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周末畫報】;
哪怕從未聽說過米爾頓· 格拉瑟的名字,對美國流行文化與藝術略有了解的人也不會對他的作品感到陌生。在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格拉瑟設計了著名的「I NY」標識,還為鮑勃· 迪倫等藝術家設計過海報,參與創辦了《紐約》雜誌。6月底,格拉瑟在自己91歲生日當天於曼哈頓家中逝世。《紐約時報》稱他的設計「改變了1960至1970年代的美國視覺文化」。紐約州州長安德魯· 科莫則說,格拉瑟「為紐約留下了永恆的遺產」。
米爾頓·格拉瑟(左)與美劇《廣告狂人》的創作者馬修·維納。格拉瑟為《廣告狂人》設計了海報。
「藝術上最大的成功,也許是那種很少有人能叫出藝術家的名字,但每個人都知道他的作品。因為那種藝術創作融入生活,像火或者汽車輪胎一樣隨處可見。」《紐約客》雜誌這樣形容美國平面設計師米爾頓·格拉瑟。的確,哪怕從未聽說過格拉瑟的名字,對美國流行文化與藝術略有了解的人也不會對他的作品感到陌生。熱門美劇《廣告狂人》的海報、布魯克林啤酒Brooklyn Brewery 的飲料、企鵝出版社的書籍……當然還有廣受好評的鮑勃·迪倫專輯海報和紐約街頭隨處可的標識「I NY」(我愛紐約)。在過去幾十年中,格拉瑟是美國最重要的平面藝術家之一。6月底,他在自己91歲生日當天於曼哈頓家中逝世。《紐約時報》稱,格拉瑟用鮮豔的色彩與圖案設計「改變了1960至1970年代的美國視覺文化」。
格拉瑟為《紐約》雜誌設計的封面。
格拉瑟設計的字體。
用視覺藝術連接世界
1977年的紐約,犯罪率居高不下,城市日益衰敗。紐約市警察局稱這一年的犯罪率為45年來最高。當年夏天,紐約還經歷了一場大停電。搶劫、暴力案件與經濟蕭條讓城市形象一度跌落谷底,旅遊產業低迷。也是在這一年,紐約政府找到格拉瑟,請他為城市設計一個圖案,希望藉此革新城市形象。在一輛計程車裡,格拉瑟用紅色蠟筆在一個被撕壞的信封背後畫下「I NY」。紅心代表單詞「Love」(愛),「紐約」則被字母「NY」取代。為了測試它是否通俗易懂,紐約的政府官員威廉· 多伊爾穿著一件印有標識的T恤衫出發度假,一路上被許多人攔下詢問哪裡可以買到同款。這個帶有一顆紅心的標識很快席捲全城,它出現在旅遊局的電視廣告裡,出現在旅遊紀念品商店和百老匯的廣告牌上。格拉瑟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將標識的版權交給了紐約市政府。「I NY」成了平面設計史上最成功的標識之一。根據2011年英國《電訊報》的調查,每年印有這個標識的紀念品能創造3000萬美元的價值。格拉瑟本人曾對《村聲》雜誌回憶,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個標識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我對這個小巧、簡單、沒什麼特別想法的創意(如此成功)感到驚訝,這可能說明你做的一件小事總會有巨大的影響。」格拉瑟離世後,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在推特上緬懷他:「格拉瑟離世的消息讓我萬分心痛,他一輩子都是紐約客。他為紐約留下了永恆的遺產。直到今天,『I NY』都是這個城市最完美的符號。」
也許只有土生土長的紐約客才能為他的城市創作出這樣深入人心的形象。紐約政府當時選擇格拉瑟的原因並不複雜——他是地道的紐約客,設計經驗豐富,曾憑一張鮑勃·迪倫的專輯海報獲得過市場認可。格拉瑟出生在紐約布朗克斯區,父母是匈牙利移民,在城裡靠乾洗與裁縫店維生。在2014年的一次採訪中,格拉瑟回憶自己對繪畫和設計的熱愛始於一個表兄來訪。表兄當時在一個紙袋上畫了一隻鳥兒逗他開心,「突然間,我意識到自己可以用鉛筆創造一個世界,那時我便決定要用這種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
12歲,他拿起畫筆正式學習畫畫。在曼哈頓一所藝術高中畢業後,格拉瑟加入紐約庫珀聯盟學院,隨後到義大利深造,歸國後與幾個同學一起創立了Push Pin 工作室,由格拉瑟擔任工作室負責人。他們很快以鮮豔、扁平而誇張的設計風格獲得市場認可。企鵝蘭登出版社就邀請工作室為一套莎士比亞著作設計封面。
1967年,格拉瑟為歌手鮑勃· 迪倫設計了專輯《精選輯》的海報。這張海報是除了「I NY」之外,格拉瑟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它的靈感源自法國藝術家馬塞爾· 杜尚的《側面自畫像》。格拉瑟曾說,視覺設計令他興奮的地方在於「能在人類的視覺歷史中調用任何元素,新藝術運動、中國水墨畫、德國木刻畫、原始主義作品、維也納分離派藝術運動和1930年代的漫畫都是無窮的靈感來源」。在時任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訪問中國的同一年,格拉瑟為紐約的唐人街中國超市設計過一張示意圖,圖中不但介紹了皮蛋等東方食物,還展示了關公的畫像。
就在為鮑勃·迪倫設計海報之後的一年,格拉瑟聯合記者克雷·菲爾克一起創立了《紐約》雜誌,菲爾克統領文字內容,格拉瑟負責視覺設計。《紐約》雜誌今天還是全美最有影響力的刊物之一。1977年,傳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集團對《紐約》雜誌展開惡意收購,格拉瑟等創始人帶著部分員工憤然出走,但雜誌依然保留格拉瑟設計的名牌至今。
《紐約》之後,格拉瑟全情投入視覺藝術設計。為博物館、音樂會、飲料和超市等各種品牌和機構設計海報,甚至幫工作室隔壁的小學設計了一個全新標識,靈感來自校園裡的一顆蘋果樹。他一生設計了超過400張海報和封面,還在藝術院校教書長達62年。格拉瑟熱愛工作,曾說退休是日復一日在工廠工作的人的選擇,「選擇藝術的人沒有退休這個說法」,甚至放言「有退休去佛羅裡達州度假,整日釣魚或看電視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受到譴責。如果我退休了,我希望第二天就死掉」。90歲生日當天,他依然在辦公室工作。根據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記錄,格拉瑟是美國唯一一名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都舉行過個人展覽的圖形藝術家。2009年,時任總統歐巴馬授予格拉瑟國家藝術獎章,這是美國政府提供給藝術家的最高榮譽。他也是至今第一個獲得這個獎章的圖形設計師。
格拉瑟設計的「我愛紐約」標識。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為格拉瑟頒發國家藝術獎章。
當字母成為藝術
「9·11」事件之後,「I NY」的標識成了紐約客們表達團結與支持的符號。格拉瑟回憶,慘案發生後他認為自己必須做點什麼,他動手修改了標識,在紅心上增加了一塊陰影,又加上幾個單詞,將標語變為「我從未如此愛紐約」。他稱新的設計是想反映「全紐約人在悲劇之後對城市、對家園更深層的愛和執著」。
「格拉瑟將一顆心的圖案轉變為一個代表愛的詞語,這個轉換在今天如此普遍,我們已經習慣將心形與愛畫上等號。」商業創意雜誌《快公司》寫道。「I NY」標識採用的字體靈感源自打字機打出的信件,因為格拉瑟認為標識是給紐約市的一封情書,「應該像寫信一樣表達私人感情」。不僅是將圖案變成文字,格拉瑟的許多作品都在探索文字與符號、圖形之間的轉變。與專業設計字體的藝術家不同,格拉瑟試圖將字母變成海報中的其中一種藝術元素。在他的筆下,字母不是海報角落裡的一句標語,它們變換著形狀、顏色,甚至有了自己的性格與含義。在1998年的Ted演講中,格拉瑟分享了設計單詞的理念。文字在他心中自帶圖案,看到一句話時,他嘗試賦予每個單詞不同的形象,在設計語句帶有「新」與「舊」單詞的海報時,格拉瑟試圖讓這兩個單詞在視覺上產生類似」破土而出」的效果,表現它們之間的聯繫。在他看來,海報不是一張紙上的平面圖像。有時他希望通過欺騙看客的眼睛讓它變得立體。字母與圖畫一起,成為設計的一部分。在一張以「八卦緋聞」為封面主題的《紐約》雜誌海報中,格拉瑟將「Gossip」(八卦)一詞設計成火紅色,配上一個頭長觸角的怪物吐出火紅色的信子。1967年,格拉瑟為紐約卡耐基音樂廳設計海報,其中用到的字體後來被註冊為「Glaser Stencil」。因為風格雋永簡潔,它在今天依然受到設計師們追捧,被搬上網際網路,供全世界下載使用。格拉瑟曾在自己的網站上說:「看到我在1960年代設計的字體被精心恢復、搬到網際網路上,真是太神奇了,就像看到一個孩子重生了。」
在離世前的一次採訪中,格拉瑟曾向《紐約時報》透露自己在設計一個與新冠病毒有關的字體符號。在他向記者展示的設計中,英語單詞「Together」(在一起)中的每個字母都緊密相連,各有自己的顏色與線條。格拉瑟當時稱自己不知道這個設計是否會像「I NY」一樣引發轟動,這是他對所有人的祝福,因此特意避開了與紐約有關的元素。「我希望這個符號能被所有人,不僅是紐約客們喜愛。因為這不僅是紐約的困難,也是全世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