1958年改三岔公社,並析出洛西、洛東、屏南3公社。1962年與洛西、洛東、屏南3公社並為三岔區。1966年改公社,並析出洛東公社。1984年改鎮。1987年8月析出屏南鄉。1993年屬宜州市。
行政區劃
下轄三岔社區;古卜、良因、紅社、合林、羊角、福裡、楞塘、庭亮8個村委會。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德勝街得名。德勝原稱「古陽村」,宋名將楊文廣帶兵平蠻得勝歸來在此設得勝寨,故改稱德勝。
地名含義
「得」與「德」同音,「德勝」指「得勝」。
區域介紹
德勝鎮位於宜州區西部40公裡處,與河池、環江兩地交界,是我國西部通往南部沿海地區的咽喉要道,被人們譽為 「金三角」,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總面積309平方公裡。鎮轄區內黔桂鐵路、金宜高等級公路、都環路貫穿境內,交通便利,歷來為大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咽喉,是桂西北重要的物資商品集散地,素有「金三角」的美稱。德勝紅蘭酒、粽子、炒年糕因工藝細緻和味道鮮美而聞名區內外。。
建制沿革
唐末時為羈縻琳州地。明洪武28年(1395),設德勝巡檢司。永樂6年(1408),設守御千戶所。清康熙年間(1662-1722),德勝設宜山縣丞署。雍正7年(1729),設慶遠府同知署。光緒年間(1875-1905)劃為古陽鄉上青裡。宣統2年(1910)劃為宜山縣第八區,轄8個鄉。民國2-15年,設德勝民團局(第八區)。民國22年(1933)為德勝區;31年撤區設鄉為德勝鄉;32年復設德勝區;34年再撤區留鄉為德勝鄉。1949年12月27日,宜山縣人民政府成立,下設區人民政府,德勝為第五區。1950年6月初,宜山縣區劃調整,德勝為第八區。1956年,全縣設8區1鎮,德勝為區。1957年,縣區劃撤區並鄉,德勝區分為德勝鄉和圍道鄉。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德勝鄉改為德勝超美人民公社,圍道鄉改為和平人民公社。1962年秋恢復區鄉建制,德勝超美人民公社與圍道和平人民公社合併為德勝區。1966年撤區重設人民公社為德勝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改為德勝鎮至今。
行政區劃
下轄德勝社區、楞底、賽平、欖樹等共1個社區18個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洛西街得名。洛西,壯語luegsae。「洛」音近壯語「lueg」,指衝溝;「西」為壯語「sae」的意譯,指西邊。
地名含義
洛西意為衝溝的西邊。
區域介紹
洛西鎮位於河池市宜州區東部,龍江河沿岸,鎮政府駐洛西街,距區政府14公裡。總面積140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2313公頃;林地4850公頃;果園地166公頃。有洛西水庫、洛壽水庫、卜船嶺水庫等3座水庫,總庫容530萬立方米。洛西鎮物產豐富,特色誘人,洛西的優質米、牛仔肉、甜酒、馬蹄等地方特產以及楓木洛壽、朝上等地的垂釣基地遠近聞名,深受市內外各界人士的青睞
建制沿革
清末為洛西裡,屬宜山縣洛三鄉。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洛西鄉。1950年屬宜山縣第三區(三岔區)。1958年析置洛西公社。1962年併入三岔區。1966年屬洛東公社。1984年屬洛東鄉。1987年8月析置洛西鎮。1993年屬宜州市。
行政區劃
下轄洛西社區;洛富、和平、祥北、三泊、楓木等8個村委會,84個自然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懷遠街得名。古時曾有位名叫張懷遠的人在中洲河與龍江河交匯處開設了一家名為「懷遠號」的店鋪,後來此地發展成為街圩,以人名為地名。
地名含義
懷遠,指名叫張懷遠的人。
區域介紹
懷遠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西北部,距宜州區22公裡,距河池市50公裡。懷遠鎮轄區內有大型企業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廣西博慶糖業集團有限公司懷遠糖廠,黔桂鐵路、國道323線穿境而過,是龍江、中洲河交匯處,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產業以糧食、甘蔗、畜牧、蔬菜為主,特別是懷遠辣椒、甜玉米。民俗與文化的豐富多彩,山歌、彩調、桂劇和漁鼓是懷遠廣為流傳民間藝術形式。每逢春節等重要節日,龍獅、打錢牌、牌燈、彩燈、走馬燈、孔明燈、魚蝦花鳥一類多種小燈籠等各式民間演出活動就會出現在中和街和郊外,熱鬧非凡。
建制沿革
懷遠鎮歷史悠久,是廣西四大古鎮之一。唐朝置有羈縻琳州距今1300多年。宋朝熙寧8年(公元1075年)置懷遠寨開始使用懷遠這稱謂距今900多年。明朝置懷遠堡。清朝置下陽鎮。民國時期置懷遠區。抗日戰爭時期,改為懷陽鎮,抗日戰爭後即1946年恢復原名。1949年12月解放後,曾設置為第七區,懷遠區,懷遠公社、懷遠鎮等。1950年縣人民政府駐懷遠鎮,1958年遷駐慶遠鎮。1972年設懷遠鎮建制,當時與公社平級。1984年改懷遠公社為安馬鄉,劃羅山、譚村、李家寨、北鬥、大任、拉外、坪上7個大隊歸懷遠鎮。
行政區劃
下轄羅山、譚村、李家寨、北鬥、大任、拉外、坪上、楞達、甘村、懷遠村和懷遠社區1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地名由來
因鄉人民政府駐洛東街得名。洛東,壯語luegdoeng。「洛」音近壯語「lueg」指衝溝,「東」為壯語「doeng」的意譯,指東邊。
地名含義
洛東指衝溝東邊。
區域介紹
洛東鎮位於宜州市東部約19公裡,總面積109平方公裡,農業生產主要是桑蠶、甘蔗兩大支柱產業。東臨三岔鎮10公裡,南臨屏南鄉約13公裡,西臨洛西鎮約10公裡,東北臨六塘鎮(屬柳城縣)約10公裡。鎮境邊緣儘是石山,具有喀斯特地形的特點,到處奇峰兀立。鎮內的山都有名稱,其中最著名的,照當地俗傳:「東有『掛榜』(在三岔口),西有『燈臺』(在洛東街後),南有『大坡』(坡欖村後),北有『群羊』(在大曹村後)。」洛東交通方便,四通八達,宜柳高速公路(並設有互通)、黔桂鐵路(設有洛東火車站)、縣道有X862線(正在改建323國道),穿境而過,地處宜州市東部四鄉鎮中心,素有宜州「東大門」之稱 。
建制沿革
清末為洛東裡,屬宜山縣洛三鄉。民國元年(1912)為宜山縣第三區;二十二年(1933)改稱洛東區;三十一年(1942)改鄉。1950年屬第三區(三岔區)。1958年析置洛東公社。1962年併入三岔區。1966年復析置洛東公社。1984年改鄉。1987年8月析出洛西鎮。1993年屬宜州市,2014年改鎮。
行政區劃
下轄洛東社區和坡欖、板樂、尋田、大曹、王格5村
歡迎本地老鄉掃碼入群交流
一個個有趣有歷史的地名背後,積澱了太多屬於這座城歲月痕跡,前人對地方的取名有趣有才,這些宜州鄉鎮名你知道幾個?有的是不是很有意思?如有有遺漏或錯誤,請小夥伴們在留言處補充更正。
內容來源:綜合網絡
綜合整理:論壇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