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美學。
北京城最好的房子是紫禁城。
紫禁城裡最好的房子是太和殿,也叫金鑾殿。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那太極殿裡最牛的是啥呢?
當然是龍椅!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對於現在端放在太和殿的髹金漆龍紋寶座,外界曾有不少傳言,它究竟是康熙朝的寶座,還是後來翻修的仿造品?
曾經在太和殿裡擺放了43年的袁世凱寶座是什麼樣子?
現今寶座的位置是不是如傳說中所言,正好處在北京城的正中心呢?
今天就來說說太和殿龍椅的故事。
龍椅不是你想坐 想坐就能坐
如果有時光機讓你有機會回到古代,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皇帝這份兒差事。既有後宮佳麗三千,又位於權力的頂端,還可以在金碧輝煌的大殿裡坐享那把人人都羨慕的龍椅,臨聽朝政、指揮天下,想想就很爽。
但如果真的把龍椅放在你面前,你真的敢坐嗎?
你保證不會慫嗎?
保證不了吧?
別說你,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看見它也得慫。
最怕它的,是咱們的老佛爺。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幾十年,也沒有人敢坐上這張龍椅。
光緒皇帝接見外國使節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緊接著,八國聯軍侵華時,德國軍官瓦德西走入了金鑾殿,好奇地坐上了龍椅,隨行的人還拍下了這張趾高氣昂的照片↓
德國軍官瓦德西坐龍椅照片
不過,回國四年後,他就去世了。
並不能說他的離世和龍椅一定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和四年前的趾高氣昂相比,他也是徹底慫了。
德國軍官瓦德西
十多年後,竊取了革命果實的袁世凱也想嘗嘗做帝王的滋味,大肆叫囂著搞復闢,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敢用屁股碰龍椅一下。
有人說,袁世凱是嫌自己個子不高,那麼大的椅子,坐上去不好看。但這個說法似乎沒有說服力,康熙也是小個啊,當皇帝不在高矮,關鍵看氣質嘛。
(所以,據史學家們猜測,袁世凱不敢坐龍椅的真正原因,是因為知道自己不是正宗的皇帝,心裡沒底。)
袁世凱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在對外宣傳口徑上,袁哥的說法是:看著這充滿著滿清遺風的太和殿就不舒服,但又得在這裡登基,那就把那張腐朽的龍椅換掉吧。
袁世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龍椅的製造,袁世凱自然非常重視,前後花了四十萬銀元打造出了一張中西合璧的金鑾寶座。
寶座既有龍椅的威勢,也充分結合了西方沙發的流行樣式,椅背還有金色絲線,白色緞面相互映襯縫製而成的國徽,整體看上去高貴典雅,坐臥舒適,又不失風光和氣派,相當有品味。
影視劇中的袁世凱稱帝畫面
然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僅僅八十三天後,在全國人民的痛罵聲中,袁世凱被迫宣告退位。
更為諷刺的是,袁世凱的這張龍椅,正應了老人們口中常說的那句話:馬屎皮面光,裡面一包糠。
有一年,故宮整修文物,收拾這個龍椅,結果發現椅子用白鍛做的椅面因為時間久了,外表破了,破了就拆了重弄啊。撕開破的椅面一看,專家都愣住了。
堂堂的紫檀木龍椅裡面,包裹的竟然是稻草。
沒錯,這麼奢華的龍椅,裡面是稻草!
不過袁世凱的這把龍椅,卻長久地留在了太和殿,直至1964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
真龍椅在哪?
那真正的龍椅被挪到哪兒去了呢?
故宮博物院接管了太和殿後,有人主張為了尊重歷史,應該繼續將袁世凱的龍椅保留原地原狀,有人則以為不可,認為還是要按照原貌恢復滿清皇帝的龍椅。
故宮工作人員對龍椅進行清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問題來了,因為已經沒有人知道清宮太和殿的原始陳設到底是什麼模樣才對,更何況滿清皇帝的龍椅,也不知到哪去了。
無可奈何之際,家具庫匯報說,他們那兒那存放著一張破舊不堪的椅子,懷疑是龍椅。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果然,當工作人員前往庫房時,看到一把傷痕累累的髹金漆雲龍紋寶座,再依據檔案發現:這是明朝嘉靖年間所生產的皇帝坐椅。接著又依據清朝的宮廷畫,發現康熙皇帝穿著朝服時所坐的龍椅,正是這一把已經報廢的寶座。
專家才恍然大悟:從明朝嘉靖皇帝到中國的末代皇帝,坐的都是同一把龍椅。後來北京故宮總共動用了十三名專家,耗費了一年多時間,終於在1964年9月將髹金漆雲龍紋寶座修復完成。
故宮工作人員對龍椅進行清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北京城的中心點在龍椅之下?
古有俗語:帝都北京的中心在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皇帝的蟠龍寶座之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不過,據故宮資深工作人員說,從地圖上看,北京似乎的確是從中軸線的中心,也就是紫禁城的中心發散開來,不過即便傳說是真,現在的寶座位置也應該在北京正中心往北兩米處。
為什麼現在的太和殿寶座位置不再是北京城的中心?
往北兩米又是怎麼回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事兒也和袁世凱有關。
據傳,就在袁世凱準備登基的前期,聽說寶座上方的軒轅鏡龍嘴下面叼著的晶亮圓球可以分辨真假天子,袁世凱心虛害怕軒轅鏡會掉下來砸死自己,於是下令將龍椅往後移了兩米。
後來雖然更換了袁世凱的寶座,但位置並沒有挪回,因此,現在再去太和殿,就會看到軒轅鏡垂直下方是平臺的臺階前沿,而不是寶座的位置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end-
在這裡,遇見更好的自己
長按識別二維碼 即可關注觀觀雅集
雅物 | 美文 | 生活 | 品味
東方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