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文化消費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72% 北京文化產業提質發展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北京商報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鄭蕊)11月24日,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與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聯合發布《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以下簡稱《白皮書》)。數據顯示,2019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支出為4311元,同比增長達7.8%,創造了「十三五」以來的最大增速,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72%。而文化消費規模繼續保持全國前列的一系列數據證明了北京文化產業正處於提質發展的過程中,並成為助推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據《白皮書》顯示,2019年,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共有5252個;資產總計20198億元,同比增長5.6%;收入合計13544.3億元,同比增長14.4%;從業人員平均人數為61.8萬人,同比增長0.3%。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法人單位共4831個,資產總計19020.3億元,佔全國比重13.9%;營業收入達12997.3億元,佔全國比重為13.1%。

而在文化金融市場和服務方面,2019年,北京市文化產業共發生融資事件472起,佔全國的比重為23%,資金流入規模達725.51億元,佔全國的25.4%。且全年北京地區共有包括豆盟科技有限公司、鴻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9家文化企業上市,佔全國的1/4。與此同時,北京市文化產業在「走出去」的步伐也日益加快,2019-2020年度,北京地區共有75家企業入選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佔全國的22.4%,位居全國各省市之首。

據《白皮書》研究團隊分析,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不斷深度融合,成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5G等技術拓展了文化產業的邊界,各種數字文化館、智慧博物館、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消費層出不窮,在文旅融合、文體融合等方面也不斷激發出新活力。此外,北京的文化市場體系正在逐步健全,市場主體快速發展,產業空間布局也在不斷優化,以上都不斷激發出北京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及服務正通過與多領域的融合重新激發出更大的市場需求,如故宮博物院以建築文化為主題的App「紫禁城600」以及「數字文物哭」「故宮名畫記」等數字產品,或是以光影為顏料、通過多媒體手段實現的「江山如此多嬌——三山五園皇家園林光影藝術展」,均吸引了多方的關注。而在今年1月,北京市文化改革和發展領導小組正式印發了《北京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並提出創作生產精品化,突出高端性、前沿性、高效性的高質量發展特徵,加快推動文化與相關領域融合發展,重點發展「文化+」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

對於未來一段時期北京將如何促進文化消費,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產業發展新趨勢,下一步將進一步推動文化科技融合,打造線上線下文化消費新場景。此外,還將大力推進夜間文化消費,舉辦各類文創市集,提升文化消費新動能,釋放城市發展新活力。

相關焦點

  • 文化產業白皮書:北京年產電影三百部,影史票房亞季軍同年誕生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同一年誕生中國電影史票房亞軍與季軍,都出自北京影視企業,其背後是全年電影310部、3397部網絡電影的產業基礎。11月24日,《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發布,公布了2019年度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重大事件。
  • 三大成果折射滬蘇浙皖文化產業聯手 引領全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文化產業擺到更加突出位置,明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
  • 2019年北京文化產業融資資金流入規模達725.51億元《北京文化產業...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5日訊(記者李冬陽) 2020年11月24日上午,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與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聯合發布了《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對2019年北京文化產業基本現狀
  • 北京敲定全國文化中心建設15年路線圖
    借力「文化+」現如今文化產業的發展已受到各方的關注,同時文化產業通過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僅擴大自身的發展空間,也令其他產業實現新的升級,這使得「文化+」成為近段時間的發展重點,而此次《意見》也進一步強調,推動文化與科技、旅遊、體育、金融等深度融合發展。
  • 中國文化消費水平的地域分異及影響因素
    研究背景伴隨著消費時代的來臨,文化消費在社會結構與社會重構中的作用愈發明顯。中國地域廣闊,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地理空間區分了地區間不同的文化審美,也分割了文化消費市場,進而帶來了區域間的文化消費差異。文化消費作為文化產業鏈上的終端環節,是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所在。
  • 引領未來消費,首份長三角數字文化消費報告發布!
    受此影響,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消費轉型進一步加快。在工業化、城市化疊加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深度發展背景下,文化消費領域,基於文化新業態的新型文化消費,即數字文化消費數量增長和規模呈不斷擴大趨勢,對引領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質增效、促進消費升級,加快形成我國經濟「雙循環」新格局,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三大經濟區域之一。
  • 引領未來消費,首份長三角數字文化消費報告發布
    在工業化、城市化疊加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深度發展背景下,文化消費領域,基於文化新業態的新型文化消費,即數字文化消費數量增長和規模呈不斷擴大趨勢,對引領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質增效、促進消費升級,加快形成我國經濟「雙循環」新格局,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長三角地區是我國三大經濟區域之一。
  • 17個重要發現解密長三角數字文化消費密碼
    在工業化、城市化疊加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深度發展背景下,文化消費領域,基於文化新業態的新型文化消費,即數字文化消費數量增長和規模呈不斷擴大趨勢,對引領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質增效、促進消費升級,加快形成我國經濟「雙循環」新格局,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長三角地區是我國三大經濟區域之一。
  • 「十三五」成績單:北京上市文化企業佔全國三成
    1月13日,在「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布會——文化產業專場」上,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在2019年達到9.4%,比「十二五」期末提高1個百分點,始終居全國首位。  政策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人民大學和新華社發布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文化消費指數及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排名中,北京「十三五」期間連年蟬聯第一。
  • 大珠小珠落玉盤——婁底以「五名工程」推動文化產業提質發展綜述
    2018年以來,婁底更以文化產業提質為目標,深入實施了「文化名家」「產業名企」「創意名品」「特色名園」「文旅名鎮」工程,把它作為「十三五」時期婁底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如今,婁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文化新業態比重不斷上升,文化產業投資屢創新高,文化走出去亮點頻出……湘中大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正在加速轉變為文化生產力。
  •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成功舉辦2020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大會
    本次大會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歷史節點,緊扣「新時代·新文創·新藍海——北京城市更新與文化創意升維」主題,緊密圍繞「文旅融合、文化消費、文化扶貧」等熱點,深入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發展路徑,為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 去年福建所有地級市人均GDP均超全國平均水平 為全國唯一省份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記者林侃) 來自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省人均GDP為107139元,除港澳臺地區外,僅次於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排名全國第五。在我省各設區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是廈門,為142739元;福州、泉州緊隨其後,分別為120879元、114067元,龍巖、三明兩個山區市的人均GDP同樣突破10萬元大關,排名第四、第五。  值得一提的是,南平市去年這項數據也達到了74036元,高於全國平均的70892元,福建也成為全國僅有的所有地級市人均GDP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
  •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2020年度中國文化產業發展
    在區域報告方面,涵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黃河流域區域以及北京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分析,對各個區域發展規模、發展態勢、發展特徵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對策建議。此外,《報告》把握2019年產業熱點,圍繞科技融合、5G數字產業、科技文創等新型技術產業領域進行專題評述。
  • 從日韓文化產業發展看中華文化傳承之路
    1980—1998年間,在人文藝術、娛樂、文化活動、旅遊服務等領域的世界貿易額,從953.4億美元增加到3879.3億美元。美國和西歐國家的文化消費佔家庭消費的30%左右。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已佔GDP總量的18%--15%,是第二大產業。美國前400家最富有的公司就包括72家是文化企業。其中音像業已超過航天工業居出口貿易的第一位。
  • 順義區深入推介文化產業政策 助推文化貿易高速發展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 11月27日上午,北京自貿試驗區順義組團文化貿易產業政策推介會在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順利舉行。北京市文投集團黨委副書記閻曉東發表致辭,他表示文投集團堅持把企業發展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首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大局,著力構建「文創產業投融資平臺、文創功能區建設運營平臺、文創產業孵化提質平臺、文化要素市場建設平臺、國有文化資本運營平臺」五大平臺,同時將積極配合、全力推動「兩區」建設新發展的各項工作。
  • 「十三五」北京上市文化企業佔全國三成,多部京產影片登頂票房紀錄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聚焦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全國文化中心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建設取得新成效。1月13日,在「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布會——文化產業專場」上,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在2019年達到9.4%,比「十二五」期末提高1個百分點,始終居全國首位。
  • 湖南經濟和產業分析:文化產業篇
    2019年規上文化產業中,湖南規上文化製造業佔達到63.9%(僅焰火、鞭炮產品製造達到37.6%),規上文化批發和零售業為11.3%,規上文化服務業為24.8%,規上文化服務業則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15.8個百分點。
  • 「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國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青海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據悉,目前我省體育場地面積1300萬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76個,足球場地277個,遊泳場館21個、健身步道46條、體育公園17個,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27.2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01平方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各類供群眾鍛鍊的場所不斷增加,行政村、寺院、城市社區建立了各類全民健身設施8500餘處。
  • 重磅||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文化和旅遊發展統計公報
    年末全國平均每萬人公共圖書館建築面積121.4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7.0平方米;全國人均圖書藏量0.79冊,比上年末增加0.05冊;全年全國人均購書費1.68元,比上年末減少0.09元。年末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實際使用房屋建築面積4518.18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長5.5%;業務用房面積3295.21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長4.7%。年末全國平均每萬人群眾文化設施建築面積322.72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15.7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