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舊址,位於玄武區四牌樓2號,目前為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
國立中央大學前身,可溯至成立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
清末中國,有識之士圖強思變,劉坤一、張之洞先後擔任兩江總督,基於落後的中國亟需培養近代人才,與東南名儒張謇、羅振玉等人籌劃「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1902年,在明朝國子監舊址建立三江師範學堂。清代兩江總督府轄江蘇(含上海)、安徽、江西三省,安徽曾屬江南省,「三江」即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之簡稱。後因「三江」名稱意義不清,常因省界等諸多問題生糾紛,遂於1906年易名兩江師範學堂,生源主要來自江南地區。1906年,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校長)。李瑞清上任後,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大力改革,使兩江師範成東南一大學府。創辦短期的留學預備學堂,輸送了一批青年學生去美國深造。提倡國學、科學、藝術不遺餘力。改博物科為農業博物科,購置農田耕牛供學生實習之用。親赴東瀛,聘請日本教習傳授西方科學和近代工藝。創設圖畫手工科,設立畫室及有關工場,並親自講授國畫課,增設音樂科,培養了中國最早的近代美術師資和藝術人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李瑞清辭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職務。兩江師範學堂停辦,校址被軍閥佔據改為軍營,
校碑「兩江師範學堂」,為李瑞清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時書寫,屬魏碑體,字體遒勁有力,筆畫沉著厚重。
1914年,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校長籌辦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蘇省原有兩江師範學校,前因軍興中輟,現在大局已定,亟應由省續行開辦,以儲師資」,兩江師範學堂乃得以改設,改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9月10日,南京高師正式開學,設立中國第一個體育科,為中國高等體育教育的開端。商科於1921年遷至上海擴充為商科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商學院。1918年10月,中國科學社設在南高師,南高師被稱為「中國現代科學大本營」、「中國自然科學的發祥地」。1920年,南京高師「擬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設南京大學,以宏造就」。此後高師改大學,定名「國立東南大學」。
1921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倡導,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基礎正式建立國立東南大學,成為當時國內僅有的兩所國立綜合性大學。近代史專家梁敬鐓(和鈞)在其《記北大(東大附)》一文中有評論:「東大所設文史地部、數理化部皆極整齊」,「北大以文史哲著稱,東大以科學名世,然東大文史哲教授,實在不亞於北大」。
1927年3月,北伐軍攻佔南京,6月,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併入原由該校衍生的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和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及江蘇境內四所公立專門學校,在首都南京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1928年2月,因「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校名易致混淆且不合常規,校名改為國立江蘇大學(後只稱江蘇大學),此舉遭到學校上上下下反對,引發了「易名風潮」,學生請願代表團懇請改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等,但政府大學院沒有回覆,為此學生罷課三天。最終,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大學委員會於1928年5月16日做出決議:「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易名風潮」始息。「國立中央大學」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1930年10月至1932年8月不到兩年內,先後有朱家驊、任鴻雋、桂崇基、劉光華、段錫朋、李四光等人被任命為中央大學校長、代校長。1932年8月26日羅家倫被任命為校長。羅家倫就任中央大學校長後指出:大學應該承擔起「創立民族文化的使命」,「如果一個大學不能負擔起創立民族文化的使命,便根本失掉大學存在的意義。」羅家倫任內10年,延聘名師充實師資,調整擴充學科設置,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等,這些都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國立中央大學成為民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高等學府。
1937年11月,中央大學西遷至重慶沙坪垻,蔣介石兼任中央大學校長。中大校址被侵華日軍佔用,作為陸軍總醫院。
1945年抗戰勝利,教育部政務次長顧毓琇接替蔣介石擔任戰後中央大學校長。上任時,顧毓琇向報界發表談話說:「學校行政方面,應以教授為第一,尊重教授的地位及其學術上的成就」,「避免學校機關變成行政機關」。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遷回南京。此時的中央大學,擁有7個學院、37個系、6個專修科、26個研究所,是當時國內大學系科設置之最。194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央大學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南京市軍管會接管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已不是中央,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中央大學」校名在大陸成為歷史(1962年,國立中央大學校友在臺灣重建國立中央大學)。
1950年10月,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通知,國立南京大學校名去掉國立兩字,改稱「南京大學」。
1952年,南京大學在院系調整中與金陵大學等校有關院系合併調整,成為南京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兩校及其前身學校的歷史檔案均劃歸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校址劃歸南京大學使用)、南京工學院(中央大學校址劃歸南京工學院使用,今東南大學)、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南京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華東航空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第五軍醫大學;1958年至1960年,南京工學院又陸續調整出無錫輕工業學院(今江南大學)、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
1921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郭秉文創建國立東南大學,聘威爾遜作校舍規劃。根據這一規劃,校園內圖書館、體育館、學生宿舍、科學館等建築相繼落成。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除了對這些建築進行維修改造外,又建起了校園南大門、大禮堂、生物館、牙科醫院等建築,形成排列有序、錯落有致的建築群。這些建築,基本上呈對稱布局,從南大門至大禮堂形成一條中軸線,其他的建築物依次排列在中軸線的兩側。
目前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保留的原中央大學建築有:工藝實習場、體育館、圖書館、大禮堂、南校門、生物館、科學館、梅庵等。如下一一展開:
南大門(現為東南大學正門):門樓由楊廷寶設計,建於1933年。門樓由三開間的四組方柱和梁枋組成,外形採用簡化的西方古典建築式樣,簡潔大方。它與大禮堂、圖書館等建築群的風格一致。
中大路:民國大樹,如今已鬱鬱蔥蔥。
冬天的中大路
大禮堂:大禮堂位於校園中央,與南大門在同一條中軸線上。1930年3月動工興建,後因經費困難而停工。1930年,朱家驊任中央大學校長,他利用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和影響,以召開國民會議的名義,獲得國民政府的撥款。此後,由建築系盧毓駿教授主持續建,1931年4月底竣工。
大禮堂由英國公和打樣行(Parmer&Tarner Architects)設計,新金記康號營造廠承包建造。鋼筋混凝土結構,共三層,屬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式建築風格。正門朝南,門廳立面上部為四根愛奧尼亞式列柱。大禮堂頂部為鋼結構穹隆頂,高34米,外部如球體狀,用青銅薄板覆蓋,自然鏽蝕的銅綠形成一層保護膜,在灰白色的建築主體映襯下,顯得分外耀眼。球體頂部建有八邊形採光窗。大禮堂內設有觀眾席三層,2300座席;觀眾廳南面為寬大的門廳,北部為巨型講臺。廳外部四周有水磨石迴廊。1965年,楊廷寶設計,在大禮堂東西兩翼加建三層教學樓兩座,以大禮堂為中心對稱布置。這座矗立在校園中心的大禮堂,以其雄偉莊嚴和別具一格的造型,在眾多的校園建築中獨具特色,成為東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現在東南大學校徽圖案,也源於大禮堂;止於至善,典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1931年5月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第一屆國民會議在中央大學大禮堂開幕。447位國民會議代表、44位國民黨黨政要員,以及近千名新聞記者和各方面人士參加了開幕式。蔣介石在開幕式上致詞,張學良因支持蔣介石打敗閻錫山和馮玉祥而被視為這次會議的上賓。從8日至17日,國民會議共舉行了8次全體大會,討論通過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實業建沒程序案》、《政治總報告決議案》、《剿滅赤匪報告案》等幾十項議案。據擔任這次國民會議警衛官卞稚珊回憶:當時中央大學大禮堂主席臺下,構築有鋼筋水泥的地下室,地下室內布置有一個中隊的憲兵擔任警戒。
圖書館:位於大禮堂的西南側。1921年,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改名為國立東南大學,這標誌著一所綜合性的高校由此誕生。這其中圖書館的籌建成為當務之急,然而當時需款甚巨,校董會擬《募捐章程》,說明有願獨資捐建者,即以其命名。經校長郭秉文奔走,獲江蘇督軍齊燮元首肯,獨資興建圖書館。圖書館由外國人帕斯長爾(Jousseume Poscal)設計,於1922年奠基,1923年落成,共耗資16萬銀元。建成後,齊燮元以其父之名命名為「孟芳圖書館」,由張謇題寫館名。整個圖書館的內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部採用標準的愛奧尼亞式柱廊,山花、簷部等西方古典形式構圖,造型十分嚴謹,比例勻稱,細部裝飾精美,是南京地區最為地道的愛奧尼亞式建築。1933年又擴建其兩翼及書庫,擴建工程由基泰工程司關頌聲、朱彬、楊廷寶三位建築師設計,張裕泰營造廠承建,新舊建築整體風格做到了協調統一。
孟芳圖書館記
此石刻龍首名為螭首,原是明代國子監大殿平臺四角上的一個。1978年在文昌橋路旁被發現。後移至東南大學老圖書館前。螭,在傳說中是龍王的九子之一,形象如龍,有口大吞吐水的本領,因此古代常將螭首放在大殿平臺四角和四面,以象徵避火之意。
生物館(現中大院,東南大學建築系和建築研究所使用):在大禮堂的東南側。建於1929年,由李宗侃建築師設計,上海金祥記營造廠承建。立面造型與圖書館相似。坐北朝南,正面為愛奧尼亞柱式門廊,門廊上部三角形的山花刻有史前恐龍圖案。
民國建築四傑: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童寯,其中三位出自中央大學。
生物館前的草坪
冬天的生物館
科學館(現健雄院,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使用):1922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中國醫藥部擬在中國科學力量最強的大學建造一座科學館,請美國國際教育會東方部主任孟祿博士為代表,會同協和醫院韋爾遜教授到有關大學調查。調查結果認為東南大學科研力量居全國之首。1923年,東南大學主樓口字房遭火災。經校董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幾方面協商,決定在口字房舊址建造科學館。科學館於1924年動工。因江浙戰爭和校長易人的影響,利學館至1927年才落成。落成後,洛克菲勒基金會又捐助儀器設備費5萬美元。
科學館由上海東南建築公司設計,三合興營造廠承建。磚木結構,中部四層,兩翼三層,地下室一層。坡屋頂,屋頂建有老虎窗。入口處建有高大雨篷,雨篷用西方古典風格的立柱支撐。大門為拱券形,大樓中部設有東西向的內廊。
醫學院附屬牙科醫院(現金陵院,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使用):在校園的東北角,坐西朝東。建於1936年,由基泰工程司楊廷寶設計,三合興營造廠承建。採用磚牆承重,混凝土梁板結構,高三層,平面為「T」字形主要入口處朝東,建有寬大的門套,內部主要為教室、實驗室和牙科診療室。整幢建築物造型簡潔,美觀實用。
在金陵院西側,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大會舊址。1924年7月,全國體育人士在南京國立東南大學召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大會。會議主席張伯苓宣布:「全國合法之體育總機關,即於今日正式成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作為這一時期的國家奧委會組織,組織國人參加了1928年、1932年、1936年和1948年四屆奧運會。
體育館:位於校園西北角,大操場的西側。1921年,南高更名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即向省公署請建體育館,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磚木結構,高三層,坐西朝東,南北對稱。鋼組合屋架,木樓地板。該主樓耗資金6萬銀元,遊泳池及配套設備4萬銀元,堪稱當時國內高校之最。體育館建成後,不僅作為體育健身之所,諸多重要活動亦常於茲舉行,英國哲學家羅素、美國教育家杜威、印度詩人泰戈爾等,均在此作過講演。
1924年4月20日,印度文豪泰戈爾來東南大學演講,轟動南京城。當時由著名詩人徐志摩翻譯。前來東大體育館內聽講的聽眾濟濟一堂,氣氛熱烈。泰戈爾說:「近世文明,專尚物質,並不為貴。亞洲民族,中印兩國,自有最可貴之固有文明,發揚而光大之,實中印兩國之大幸,亦全世界之福。」
工藝實習場:位於大操場的北側。建於1918年。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高二層,面闊十二開間,進深三間,東西對稱。西門楣上刻有「工藝實習場」五個楷書繁體字。在這幢房屋的西南角牆壁上,鑲嵌有一塊石碑,上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工場立礎紀念民國七年十月建」二十一個楷書繁體字樣。
梅庵(現東南大學藝術學院):係為紀念兩江師範學堂監督、著名藝術教育家和書畫家李瑞清而建。1915年,兩江師範學堂更名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繼任校長江謙為紀念李瑞清,於此築茅屋三間,取名「梅庵」。1933年,改建為磚混結構平房,採用中西合璧風格。坐北朝南,正面懸文史學家柳詒微題寫「梅庵」匾額。
李瑞清(1867年-1920年),號梅庵。光緒二十一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發江蘇候補道,署江寧提學使,1905-1911年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並一度被委任為江寧布政使、學部侍郎,官居二品。辛亥革命後,李瑞清不當民國官,不寫「民國」二字,不剪辮子,自號「清道人」。辛亥革命時,李瑞清一度代布政使職。南京光復之日,不僅不潛遁,且「封藩庫,積金數十萬」,由南京政府接收。1912年,李瑞清辭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職務。離校時,見有些學生生活貧困,心中十分痛苦,隨即賣去自己的車馬,將錢散發給貧窮的學生,兩袖清風,飄然而去。辭官後的李瑞清寓居上海,與吳昌碩、曾熙、黃賓虹並稱「海上四妖」。梅庵先生家境貧寒,老弱數十口仰其供食,經常斷炊,乃賣書畫以自給。李瑞清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天下。著名學者秉忠、胡小石,國畫大師張大千,美術教育家呂鳳子等,均出其門下。1920年病逝,因對南京感情深厚,遵其「歸葬金陵」的遺言,弟子胡小石將其遺體安葬於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嶺。
梅庵也是中國共青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1923年8月會議在南京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有30餘人,代表全國16個省30多個地方團組織的2000多名團員。在此之前,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制定了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方針,並通過了《關於青年運動議決案》,號召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根據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精神積極參加國民運動。黨的這個決議成為團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一切決議的依據和基礎。這次大會著重討論了如何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方針問題,特別是要不要加入國民黨的問題。大會討論決定團員可以和共產黨員一樣,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
在中央大學歷史上,還有一件事可以說說,就是「九三學社」誕生。1939年春,中央大學內遷重慶期間,潘菽、梁希、金善寶等中央大學知名教授發起組織「自然科學座談會」,1944年底定名為「民主科學座談會」,成為有組織、有目的的政治性學術團體。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正式籤字。民主科學座談會在1945年9月3日舉行慶祝大會,會議決定民主科學座談會更名為「九三座談會」。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中共代表團成員飛抵重慶,與國民黨共商國事。談判期間,毛澤東、周恩來會見了重慶8位進步教授,其中中央大學的梁希、潘菽、熊子容在坐,會見時毛主席明確建議:九三座談會應辦成永久性的組織。後九三座談會更名為「九三學社」。
1991年,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群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築。2006年,國立中央大學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此,民國期間南京三所重要高校中央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全部看了一遍。三所高校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較一下三所的建築風格,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兩所教會大學,為了擺脫中國人對教會傳統上的牴觸,在建築風格上力爭儘量採用中國傳統風格建築,而且其他方面也注意以適當中國化的方式令百姓接受,而作為國立的中央大學,校內多採用西式建築風格。以下內容為網上檢索:中央大學的校園建築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建築史上折衷主義復古思潮的影響,用西洋古典建築式樣的建築外殼去包裝具有現代特點的使用空間,形成排列有序、錯落有致的建築群,以此來顯示悠久的歷史和雄厚的經濟實力。(不明覺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