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後視鏡能有效減少盲區,為啥卻少有車用?內行人:還不夠靠譜
相信大家在考駕照的時候,就已經學習過如何使用後視鏡了,通常在行車時,汽車側後方我們是無法觀察到的,這樣行車的危險性會大大增加,而車主通過調整後視鏡的角度,就能掌握後方道路的大致情況,獲得更多的視野。不過只依靠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就算將角度調整到最佳狀態,還是有部分盲區存在的,這樣在上路的時候,還是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為了解決這類問題,現在很多國家已經研發出新型電子後視鏡,用它來取代傳統後視鏡;既然電子後視鏡能有效減少盲區,但為啥卻少有車用?內行人:還是不夠靠譜!
在18年的巴黎車展,奧迪首款純電動車就配置了最新的電子後視鏡,接著一些其他的品牌也逐漸開發電子後視鏡,可見各大企業對其的重視程度很高;它其實就是在後視鏡的位置安裝攝像頭,車內安裝一個顯示屏,通過它就能看到車後的情況,這個攝像頭是可以隨時轉動的,這樣能有效減少盲區,體積也比後視鏡更小,能減少一定的風阻,對提升車輛性能有很大幫助。
而且它的功能也更加豐富,車主可以隨時調節顯示內容,在面對複雜的路況時,可以調整顯示更多的畫面,大大減少死角範圍,減少剮蹭情況的發生;如果在夜間行駛的話,攝像頭還帶有夜視功能,光線不足的情況下也能清晰顯示出後方情況,夜間行車更加安全。
內行人表示,雖然它擁有諸多的優點,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不夠靠譜,因為電子設備的出現故障的概率比機械更高,它經常暴露在車外,隨時都有可能會出現故障,如果在行車時突然出現畫面卡頓甚至消失的情況,將會威脅到我們的行車安全。而且電子系統也可能會受到信號幹擾,到時能否正常工作都是問題,而且一旦出現了故障或者被剮蹭到之後,維修的費用遠遠高於傳統後視鏡。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現在國內還是很少有車使用,就算這項技術成熟了,成本也非常昂貴,只會在高端車型上配置,對普通汽車來說並不是很適用。其他國家道路比較狹窄,更易擁堵,使用電子後視鏡會更加方便一些。在國內則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等技術穩定後才能開始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