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9回:威尼斯土耳其戰爭,槳帆船勒班陀戰役

2021-02-13 採風追影文化傳播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採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第4119回:威尼斯土耳其戰爭,槳帆船勒班陀戰役


 

公益類分享型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勒班陀戰役也稱勒潘託海戰、勒潘陀海戰,是以西班牙帝國、威尼斯共和國為主力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艦隊與奧斯曼帝國海軍在希臘愛奧尼亞海帕特拉斯灣展開的一場海戰。

 


神聖同盟艦隊在海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奧斯曼帝國海軍自勒班陀的海軍港口出發向西,與自西西里墨西拿出發向東航行的神聖同盟艦隊遭遇。神聖同盟(Holy League)是由教宗庇護五世主導成立的聯盟,包括許多歐洲天主教海洋國家。在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和威尼斯共和國的一致同意下,神聖同盟艦隊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同父異母的弟弟,奧地利的唐胡安統領。

 


勒班陀戰役是西方自古典時代以來最大的海戰。在海戰史上,勒班陀戰役標誌著歷史上最後一場以槳帆船為主的大型海戰。這場戰役在本質上是一場「甲板上的步兵戰鬥」。在之後的幾十年中,蓋倫帆船和戰列線戰術在海戰中的重要性持續上升,取代了槳帆船在海戰中的主力戰船地位,開啟了「風帆時代」。

 


神聖同盟的勝利對歐洲和和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具有重要影響。勒班陀戰役成為了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軍事擴張的轉折點,儘管奧斯曼帝國的擴張之後仍延續了一個世紀。由於在戰術上的相似與同樣保護歐洲免於帝國擴張的重要意義,長期以來,勒班陀戰役被與薩拉米斯戰役對比。


 

在當時被宗教改革帶來的宗教戰爭撕裂的歐洲,勒班陀戰役具有重要的象徵作用,它鞏固了腓力二世作為基督教信仰守衛者的地位。


 

1570年6月,奧斯曼帝國軍隊入侵威尼斯統治下的賽普勒斯,至翌年1月時佔領了全島大部分並圍困了僅剩的孤城法馬古斯塔。8月1日,在得到可以自由離開賽普勒斯的承諾後,法馬古斯塔的威尼斯守軍投降。


然而,奧斯曼軍隊指揮官拉拉·穆斯塔法帕夏食言並囚禁了威尼斯人。8月17日,威尼斯指揮官馬可·安東尼奧·布拉加丁被活剝了皮。他的屍體,以及阿斯託雷·巴廖尼等威尼斯將領的頭顱被掛在拉拉·穆斯塔法帕夏的槳帆船上。

 


在法馬古斯塔受包圍後,在教宗庇護五世的倡導下,歐洲天主教國家共同組建神聖同盟以救援法馬古斯塔。包括威尼斯共和國,西班牙帝國,


熱那亞共和國,聖約翰騎士團,託斯卡納大公國,薩伏依公國,烏爾比諾公國,帕爾馬公國等天主教國家加入了神聖同盟。

 


西班牙為同盟提供了大部分資金,而威尼斯是同盟船隻的主要供應者。經過同盟成員之間的漫長討論,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同父異母弟,其父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奧地利的唐胡安被任命為同盟艦隊司令。

 

1571年8月14日,被教宗祝福的神聖同盟艦隊旗幟到達了那不勒斯王國(當時受西班牙國王統治),在當地的聖嘉勒聖殿,旗幟被隆重地授予給唐胡安。7月至8月間,同盟艦隊陸續抵達事先約定的艦隊集結地墨西拿,唐胡安於8月23日抵達該地。9月10日,同盟艦隊經作戰會議決定出發尋找敵艦。


16日同盟艦隊出發,橫越亞得裡亞海後沿著海岸緩慢航行。儘管天氣惡劣,但同盟艦隊繼續向南。在此期間艦隊中的部分西班牙士兵和威尼斯軍人曾發生嚴重衝突。

 


同時,土耳其艦隊也被派出行動以阻止同盟艦隊援救賽普勒斯。與往常不同,奧斯曼帝國高層要求艦隊將領主動進攻敵軍艦隊。1571年春,土耳其艦隊司令穆阿津扎德·阿里帕夏率艦隊主力出發,在成功襲擊了克裡特和亞得裡亞海沿岸的威尼斯領土後,土耳其艦隊於9月底抵達勒班陀港並下錨停泊。

 


10月4日,神聖同盟艦隊抵達了凱法利尼亞島,在當地得知了法馬古斯塔失陷和布爾加丁被殘忍處死的消息。唐胡安認為有必要主動進攻以維護同盟內部的團結。10月6日黃昏,天氣轉晴。


當晚,同盟艦隊駛往帕特拉斯灣入口,試圖引誘土耳其人出擊。同時,土軍司令阿里帕夏也不斷收到伊斯坦堡要求他主動出擊的命令。6日晚阿里帕夏召開作戰會議,烏盧克·阿里·雷斯等部分將領反對出擊,但在高層命令的壓力之下,阿里帕夏最終決定出擊。

 


神聖同盟艦隊包括206艘槳帆船和6艘加萊賽戰船。威尼斯提供了109艘槳帆船和全部6艘加萊賽戰船,西班牙帝國提供了49艘槳帆船(其中26艘來自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王國及其他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土),27艘槳帆船來自熱那亞,7艘來自教宗國,5艘來自聖史蒂芬騎士團和託斯卡納大公國,


3艘來自薩伏依公國和聖約翰騎士團,此外還有一些為西班牙服役的私人槳帆船。艦隊由40000名水手與槳手操縱,並搭載超過20000名士兵。包括7000名精銳的西班牙常備軍,7000名來自德意志和克羅埃西亞的士兵,6000名由西班牙僱傭的精銳義大利傭兵,以及5000名威尼斯職業軍人。此外另有佔威尼斯槳手多數的自由槳手可以支援作戰,儘管其餘槳手大多為奴隸。

 


奧斯曼艦隊包括222艘槳帆船、56艘快速划槳船及一部分小型船隻。奧斯曼軍隊擁有優秀的水手,但嚴重缺乏精銳的土耳其禁衛軍及其他陸戰士兵。奧斯曼艦隊的37000名槳手幾乎全部為奴隸,其中很多是之前被俘的基督徒。奧斯曼軍擁有13000名水手,大多數來自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沿海民族,例如柏柏爾人,希臘人,埃及人和敘利亞人。奧斯曼艦隊擁有34000名士兵。

 


神聖同盟艦隊的優勢在於更多的火炮和優質的西班牙士兵。據估測神聖同盟艦隊擁有1815門炮,而土耳其艦隊僅有750門炮且缺少彈藥。神聖同盟艦隊搭載了經過提升的鳥銃手和鉤銃手。而奧斯曼人繼續信任他們令人恐懼的複合弓手。

 


在這次作戰中,神聖同盟艦隊分為四支分艦隊進行作戰,並由南至北伸展成縱向的陣線。

 


在靠近海岸的北端(左翼)部署了主要來自威尼斯的53艘槳帆船,由威尼斯人阿葛斯提諾·巴巴裡戈指揮。依照堂加西亞·德·託萊多的建議,唐胡安要求左翼緊貼海岸線作戰。

 


中央主力共有62艘槳帆船,包括主帥唐胡安的旗艦國王號,威尼斯艦隊司令賽巴斯提阿諾·維涅爾所在的威尼斯旗艦,以及受馬爾坎託尼奧·科羅納和馬爾他騎士團海軍名將馬圖林·羅梅加斯指揮的教宗國旗艦。

 


南端(右翼)共有53艘槳帆船,受熱那亞將領喬瓦尼·安德雷亞·多利亞指揮。

 


一支包括38艘槳帆船在內的預備隊位於主力艦隊的西側(後方),由阿爾瓦羅·德·巴贊指揮。30艘位於中路後方,另有各自4艘位於左右兩翼後方。三路艦隊的前方各自部署了2艘加萊賽戰船。

 


而土耳其艦隊的右翼由52架划槳船、6架快速划槳船組成,受穆罕默德·西洛可指揮。艦隊的左翼則部署了63架划槳船及30架快速划槳船,受烏盧克·阿里·雷斯指揮。而中央主力則為61架划槳船及32架快速划槳船,由穆阿津扎德·阿里帕夏親自統領。此外,在中部主力艦隊的後方,部署了一支由8架划槳船、22架快速划槳船及64架弗斯特船組成的預備隊。

 


1571年10月7日黎明時分,向帕特拉斯灣內航行的神聖同盟艦隊發現了出擊的奧斯曼艦隊,唐胡安在國王號上召開了作戰會議並決定迎戰。奧斯曼艦隊也在同一時間段發現了同盟艦隊。旋即兩軍開始展開作戰隊形。起初的風向為東風,對奧斯曼艦隊有利:神聖同盟艦隊逆風航行,隊形排列緩慢面臨無法在接敵前完成隊形排列的風險。

 


但接近正午時,風向轉為西風,幫助神聖同盟艦隊及時完成作戰隊形的排列。唐胡安乘坐一艘快速三桅船巡視艦隊並鼓舞士兵鬥志。他命令解開所有基督徒划槳奴的鐐銬,並承諾將給予他們自由。阿里帕夏對奧斯曼艦隊中的基督徒划槳奴作出了相似的許諾。他用西班牙語告訴基督徒奴隸:「如果我軍勝利,我將給予你們自由;倘若你們獲勝,那就算上帝給予你們的。」雙方都舉行宗教儀式以鼓舞士兵。


 

正午將至時,兩軍相隔已經僅有4英裡遠。阿里帕夏的旗艦蘇丹娜號鳴炮挑戰,唐胡安所在的旗艦國王號鳴炮回應,兩艘旗艦升起旗幟。神聖同盟艦隊左路和中路的4艘加萊賽戰船此時已到達主力艦隊前方三分之一英裡處的預定位置,而右翼2艘尚有一段距離。當土耳其艦隊逼近時,加萊賽戰船率先開火,破環了奧斯曼艦隊的戰線並擊沉多艘敵軍戰船。

 


正午時分,同盟艦隊的左翼率先在接近海岸的北側與敵軍右翼交戰,阿葛斯提諾·巴巴裡戈試圖緊靠海岸線,防止穆罕默德·西洛可包抄他。但奧斯曼艦隊依仗對水深的熟悉插入了巴巴裡戈的艦隊與海岸之間。隨後雙方陷入了混戰。起初奧斯曼艦隊憑藉位置佔據優勢,巴巴裡戈的旗艦受到圍攻,他本人也在戰鬥中陣亡。


但神聖同盟艦隊士兵拼死苦戰,抵擋住了敵軍攻擊。一些從奧斯曼艦隊中被解救的基督徒奴隸獲得了武器,加入同盟艦隊一邊作戰。戰局逐漸優勢轉向神聖同盟,西洛可的旗艦受損擱淺,他本人也在戰鬥中陣亡。同盟左翼艦隊逐漸轉向,將起先包抄其側翼的土軍艦隊圍困在靠近海岸的淺水區。土軍士兵發生混亂,爭相棄船登岸,受同盟艦隊追擊,損失慘重。

 


午後時分,兩軍的中路艦隊也開始交戰。神聖同盟艦隊待敵艦抵近後才開炮攻擊,對土軍艦隊造成極大損傷。蘇丹娜號徑直撞向了國王號,隨後兩艘旗艦間爆發了激戰。土耳其人一度佔據了優勢,大量士兵湧上了國王號。但巴贊的預備隊及時支援,穩定了同盟艦隊戰線。大量基督徒奴隸獲得自由,


勇敢地協助神聖同盟士兵作戰。同盟艦隊逐漸取得了優勢,馬爾坎託尼奧·科羅納支援國王號,擊退了土軍士兵並發動反攻,蘇丹娜號上包括阿里帕夏在內的全體船員悉數陣亡,船隻被同盟士兵奪取。神聖同盟的旗幟升上了蘇丹娜號的桅頂,周邊的土軍紛紛崩潰。兩小時戰鬥後,右翼和中路的奧斯曼艦隊已經被擊敗,儘管戰鬥還將持續兩小時。

 


在同盟艦隊的右翼,戰局則截然不同。同盟指揮官多利亞謹小慎微,消極避戰。烏盧克·阿里在船隻數量上佔據優勢,試圖從南側包抄多利亞,多利亞也隨之向南,避免側翼被包抄。但也導致中路艦隊的側翼被暴露。烏盧克·阿里利用精湛的航海技術率領艦隊迅速轉向,插入神聖同盟艦隊右翼和中路之間的空隙中,試圖扭轉戰局。15艘左右的同盟槳帆船,包括馬爾他騎士團的旗艦,受到了優勢土耳其艦隊的圍攻,損失慘重。馬爾他騎士團旗艦的船員近乎死傷殆盡,船隻也被俘虜。但中路艦隊和巴贊的預備隊及時反擊,烏盧克·阿里被迫放棄馬爾他騎士團旗艦並撤退,但他帶走了馬爾他騎士團的旗幟。

 


徹底奠定勝局的同盟艦隊開始清掃戰場,零星戰鬥持續到了晚上。許多近衛軍士兵仍然堅持抵抗,據說一些用光彈藥的近衛軍士兵用水果向敵人投擲,引發了基督徒士兵的嘲笑。殘餘的土軍大多被殺,土耳其士兵的屍體漂滿了海面。神聖同盟以7500人陣亡的代價俘獲了117艘槳帆船和20艘快速划槳船,並擊沉了50艘敵艦。奧斯曼帝國損失了30000名士兵,並留下了大量俘虜。上萬名基督徒奴隸獲得了自由。

 


此次戰役重挫了奧斯曼帝國,後者自15世紀以來還未曾在主要海戰中戰敗。穆斯林將此次戰敗歸結於天意。當時的一份編年史記載:「帝國艦隊與邪惡的異教徒艦隊遭遇,但真主的意志卻站在了對方一側。」─這種以道德與唯心方式分析戰爭的態度在之後將一再出現,並會逐漸使奧斯曼帝國的軍事走向落後與僵化。

 


然而神聖同盟未能充分利用他們的勝利。儘管戰役被視作奧斯曼在地中海的擴張停滯的標誌,這種影響在當時卻尚未顯現。戰役最終造就東西對峙的地中海格局:奧斯曼控制了東半部分地中海,而哈布斯堡家族和他們的義大利盟友控制了西半部分,阻止奧斯曼帝國入侵義大利的企圖。但是神聖同盟最終也未能奪回一寸勒班陀戰役前被奧斯曼侵佔的領土。

 


奧斯曼帝國迅速重建了他們的海軍。儘管難以在短時間內彌補士兵和水手的巨大損失,特別是複合弓手,但1572年時奧斯曼人仍然重建了一支擁有250艘戰船的龐大艦隊,其中包括150艘槳帆船和8艘仿造的加萊賽戰船。這支新海軍使奧斯曼足以繼續保持其在東地中海的優勢。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索庫魯·穆罕默德帕夏因此向威尼斯大使馬爾坎託尼奧·巴巴裡戈誇耀戰役失敗對奧斯曼微不足道,而賽普勒斯的淪陷卻重創了威尼斯。他宣稱:

 


你來觀看我們怎樣忍受不幸,但我要讓你知道你們的損失和我們的損失之間的不同。奪走賽普勒斯就是奪走你們的一條手臂,而艦隊的戰敗對我們來說只是被刮去鬍子。失去的鬍子可以再長出來,但手臂卻不能。

 


但重建的奧斯曼艦隊的實際戰鬥能力尚不足以與同盟艦隊正面交鋒,艦隊離港時法國大使達克斯主教寫到:

 

一支由使用新鮮木材的新船組成的艦隊離開了港口,操縱它的船員從未划過漿。船上裝載的火炮是匆匆鑄造的,很多火炮所用的原料是腐爛和破損的。領航員和水手都是學徒,而很多士兵仍然受著上次戰役帶來的震動。

 


從戰役中生還的烏盧克·阿里·雷斯成為了新任海軍司令,率領重建的奧斯曼艦隊在1572年繼續與神聖同盟對抗。同盟艦隊實力佔優,但烏魯克·阿里將艦隊停泊在莫東的安全港口之中,避免交戰。而同盟各國則面臨巨大的軍費開支和難以彌合的內部分歧。1572年5月1日,同盟的積極倡導者庇護五世去世,


進一步加劇同盟內部的分歧。在1573年,唐胡安率領西班牙艦隊佔領了突尼西亞,但威尼斯卻離開了同盟。對達爾馬提亞和弗留利遭受入侵的擔憂,以及減小損失並恢復與奧斯曼貿易的願望促使威尼斯人與奧斯曼人單獨媾和。1573年3月7日,威尼斯與奧斯曼籤訂和約。儘管獲得了勒班陀戰役的勝利,但威尼斯卻必須承認奧斯曼對賽普勒斯的統治並支付300,000達克特賠款。自和約後威尼斯與奧斯曼一直保持和平,直到1645年的克裡特戰爭(1645-1669)。

 


而奧斯曼與西班牙的戰爭仍在斷斷續續的進行。1574年,奧斯曼收復了突尼西亞,推倒了西班牙傀儡哈夫斯王朝在當地的統治。1576年阿布·馬爾萬·阿布德·馬立克一世在奧斯曼的協助下攻佔了非斯,進一步推進了自蘇萊曼一世時開始的對摩洛哥的間接徵服。奧斯曼在該地宗主權的建立將幾乎整個地中海南岸置於其統治之下,


只有貿易城市奧蘭和戰略據點休達和梅利利亞被西班牙控制。但在1580年後,歐洲海軍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蓋倫帆船和戰列線戰術在西班牙海軍中的應用,使奧斯曼海軍難以繼續與西班牙海軍對抗。西班牙的優勢延續到了17世紀的上半葉。而奧斯曼人轉向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陸地擴張和與波斯薩非王朝的戰爭。

 


戰役勝利的消息很快在全歐掀起了巨大反響。羅馬和威尼斯的街頭上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威尼斯的商店全部歇業以慶祝同盟的勝利。西班牙詩人費爾南多·德·埃雷拉寫詩紀念。在1591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出版一篇紀念此次勝利的1000行長詩。神聖同盟將勝利歸功於聖母瑪利亞。教宗庇護五世將10月7日定為勝利聖母節,後來這一天成為了天主教會的玫瑰聖母節。

 


西班牙大作家,《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也作為一名西班牙士兵參加了此次戰鬥並負傷,左臂因此而殘廢。後來在《堂吉訶德》第二部的序言中,他將戰役稱為「幾個世紀以來的人、當代的人乃至未來的人所能看到或預見的最崇高的事情。」

 

英國作家切斯特頓創作了一首名為勒班陀的詩並於1911年首次出版。義大利作家Emilio Salgari創作了兩部與法馬古斯塔之圍和勒班陀戰役有關的小說。

 


勒班陀戰役還只是威尼斯與土耳其之間的普通紛爭之一。

 

威尼斯土耳其戰爭(Ottoman–Venetian wars),發生威尼斯共和國與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一系列戰爭。戰爭影響了歐洲傳統的香料貿易路線,激發了歐洲人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線。


戰爭對交戰兩國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威尼斯共和國在戰爭中陸續的失去其在地中海上的重要基地,因而失去了地中海強權的地位。另一方面,雖然奧斯曼帝國獲得了勝利,卻也因此長期地消耗了人力物力,其最後佔有的地中海航路也失去傳統的商業價值,而成為其日後衰落的因素之一。

 


第一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423–1430 ), 塞薩洛尼基被土耳其佔領。

第二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463–1479 ), 黑橋(Lordship of Negroponte), 基克拉澤斯, 利姆諾斯島 和Albania Veneta 被土耳其佔領。


第三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499–1503), 更多的愛琴海島嶼和在摩裡亞 (伯羅奔尼撒)的威尼斯領土被土耳其佔領。

第四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537–1540 ), 更多的愛琴海島嶼,和全部摩裡亞 (伯羅奔尼撒)的威尼斯領土被土耳其佔領。

 


第五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570–1573 ), 1571年10月,威尼斯、西班牙和羅馬教皇的聯合艦隊在勒班陀海戰中擊敗土耳其艦隊,但是第二年土耳其艦隊捲土重來,戰勝威尼斯艦隊。1573年,威尼斯割讓賽普勒斯。


 

第六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Cretan War (1645–1669)), 克裡特島被土耳其佔領。


第七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Morean War (1684–1699), 威尼斯與奧地利、波蘭、俄羅斯結成「神聖同盟」,奪回摩裡亞 (伯羅奔尼撒)。

 


第八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714–1718 ), 1714年,土耳其軍隊反攻摩裡亞,威尼斯與西班牙、葡萄牙和奧地利聯合抗擊土耳其。1718年,經英國和荷蘭調解雙方媾和。威尼斯放棄摩裡亞,但是獲得阿爾巴尼亞和達爾馬提亞部分地區。

 


Jumbo Huang notes: The Battle of Lepanto was a naval engagement that took place on 7 October 1571 when a fleet of the Holy League, a coalition of Catholic Christian states arranged by Pope Pius V, inflicted a major defeat on the fleet of the Ottoman Empire in the Gulf of Patras. 


The Ottoman forces were sailing westward from their naval station in Lepanto (the Venetian name of ancient Naupactus—Greek Ναύπακτος, Ottoman İnebahtı) when they met the fleet of the Holy League which was sailing east from Messina, Sicily. The Spanish Empire and the Venetian Republic were the main powers of the coalition, as the league was largely financed by Philip II of Spain and Venice was the main contributor of ships.

 


In the history of naval warfare, Lepanto marks the last major engagement in the Western world to be fought almost entirely between rowing vessels, namely the galleys and galeasses which were the direct descendants of ancient trireme warships. The battle was in essence an "infantry battle on floating platforms". It was the largest naval battle in Western history since classical antiquity, involving more than 400 warships. Over the following decades,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he galleon and the line of battle tactic would displace the galley as the major warship of its era,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Age of Sail".

 


The victory of the Holy Leagu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 and of the Ottoman Empire, marking the turning-point of Ottoman military expansion into the Mediterranean, although the Ottoman wars in Europe would continue for another century. It has long been compared to the Battle of Salamis, 


both for tactical parallels and for its crucial importance in the defense of Europe against imperial expansion. It was also of great symbolic importance in a period when Europe was torn by its own wars of religion following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Pope Pius V instituted the feast of Our Lady of Victory, and Philip II of Spain used the victory to strengthen his position as the "Most Catholic King" and defender of Christendom against Muslim incursion. Historian Paul K. Davis writes that, 


"More than a military victory, Lepanto was a moral one. For decades, the Ottoman Turks had terrified Europe, and the victories of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caused Christian Europe serious concern. The defeat at Lepanto further exemplified the rapid deterioration of Ottoman might under Selim II, and Christians rejoiced at this setback for the Ottomans. The mystique of Ottoman power was tarnished significantly by this battle, and Christian Europe was heartened."

相關焦點

  • 第4118回:薩拉米斯戰役鏖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
    回:薩拉米斯戰役鏖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 公益類分享型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這場讓人血脈膨脹的戰爭掩蓋了後續薩拉米斯戰役的光芒,即使列奧尼達的犧牲沒能阻止波斯軍隊前進的步伐,也足以讓後人單單銘記斯巴達人,而忘了決定文明存亡的薩拉米斯戰役。
  • 威尼斯在義大利戰爭中的外交
    從1423年直到義大利戰爭之前,威尼斯的國策發生根本變化,從面向東地中海轉向義大利半島的陸地,它既渴望徵服北部肥沃的倫巴第平原和威尼託地區,也覬覦工商業繁榮的維羅納、布雷西亞、帕都亞和維琴察等城市,更希望控制義大利通往歐洲富庶商業城市的水陸通道。[1]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
  • 在奧地利-土耳其戰爭中以一敵三的羅馬尼亞英雄
    (暴走中)反擊的開始,把土耳其人逼進水中戰役名稱:西薩克戰役(Battle of Sisak)戰役時間:公元1593年6月22日戰役地點:西薩克,今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東南交戰各方:奧斯曼蘇丹國(土軍)v神聖羅馬帝國&克羅埃西亞王國(克軍)
  • 威尼斯為什麼能稱霸地中海? 它有全球最早的大規模工業企業!
    隨著威尼斯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從君士坦丁堡攫取大量財富之後,其海洋商業帝國的圖景日漸清晰,兵工廠也在13世紀末期開始得到擴建。隨後在15世紀,受到威尼斯與奧斯曼帝國戰爭局勢的催動,兵工廠規模再次擴張。這兩次擴建的意義是決定性的,兵工廠的佔地面積在原址基礎上得到極大擴展,至15世紀時最終廣達近60英畝。
  • 「土耳其彎刀」在韓戰中的「以小博大」之旅
    土耳其軍官 土耳其入朝參戰的第一場戰鬥是後來被定性為「烏龍球」的遭遇戰。 1950年11月25日, 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了入朝參戰的第二次戰役,戰役開始後志願軍各部 全線進攻,勢如破竹,聯合國軍整個戰線近乎崩潰,此時 ,隨美軍25師行動的土耳其旅接到命令前往价川方向去阻擊志願軍部隊,掩護美軍撤退,由於土耳其人也是初上戰場,加之與美軍的協調也剛剛開始
  • 韓戰中土耳其部隊表現如何?野蠻且勇猛,但是也很逗
    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操縱的聯合國通過決議,組成16國聯軍出兵朝鮮半島,土耳其就是這16個國家中最為積極的一個,派出了一支由5000多精英組成的王牌部隊——土耳其旅入朝參戰,並直接歸美軍指揮。土耳其旅在韓戰中的表現一言難盡,他們同志願軍數次交手,雖然不是志願軍的對手,但是戰場表現十分英勇。
  • 韓戰:土耳其軍「王牌旅」兵敗如山倒
    土軍在戰場上作戰勇敢,但也損失慘重,土耳其出兵居「聯合國軍」第四位,但損失卻居第三位。韓戰期間,土耳其投入1個步兵旅,人數最多時達5455人。它的出兵人數居第4位,第1位是美軍30.2483萬人,第2位是英軍1.4198萬人,第3位是加拿大軍6146人。土耳其旅開始配屬在美軍第九軍團,後來配屬在美軍第一軍團的序列中。
  • 在威尼斯,划船是不用槳的|跟著電影去旅行
    Salve~《跟著電影去旅行》威尼斯第二站—嗅著愛情的氣息撫摸水城    《跟著電影去旅行》威尼斯第二站,讓我們當一把自己電影的製片人,用電影做槳,乘著貢多拉去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水城故事。《致命伴旅》不管是聖誕節,還是各種狂歡節日都會在這個廣場上舉行,是威尼斯政治宗教的中心——
  • 威尼斯不在義大利,那裡的意面來自土耳其
    從這座城市建立之初,威尼斯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為此,那個年代的詩人華茲華斯還特意給威尼斯寫過一首詩,名字很直接,《有感於威尼斯共和國的覆亡》,他把威尼斯比作一個女性,老公名叫地中海。那段時間,威尼斯是屬於奧地利的,再往後,到了清朝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威尼斯才歸了義大利。對此,好像威尼斯人並不滿意。尤其是在美食方面。
  • 你知道現代土耳其的由來嗎?民族戰爭與革命造就了現代土耳其
    我們知道,土耳其在當今的國際舞臺上是一個相當活躍的角色,一會兒聯合俄羅斯對抗美國,一會兒又直接與俄羅斯開幹,直接出人出力幹涉周邊國家的戰爭,軍事實力也算是中東前二、全球前十的狠角色。可誰曾想到,一紙《色佛爾條約》就差點讓這個曾經的大帝國滅亡。本文就講述奧斯曼帝國的崩潰與現代土耳其的誕生,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現代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
  • 威尼斯簡史(大事記)
    13-15世紀,兩國之間為爭奪海上霸權和貿易路線多次發生戰爭,不過最終還是以威尼斯獲勝為終,威尼斯基本壟斷了地中海的海上貿易。我們熟知的《馬可波羅遊記》其實是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與熱那亞的戰爭中被俘後,在監獄中將他在中國的經歷講給比薩人魯斯蒂謙,再由魯斯蒂謙整理出來的。威尼斯的造船業非常發達,據說一天能造出一艘戰船。
  • 俄國在241年中為啥要對土耳其發動10次戰爭?
    第二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結成反奧斯曼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入,使土耳其陷入兩線作戰,最終1700年俄土籤署《君士坦丁堡和約》,亞速和延伸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歸俄國,俄國獲得亞速要塞,在黑海建立了第一個出海口。第三次俄土戰爭發生在1710年至1713年,1710年土耳其軍北伐,想要收復頓河河口。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與沙皇俄國的崛起
    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當龐大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時,恰是沙皇俄國躍躍欲試企圖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這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在241年中不間斷向這個帝國發動1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加速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
  • 「克裡木戰爭」:俄國出兵土耳其受挫,尼古拉一世服毒而亡
    1853-1856年俄國同英、法、土耳其和撒丁王國組成的同盟發生的一場歐洲性戰爭,因其主要戰場在俄國南部克裡木半島,故稱「克裡木戰爭」。1853年開始的俄土戰爭的性質,正如恩格斯所說:「對於俄國人來說,這是實現傳統的野心的戰爭,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是生死存亡的戰爭。」歐洲列強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支持土耳其反對沙俄南下的擴張政策,維護奧斯曼帝國的完整和獨立。
  • 第二次戰役時我軍一個營大敗土耳其一個加強營
    1950年11月志願軍打響第二次戰役,第38軍(此戰過後被譽為「萬歲軍」)114師奉命向軍隅裡穿插,重點要搶佔德川西南20公裡的一處埡口「戛日嶺」,因為這是穿插部隊必經的天險。而面對西線聯軍的全面崩潰,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一時已無兵可用,於是想起了剛剛開到戰場的土耳其旅。
  • 一戰前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簡史,逢戰必敗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該約定規定,在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中,雙方要互為援奧。兩個月後,希臘和保加利亞籤署了另一項條約。該條約規定,如果其中一國受到奧斯曼土耳其的攻擊,那麼另一國應提供援助。後來,一直渴望與土耳其開戰的黑山也加入了該聯盟。當列強們知道聯盟已經建立起來,並且戰爭即將來臨的時候,他們就竭盡全力地來平息風暴並維持和平。
  • 瓜達萊特戰役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也是一場奇蹟般的戰役
    瓜達萊特戰役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然而在這一刻老兵們又揚起了自己的旗幟,即使這個時代他們已經沒有太多東西可以展示。上天賜予他們老兵,讓他們能夠發掘出戰爭的真相與戰爭的精神。蘭布洛伊德戰役是瓜達萊特戰役中最為慘烈的一役,在這一場戰役中德軍僅死亡6426人,降到了德軍傷亡的最低點,一舉擊敗了英國空軍佔領的印度與土耳其共產主義者。在瓜達萊特戰役中德軍4萬人的隊伍傷亡佔到了德軍傷亡的一半以上,而印度的空軍死亡人數也僅在兩萬多人,大約相當於一萬的傷亡率。在瓜達萊特戰役中德軍佔領了西班牙北部和莫斯科以及大部分邊界線,佔領了德國在敘利亞的殖民地高加索、伊拉克的古巴。
  • 克裡米亞戰爭:明明主角是俄國和土耳其,為何中國受傷最嚴重?
    克裡米亞戰爭的歷史意義非同小可,它是繼拿破崙戰爭之後最大的一場國際戰役,大半個歐洲都被卷進了這場發生於克裡米亞半島的混戰當中。而且因為戰況膠著,戰事慘烈,水雷火炮等武器被迫發展迅速,針對傷亡人員的救護也在女護士南丁格爾的燈火中逐漸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