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二十九
恭迎地藏菩薩聖誕日
值此殊勝之日
請多做功德
吃素念經、戒殺放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農曆七月二十九)恭迎地藏王菩薩聖誕!(地藏菩薩聖誕日是農曆的七月三十日,因2020年農曆七月無三十,故提前到二十九)。
請廣大善友發心行善,持經,念佛,吃素、放生、供燈。我們要戒殺護生,戒行淫,不然容易傷元氣,宜獨自修心靜養。同時在此日誠心祈願地藏王菩薩護佑,為天下嬰靈祈福,化解冤親債主願它們早日脫離痛,安然往生,可消萬重罪障!
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鵮沙(Ksitigarbha),《地藏十輪經》謂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地藏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大智文殊菩薩、大悲觀音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合稱為四大菩薩,深受世人敬仰。因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故也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據佛經記載,為了在五濁惡世中,讓眾生能深信因果,皈依三寶,地藏菩薩多現出家僧人相,或剃髮光頭或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一手持錫杖,一手持寶珠,並以一頭形似獅子的獨角怪獸為坐騎,其名曰:「諦聽」或「善聽」。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講,有一婆羅門女,「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母在地獄受苦,遂變賣家宅,獻錢財供養於佛寺。後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引,夢遊地獄,見鬼王無毒,求得母親得脫地獄。婆羅門女醒來方知夢遊,便在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釋迦佛告訴文殊說:「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就是說地藏前世的身世為求母得脫地獄的婆羅門女。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據說唐代有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據說他那時雖已六十歲,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他擇了東崖巖石,終日坐禪誦經,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後,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於是建寺廟,闢道場。金喬覺圓寂後,葬於神光嶺的月身寶殿,俗稱「肉身塔」。據《宋高僧傳》、《重僧搜神記》等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也越益流行。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九華山位於中國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薩的道場。九華山山勢雄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山間古剎林立,香菸繚繞,古木參天,靈秀幽靜,素有「蓮花佛國」之稱。著名的寺廟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園寺、旃檀林、百歲宮、上禪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達千餘件。金喬覺之後,九華山成為十方信士頂禮膜拜的地藏菩薩道場。受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感召,自唐以來,寺院日增,僧眾雲集,香火之盛甲於天下。明清時達到鼎盛。九華山現存寺廟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萬餘樽。九華山歷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現有5樽可供觀瞻,其中明代無瑕和尚肉身被崇禎皇帝敕封為「應身菩薩」,1999年1月發現的仁義師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氣候常年溼潤的自然條件下,肉身不腐已成為生命科學之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更為九華山增添了一分莊嚴神秘的色彩。《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如果在「十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三十日)持齋並讀誦一遍《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能遠離疾病,衣食富足。第二,地藏菩薩是受釋迦牟尼佛特殊的囑託,來關照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來度化我們。由於有這樣的緣起,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修地藏法門,非常容易得到地藏菩薩的加持。佛告虛空藏菩薩。 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嘆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
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
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
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轉男身,
十二者、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通,
十七者、有求皆應,
十八者、眷屬歡樂,
十九者、諸橫消滅,
二十者、業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處盡通,
二十二者、夜夢安樂,
二十三者、先亡離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二十五者、諸聖讚嘆,
二十六者、聰明利根,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