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策划過三場心動實驗
希望幫助大家找到戀愛關係中專屬的那份多巴胺。
但是從實際情況看,關於如何打動對方,讓他也為你心動的方式,大多數人付出的努力都收效甚微。
其實,除了真誠,只是少了些必要的「心動技巧」。
提高追求成功率。
我們常聽到很多追求的經驗說,喜歡他就要大膽表白,為他買喜歡的禮物,準備驚喜和感動。
但是驚喜和感動不是喜歡,這些行為可能會使她短暫的多巴胺分泌而興奮愉快,等待情緒平靜後好感也會降溫。
心動只是一時的情緒反應。
從心動過度到喜歡,是需要培養的情緒持續穩定上升的過程。
所以
今天想聊一個有趣但非常有效的戀愛形式
如何用這個心理學小技巧讓心動的人慢慢喜歡上你。
1
大學期間,曾有一個男生追求我閨蜜。
他倆是一次校內比賽偶然認識的,兩個人在不同的參賽隊伍。恰好複賽被分到同一組,原本沒有太多交集。
那場複賽閨蜜的隊伍第一名晉級決賽,相比較而言,男生的小隊表現不佳。
但是男生關鍵的行動在於,
複賽後男生通過比賽qq群添加了閨蜜的聯繫方式,理由是希望能請她分享一下複賽的ppt,學習一下。
請求很簡單,對我閨蜜來說也只是傳個文件而已,似乎也沒理由拒絕。
閨蜜發給他ppt後,男生晚上又主動問了一些關於策劃思路之類的問題。
第二天男生買了很多零食放在寢室樓下說作為ppt的感謝。
就這樣借著ppt和比賽為由,兩個人持續互動升溫,生活交集也越來越豐富。
直到今天,兩個人從那次ppt開始戀愛2年多,準備畢業領證。
為什麼一次簡單的求助會成為這場戀愛的關鍵起點?
其實,所有心動到戀愛的過程
都逃不過心理學中的富蘭克林效應。
但也不只是單獨依靠這份心理學技巧,還需要增添一些強化情緒的輔助「套路」。
2
首先需要說明,什麼是富蘭克林效應?
這個效應是說,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
聽起來與常規認知似乎不太一樣。
為什麼這種戀愛中的套路總會非常有效?
拆開來看就很容易想明白,其實按照富蘭克林效應所說,這個過程需要經歷以下步驟
1.對某個人心動
2.創造一個能找他幫忙的機會
3.向他求助並且得到幫助
4.持續向他求助以此加深好感
在互不認識的情況下,為什麼他會願意幫你呢?
在一本描述日本文化的書《菊與刀》中,根據作者的觀察,發現他們非常牴觸「別人幫助自己的行為」,也會非常謹慎地向別人求助。
在這種文化觀念裡,這種受到別人恩惠的行為,日後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來「還人情」,而這樣會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心裡壓力。
雖然各個民族文化不盡相同,但同樣的
向別人請求,等於給別人一個接觸並且施恩於你的機會。
這個機會,就會讓幫助你的人擁有主動權,她可以有機會在日後向你求援或者收取你各種形式的感謝。
而且,你的主動求助,會使被求助者得到被尊重、認可的感覺。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既滿足了被求助者的社交需求,又同時涉及了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
除此之外
還有一項關鍵的作用是
你可以以此為藉口,進入她關注的視野範圍。
戀愛情感遞進的過程,其實很像你喜歡上讀一本書一樣,因為某個原因了解,又因為某個章節特別注意,之後逐漸被內容吸引。
無論是求助,送禮物,準備驚喜,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進入她的視野。
而人腦會對特殊的情緒波動有更深的記憶,當他注意到你,才會有之後的情感發酵。
3
為什麼還需要多次向他求助呢?
知乎中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回答
父親跟女兒說,如何讓喜歡的男孩喜歡自己?
讓他給你買一個冰淇凌。
如果還不行呢?
讓他再給你買一個冰淇凌。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同時也是銷售技巧裡經常為你稱道的
「登門檻效應」,是說一個人一旦幫助過你一次,會大概率願意再幫助你一個更大的忙。
其實原理是,如果他曾幫助過你一次,在心裡認知上已經建立了「好人的形象」,所以當你再次提出請求,為了避免認知的行動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他也會願意幫忙。
曾經有一個銷售保險的例子
銷售員拜訪某個客戶,敲開門後不會直接點名賣保險的來意。
而是詢問天氣太熱了,能否請求要一杯水解渴。
銷售員被邀請進屋子在喝水的途中再闡明來意。
事實證明,成交率高得多。
每次求助都為你們的聯繫創造了契機。
在幫助的過程中,基於每次不同的主題,會建立越來越多的聯繫,雙方在這個過程中相互了解熟悉。
就像當要求男孩為她買冰淇淋
他也會試著猜測女孩想要的口味/包裝/形狀等等
也就潛移默化地為兩個人的感情付出了成本。
4
那麼,付出是如何創造好感的?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實用的概念,叫做沉默成本。
是指那些是指以往發生的,無法再挽回已經付出的成本。
在不斷施予幫助的過程中,沉默成本一直在累積。
付出的一方會期待收益和回報。並且出於理性付出的考慮
他為曾經為什麼幫她,尋找合適的理由說服自己。
這時候,心裡就會不由自主產生「我幫助他是因為也許他還不錯」
可能因為他陽光、直率、性格溫和
還有些與眾不同。
慢慢的,始於最初的注意,到情緒的波動變化。因為相互了解越來越豐富,產生心動反應。
《社會性動物》書中也有過類似的觀點,
「讓他人為自己提供幫助,可以提高自己的吸引力」
這個過程,就如同《小王子》中,
有一則小王子和玫瑰的愛情故事。
故事中小王子在星球上看到了一朵嬌豔的玫瑰花。
於是他每天細心地呵護,精心地照料。他曾以為這朵花是最完美且獨一無二的。
後來,他來到地球,發現僅僅一個花園裡就有5000朵幾乎完全一樣的玫瑰花。
儘管如此,他心裡還是放不下自己的那一朵玫瑰。
後來小狐狸跟他說:"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和心血,才使玫瑰在你心裡變得格外美麗。"
為他付出過的時間和心思,也賦予了他在你心裡特別的分量。
富蘭克林效應總在戀愛過程中悄然地發生作用。
也成為了戀愛過程中一個有效的「讓別人為你心動的技巧。」
5
但除了該效應本身的行為外
但這裡不得不提的一點是
求助的策略並不是屢試不爽的。
設想一下,你喜歡一個男生,按照上文所說,應該讓他為你付出,幫助你來建立好感。
於是你說,你要一套房,顯然很容易被拒絕。
在被求助時,我們會考慮為什麼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只為了滿足一個陌生人的求助呢?
同樣的,為什麼會願意一而再再而三幫助某個人呢?
所以,在以上的基礎上還有一些必要補充的環節
1.如何讓他更願意幫助你?
其實,從心理上我們並不排斥幫助別人。
就像施捨給乞丐,捐款支援某些困難的孩子。
相反的,幫助別人的行為可以增強我們的自我認同感。
所以關鍵在於,為了幫助ta我將付出什麼成本?
在所有行為中,我們總會理性地計算自己的成本收益。
當成本遠大於你能預知的收益的時候,你就會猶豫,甚至大概率拒絕。
而像故事中男生借ppt,其實幫助他需要付出的成本很小,操作也很簡單,而且這個過程讓閨蜜覺得自己的努力和知識得到重視和認可。
所以得到幫助就會更容易。
只需要用一個簡單的行為,就能維護她在別人心中的好人形象。
何樂而不為呢?
從心理反饋出發,
技巧在於,尋找一個對他不困難,而又有價值的請求。
就變成了一場雙贏的策略
2.如何讓他更願意重複接受你的求助請求呢?
答案很簡單,給他有限度的回饋。
當你接受到幫助,用不同的方式對他的行為表示感謝。
常見的比如約他一起吃晚餐,準備一份小禮物或是其他的。
如之前所說,我們都會對自己付出的成本期待收益。
你的回饋就成為了他幫助你行為的正反饋。同時也成就了你下次獲得幫助的情感基礎。
收到一顆蘋果,還你一顆橙子。
有來有往,來來往往。
彼此付出的過程,加深了兩個人相互的喜歡。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多巴胺情感遞進的過程
通過求助的小技巧--引導付出--得到反饋--情緒愉快--付出--反饋--感情加深
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一點點見證情感發酵成熟。
其實追求不是一個單方不計成本付出的過程,送禮物和各類表達愛意的方式會成為情感發酵的催化劑。
但更重要的是,建立情感聯繫中的「相互作用」。
讓他不僅注意到你,還能參與進你的生活。
彼此付出過的時間、精力、心思、金錢等等都會成為情感的成本基礎,加強心動的催化效果。
想讓心動的人喜歡上你,先找機會讓他為你提供幫助。
6
講到這裡,技巧部分全部闡述完了
不過還是應該特別說明
不論是心理學效應、戀愛的技巧或者套路,目的都是為了讓那些堅定地但只能偷偷喜歡著他們的人
有更多的機會,遇見自己戀愛關係中的多巴胺。
而不僅僅等待運氣降臨。
這些,都不是服務於渣的「技術教程」
富蘭克林效應,也不是倡導著讓某一方持續付出,另一方持續索取,建立好感。
戀愛關係中,只有一條不變的技巧
真誠愛人。
戀愛過程中相互的付出
更像一座天平左右搖擺的兩端。
會隨著雙方的付出左右搖擺,保持動態平衡。
任何一端長時間承載的重量太重,都會失衡。
你也許可以逞一時心機少放砝碼
但天平的每次失衡,他都會記在心裡。
直到積重難返。
願你愛的人也愛你。
早日遇見你生活的多巴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