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碼頭」敦煌,藏著多少極致味道?

2021-02-13 地道風物

風沙蕭素,卻沉澱了綠洲的生機

沙地乾燥,卻滋養了瓜果的水靈

飛沙輕盈,卻塑造了歷史的厚重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敦煌的氣質,那一定是「極致」:極致的山水、極致的氣候、極致的位置,造就了極致的人文風物。▲ 敦煌鳴沙山下的駝隊,是中國人對絲路的想像之一。圖/視覺中國
如果祁連山是大西北沙海戈壁之中的「生命之源」,那由祁連山、天山等諸多山脈滋養出的一片片綠洲,就是沙海裡的碼頭;如果說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黃金航道」敦煌,就是河西走廊最西段的中國門戶向西望去,她連接起邊疆與世界,因為絲路,她的底蘊,遠不止莫高窟。在敦煌四周,羅布泊已成曠野,古樓蘭化作遺蹟。無論是西出敦煌的玉門關還是懸泉置、漢長城,皆成古蹟,那一望無垠的戈壁淺灘,黃沙莽莽,仿佛隨時都能把敦煌這個「海市蜃樓」吞沒。▲ 羅布泊無人區戈壁灘風貌。攝影/XXN攝影 圖/圖蟲創意這一名稱,與有著五彩沙的鳴沙山脫不開干係:前涼張駿曾改敦煌郡為沙州,北周保定三年改敦煌縣為鳴沙縣,酈道元《水經注》云:「(敦煌城)南七裡有鳴沙山,故亦曰沙州也。」敦煌西有沙漠,北有戈壁,南有遠望黃色的鳴沙山,東有雨後藍紫色的三危山……沙,可稱是敦煌時間沉積的主角,也是地質變遷的記錄儀:青藏高原阻擋住來自西南的溼潤空氣,西北大地的山巖裸露於地表。曾經的湖泊逐漸乾涸,來自蒙古高原的強風則自北向南長驅直入,河湖的遺蹟形成極致的雅丹地貌。一排排風蝕壟脊如同沙海裡擱淺的鯨群,成為歲月的紀念碑。

▲ 雅丹地貌。「雅丹」在維吾爾語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在乾旱區中多見。攝影/徐海洋

與此同時,風吹不走的礫石堆積成戈壁;搬了個家的沙,則變成虎視眈眈的庫木塔格沙漠;粒度更細的黃土隨風遠行,遠者經由盛行西風帶的長期作用下,成為孕育華夏民族的黃土高原的一分子,有些則累積在祁連山脈與沙漠交界地帶,等待著發光發熱的一刻。敦煌南側的祁連山脈截住太平洋來的暖溼氣流,為敦煌乃至絲綢之路黃金一段——河西走廊帶來生機。這裡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降水豐富,還發育有3300多條冰川,諸多河流開枝散葉,伸入由沙漠和戈壁組成的海洋。自西漢起就設立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這「河西四郡」,便是建立在因祁連山的冰川融水和降水形成的綠洲之上,成為華夏文明向西伸張的臂膀。

▲ 甘肅酒泉,祁連山。 圖/視覺中國

這其中,敦煌的母親河——黨河,雖然不是祁連山水系中徑流量最大的,卻勝在年復一年的穩定。當它自山谷冰川奔流而下,進入低洼開闊的敦煌盆地時,流速驟然減緩,就形成了大面積的衝洪積扇。在這片扇葉的邊緣,水土豐茂,萬物生長,沙漠中的翡翠——敦煌綠洲,形成了。

在敦煌,水喜歡與大地「捉迷藏」。這裡風與水變幻多態,土地疏鬆,地表的河流很容易下滲,變為地下水。但在地下一定深度,便會遇到「隔水膜」,一層緻密的泥質巖層,地下水就會在這之上流動,直到黨河邊緣地勢低洼又疏鬆的地方,便會化身活潑的泉水,比如,那座千年以來「沙泉共生」的月牙泉

水,同樣是莫高窟的「生命之源」。窟前流經的大泉河(宕泉河),發源於祁連山脈西段野馬山,是疏勒河的支流,一千六百多年以來,為莫高窟提供天然的泥塑黏土,成為窟頂防沙林帶的水源,也滋養了一代代莫高窟的建設者與保護者們。

▲ 疏勒河,河西走廊內流水系第二大河,敦煌「母親河」黨河即其主要支流。攝影/徐海洋

如果沒有山谷環抱的地勢源於祁連山水系的滋養,恐怕作為絲綢之路咽喉的敦煌即使身處交通要道,也難以發展成一個殷富之地,無法進展為一個文化、宗教、經濟、軍事的中心,而那些燦爛的歷史文明之寶、甚至月牙泉的美或許也並不會驚鴻出世、留存至今。風行水上,聚沙成洲,敦煌,可稱是人類文明開拓與堅守的一隅縮影,如此極致的敦煌,自能誕生極致的風物。公元前139年,張騫鑿空西域,帶來了敦煌這個名字,更為深遠的影響,則是改變了中國人的飯桌。從被漢武帝痴迷的葡萄,到當今最能代表中國的水果——西瓜,都或早或遲經由絲路,路過敦煌,並成為了她生命力的一部分。

▲ 葡萄種植基地。攝影/徐海洋

被沙漠戈壁包圍的敦煌綠洲,年平均降水量約為42.2毫米,是中國最乾旱的地區之一。但也正是這種特殊氣候,讓敦煌成為了培養極致風物的「實驗室」。在敦煌,獲得甜是一件最為簡單不過的事情,畢竟這裡在自然條件上是一個非常「風光」的地方。

▲ 風與光,在敦煌都物盡其用,圖為風力發電機與光電板的「合影」。攝影/朱華

甘肅北部與新疆相接,都有大片的戈壁,也都有豐厚的風力資源。從敦煌去嘉峪關的路邊,就能看到大片的風車群立在遠望無際的戈壁灘上。敦煌大面積的、百萬千瓦級的光電博覽園中,一眼望不到邊的每一塊光電板,都在盡力利用著富足的光與熱。

▲ 光熱發電。攝影/徐海洋

光熱點亮了敦煌這座綠洲小城。更帶來了在綠洲裡流淌的甜蜜。敦煌的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晝夜溫差大,加之疏鬆通氣、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如同新疆一般,成為了瓜果的樂園。

▲ 李廣杏,相傳為李廣西徵時,杏仙為解將士乾渴而使此地長出的果子。攝影/喬兆福

李廣杏這種果中「飛將軍」,便可見敦煌風物的歷史悠遠,如今最令敦煌人更驕傲的水果,還是葡萄。今天在敦煌,有六成的耕地種著葡萄,主產的無核白和紅地球,或皮薄無核,黃綠可人;或果實渾圓,脆甜適口。人們皆知吐魯番有個葡萄溝,卻不一定知道敦煌陽關鎮,是「中國第二葡萄溝」

▲ 敦煌的葡萄有多美?製圖/劉震宇

有了豐收,敦煌人進而藉助乾旱的氣候,為風物賦予時間。葡萄乾、杏幹、桃幹,每一口地上長出的 「甜破嘴」,都如同被蜜蜂「蜇」了一般甜。特別是杏幹用小火幾次煮製後過濾,就能做成橙紅透亮的杏皮水,別有一種酸甜的西域風味。

▲ 敦煌夜市上的果乾。攝影/劉運澤

來自絲路遊商和四方民族的技術亦為此助力,又進而由敦煌人的雙手流傳,無論來自中原的醪糟米酒,還是源自西域高昌等地的熬製蒲桃酒(葡萄酒),亦或青藏高原上吐蕃時期的青稞酒技法……在敦煌人的「實驗室」裡,來者不拒

▲ 敦煌,一個吃瓜的好地方。製圖/劉震宇

時至今日,絲路的故事依然在敦煌生機勃勃:夏季去敦煌必吃的各種瓜,堪稱是一條絲路聯通世界的縮影:西瓜演繹了非洲「東遊記」;來自新疆的哈密瓜早在東漢永平年間就是「敦煌獻異瓜種」;白蘭瓜自美國渡太平洋而來,從移民城市蘭州北上紮根。就在2020年7月10日, 4.6噸的敦煌甜瓜順利出口柬埔寨,實現了首次出口,也不負曾經的貢品之名。但在敦煌成為日常印記的,還有一種比絲綢之路這個詞更源遠流長的事物,那就是——。在青海喇家遺址,出土了4000年前由小米和高粱做成的世界上最早的麵條,2500年前的小麥麵條則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出土,面這種古老風物從西北出發,進入河西走廊在祁連山母親庇佑下的綠洲沃土,跨過隴東與秦嶺,進入八百裡關中平原,並在中原大地上天女散花。

▲ 敦煌夜市,工藝品小吃一條街。攝影/餘生吉

自從石磨在漢朝時被發明。小麥的堅硬就變成了面的延展可塑,仿佛絲綢之路一般柔軟多姿,令人遐想,更是成為接連世界與中國的某種網絡。從日式拉麵到西西里島的意面,面成為了一座歷久彌新的「歐亞大陸橋」。

▲ 敦煌黃面製作。 攝影/餘生吉

而歷史裡的那個敦煌,就堪稱是一座古今中西「麵食博物館」。如果古人能從莫高窟的壁畫和敦煌文書裡跳將出來,來到今天的敦煌,大概會迅速適應口味——餅、餛飩、涼麵、撒子……仿佛千年以降的時間,在這裡變得不徐不疾。

▲ 敦煌壁畫裡的麵食非常多元。 製圖/大仙工作室

這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明星「胡餅」,油揉進面,上爐烤制,鬆軟可口,是敦煌人最普遍的主食,「胡」這個字,標明它是自西而來的旅客,但它更為人所知的終點,卻在白居易的詩歌裡:「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 沙蔥牛肉餅。攝影/胡慧君

今天的敦煌人仍然喜歡吃麵,相比於那碗令遊客津津樂道的驢肉黃面,他們更喜歡吃看起來很西北的「乾糧」,一如歷史上主要的敦煌麵食——「餅」。乾糧好像是大型的餅乾,又好像是加硬版的麵包,但一口咬下去,在嘴裡細嚼,馬上就會沉浸在一份麥香中。乾糧還有加糖的、加辣的、豆沙的、胡椒的,和最不容錯過的沙棗口味……不過哪種奇怪的調味,在包容的敦煌,似乎都不足為奇。

▲ 驢肉黃面,硬度和嚼頭是關鍵。 攝影/花啾

面是農耕文明的象徵,牛羊等肉食是遊牧民族的驕傲。而這兩種風物在敦煌同樣重要。一如敦煌在絲綢之路咽喉上的兩種面孔:對於內地,敦煌就像西域;對於新疆乃至廣義的西域,敦煌又像中原。

▲ 羊生長的基地——南泉溼地。 攝影/徐海洋

羊肉粉湯,開啟敦煌人的美好一天。一大碗醇香透亮的羊肉湯裡,有鮮嫩的羊肉片、白而透亮的粉條和蘿蔔,湯麵上飄著翠綠的蔥花香菜,聞著就讓人垂涎欲滴。除了羊肉湯還有羊雜湯。如果羊肉、羊雜都不能滿足,還有羊肉合汁,羊肉粉湯有的它全有,再配上丸子、夾沙、木耳、炸豆腐條,絕對的羊肉粉湯plus。而不論哪一碗羊肉美味,總是少不了那個烙得焦黃的餅。

▲ 羊肉粉湯。 攝影/花啾

一碗作為正餐的敦煌燜餅,就帶了三分新疆味,又加入了 「空中亂撒,恰似雨點一般」的餺飥(bótuō)牌古代元素:羊肉、雞肉、牛肉、驢肉,混入各式香料調味燉煮,再在上面放上擀薄的大片「麵餅」,淋上湯汁,蓋上鍋蓋繼續燜煮。最終肉質軟爛入味,而麵餅飽吸肉香和滋味,頓時有副喧賓奪主的架勢。

▲ 雞肉燜餅,樣子是不是有一點像大盤雞?供圖/敦煌賓館

在絲綢之路起點長安風行的臊子麵;可溯源自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餜子」;春季萬物生發時的一碟榆錢飯;夏季烈日灼烤的「救星」漿水面,它們都活躍在敦煌人的飯桌上。就像絲路遠不止是一張線路明確,方向恆定的地圖,在敦煌這個路口,它擁有著無限種可能。敦煌的風物,誕生於極致,又在尋常中令人可親。那它們到底是什麼味兒呢?也許敦煌的 「形象代言人」飛天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她/他在來到敦煌之前,經歷的是一趟世界奇妙之旅:曾為古印度神話的天人天女,在佛前「天女撒花」,藉由中亞的犍陀羅文化與希臘羅馬遠望,在絲路上與中原飛仙同遊,最終在盛唐畫師「吳帶當風」的妙筆裡,成為沉凝世間的絕世寶藏,中國符號。

▲ 飛天舞韻。 攝影/唐華

沒錯,敦煌的風物,有的就是一種從古到今似乎都沒變的——讓各地區、各民族、各文化都在此相會的連通感。敦煌並沒有「摩登」都市的氣質,再多的書卷文章也不會把她染得有字字珠璣的氣韻,她更像是時間在沙海中沉積的一座燈塔,守望著中國門戶,又因一條絲路,聯結起天南地北的人事風物:

▲ 敦煌夜市。 攝影/徐海洋

城市邊緣如同極光一般起伏的沙脊;路邊排排齊整的白楊與戈壁灘的小植物;探出大眼腦袋的駱駝棚;地平線上如紅玉般的日落;匯聚五湖四海來客的沙洲夜市……這裡所令人著迷的,遠不止「大」敦煌的蒼涼浩渺。

▲ 龍頭琴,最早起源於西藏,如今也成為敦煌風物的一部分。 攝影/雄兵

 

審稿專家 

敦煌研究院 楊秀清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沙武田

相關焦點

  • 甘肅敦煌李廣杏飄香上市 攜絲路特產及旅遊福利直播引客
    6月中下旬,甘肅敦煌鳴沙山下千畝李廣杏陸續成熟上市。圖為果農正在採摘李廣杏。 王斌銀 攝中新網蘭州6月27日電 (記者 馮志軍)6月盛夏時節,甘肅河西走廊沿線眾多時令水果陸續飄香絲路古道,作為敦煌地區「水果之王」的李廣杏亦迎來成熟上市期。
  • 「交響絲路·夢回敦煌」合唱比賽圓滿結束
    「交響絲路·夢回敦煌」合唱比賽現場。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12月20日晚,「交響絲路·夢回敦煌」合唱比賽頒獎晚會在蘭州金城劇院舉辦。「交響絲路·夢回敦煌」合唱比賽由省文聯主辦,中國合唱協會指導,省音協、省歌劇院、省歌舞劇院、甘肅隴韻合唱團共同承辦,旨在弘揚絲路文化、敦煌文化與黃河文化等中華優秀文化,促進交響合唱《夢回敦煌》在我省的普及和推廣,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 活過來的敦煌壁畫,你不得不看的《絲路花語》
    如果說中國有什麼可以媲美《天鵝湖》、《大河之舞》等世界經典舞劇的話,那麼名單中絕對有《絲路花語》這個名字。《絲路花雨》是甘肅敦煌藝術劇院取材於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博採各地民間歌舞之長,創作的大型民族舞劇。
  • 「絲路赤子」王敏剛的敦煌情懷
    ▲2009年王敏剛先生(中)和敦煌山莊總經理杜亞東(右)在敦煌改革開放伊始,王敏剛赴家鄉東莞和深圳等多地考察。「內地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為港商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王敏剛說,他在東莞的投資額約2億元人民幣,成為首批參與內地港口建設的港商。王敏剛先生的家國情懷並未止步於廣東。20世紀90年代初,第一次置身於敦煌莫高窟,在精美的壁畫前,他開始思考如何將絲路文化傳遞給更多人。
  • 絲路秀·敦煌藝術之星藝術才藝大賽複賽通知
    絲路秀·敦煌藝術之星藝術才藝大賽複賽通知 2020-08-11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絲路長城影像展」首展在敦煌開展
    中國甘肅網11月3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11月2日下午,「絲路長城影像展」首展在敦煌開展。本次展覽是「2020長城論壇」的重要活動之一,擷取了絲綢之路沿線現存長城資源的研究精華,多角度展示絲綢之路與萬裡長城的千年守望,向參觀者呈現一場視覺文化盛宴。
  • 數字敦煌,人文絲路
    大英博物館有400件敦煌繪畫、數千件建築部件、陶像等手工藝品,展品像是在和我傾訴著那些古老的故事。想到王道士把敦煌經卷賣給斯坦因就覺得傷痛,敦煌珍寶散落在世界各地,敦煌自有千般故事萬種風貌,於我輩這些後人,她不言不笑既無歡喜也無悲傷,如照見五蘊又不見空明,讓我輩在她的法相中讀見過去、自己和未來。
  • 王 喆《絲路敦煌》作詞:艾長春 作曲:朝樂蒙
    絲路敦煌作詞:艾長春  作曲:朝樂蒙>演唱:王 喆西風烈烈捲起千堆浪滔滔江水催行裝翻山越嶺我心在尋找一片風情絲路到敦煌鳴沙山上心情擱一半大漠孤煙我和你共雅賞沙嶺晴鳴又見新月彎一壺冰心裝下你俏模樣月光杯中和你飲琵琶筆走龍蛇你送我好念想千佛笑談古今興往事仰望文脈我為你歌敦煌
  • 敦煌舞劇《絲路花雨》前世今生之一:舞劇的起源與劇本創作
    在近現代眾多舞劇中,有一部舞劇常演常新,多次登上藝術殿堂演出,這部舞劇改寫了藝術界創造出新的舞種,它就是復活敦煌壁畫的舞劇《絲路花雨》。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絲路花雨》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部舞劇是怎樣誕生的?它經歷了怎樣的前世和今生,令國內外觀眾看一次震驚一次。
  • 《絲路長城影像展》敦煌首展開幕
    《絲路長城影像展》敦煌首展開幕 2020-11-03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漢簡書體「重出江湖」 探尋千年絲路「邊塞往事」
    敦煌漢簡書體「重出江湖」 探尋千年絲路「邊塞往事」 2020-09-22 13:47: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 ...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開幕,李亞參觀...
    【洛情頭條】「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開幕,李亞參觀展覽並提出要求 2020-10-19 13: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經典碰撞 時空對話」《大夢敦煌》《絲路花雨》同臺創造多個首次
    「經典碰撞 時空對話」 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經典展示現場 (卓明/攝)中國甘肅網8月9日訊(本網記者 張蘭琴)就在8日晚的蘭州音樂廳,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作為甘肅舞臺表演的「流量IP」,乃至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代表之一,再次創造多個首次
  • 《絲路花雨》、《大夢敦煌》兩部經典舞劇將首次跨越「時空」同臺...
    3日,記者從相關新聞通氣會獲悉,8月8日19:30,1979年創作的《絲路花雨》和2000年創作的《大夢敦煌》將在蘭州音樂廳同臺亮相。這兩部享譽國內外的經典民族舞劇問世相隔整整20餘年時光,此次將以經典舞劇片段展示的形式首次同臺亮相,必將碰撞出令人難忘的藝術火花。
  • 暑期「絲路行」——文章補發
    又見敦煌  屈昶「千年的輝煌,最終不過剎那芳華。」--題記人類文明穿越歷史的長河,化為一曲曲悲歌,給予人心靈的啟迪與震撼。正如敦煌,千年的時間將它淹沒,雕欄玉砌都被浸染成黃沙,或許對於時間來說,這只是一瞬間,但卻痛了一千年。敦煌,顧名思義,便是盛大輝煌之意。
  • 敦煌市千萬套門票助力全國大學生圓夢絲路、朝聖敦煌!
    敦煌,絲綢之路最耀眼的一顆明珠;敦煌文化,絲路文化最輝煌的一朵奇葩。敦煌作為一個文化之城、東方藝術之都,是大學生、藝術愛好者的嚮往之地,大學生們都對敦煌文化的神秘充滿渴望。特此,在寒假來臨之際,敦煌市聯合全國各大院校免費提供價值370元/套的敦煌五大景區門票,為廣大學生來敦煌體驗歷史滄桑、學習敦煌文化、感受敦煌風土人情提供機會,創造條件。
  • 央視持續聚焦「春綠隴原」 《大夢敦煌》再掀絲路風潮
    央視持續聚焦「春綠隴原」 《大夢敦煌》再掀絲路風潮 2020-12-21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韻北勢 絲路畫語——來賓、北海、敦煌三市美術作品聯展暨採風創作交流活動在敦煌舉行
    為加強敦煌、北海、來賓三市相互之間學習交流 ,促進海陸絲路文化對接,擴大北海宣傳影響,提升工作能力水平
  • 【2017年9月3日】《敦煌印象 絲路虹霓》巨幅長卷在蘭州隆重展出
    巨幅長卷《敦煌印象    絲路虹霓》長34米、高1.4米,紙本工筆重彩,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天水師範學院創作完成。由莫建成先生領銜主創,王驍勇主筆,周軍、唐衝、朱曉剛、張雲、劉傳水共同創作繪製完成,歷時近兩年。畫卷中題記由王登渤撰寫。梁壹茜、王一潮、莫曉捷、蘇麗霞、李浩、王惠仙、劉歡銳參與繪製。
  • 「藝惠藏」呂國英:「絲路矗魂」張錄成生命大寫意絲路立大美
    千古絲路筆墨江山 張錄成藝術簡介張錄成是當代中國畫壇著名絲路大寫意畫家,絲路文化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書畫研究室主任,現任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