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白酒歷史很長,長到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石器時代的「僰人釀蒟醬」。四川的啤酒產業歷史卻很短,短到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不過就這短短的數十年時間裡,四川啤酒從投石問路到一家獨大,從百花齊放到痛苦轉型。
巴蜀之地的千年釀酒史
巴蜀地區的白酒歷史很長,長到川酒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就釀製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糧食酒,彼時的僰人釀蒟醬有「釀酒三千年,僰人開先河」的說法。所謂「蒟醬」就是白酒,僰人主要活動區域為珙縣(今四川省宜賓市轄縣)。所以說川人是世上最早開始釀酒的也不是一句玩笑話。
如果說「僰人釀蒟醬」還是一種推測,那麼「川酒興於漢代」這個說法則是有「三星堆」做詳實的佐證。大量距今3000年前至3500年前的陶酒器橫空出世,從釀造、貯藏到飲用的酒器一應俱全。
無論是唐宋還是元明,乃至清以至近代,巴蜀之地的釀酒業一直都是全國執牛耳者。北宋中期當朝者曾在成都設立二十八處「酒務」,統製酒業事務。每年徵收酒稅高達40萬貫,位居全國稅收之首;而到了南宋時代巴蜀地區的酒稅更是高達690萬貫。
時間來到清代,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川酒品牌大多出自這個時期。根據傅崇矩所著的《成都通覽》統計,清末成都全城有大麯酒燒坊12家、經營「糟坊」的商號50家,賣酒的「酒坊」496家。酒類品種更是數不勝數,除了常見的白老酒、大麯酒、燒酒以外,還有毛酒、桂花酒、玉蘭酒、香元酒、玫瑰酒、竹葉青、青果酒等十多個品種。
四川啤酒的誕生
看到這裡問題就來了,從漢代起至清代這幾千年的時間裡,巴蜀地區的酒業裡有啤酒的身影嗎?答案是否定的。時間要一直走到民國前後,四川才能看到啤酒的身影。這時候能喝上啤酒的人都是鳳毛麟角,非等閒之輩不要說喝到,就是聽都不會聽過「啤酒」這個名字。
其實不僅是四川地區,當時整個中國和啤酒打過交道的人也少之又少。
目前最早關於中國人接觸到啤酒的記載是美國人威廉·C·亨特留下的。這個人曾在廣州一帶工作,在其一本名為《舊中國雜記》的回憶錄中提到了這樣一件事,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與中國朋友一起吃飯,這頓飯上就出現了啤酒。吃完飯之後,他的中國朋友還向他詢問了啤酒的製作工藝。這則故事說明,在19世紀30年代,就已經有中國人知道啤酒的存在了。
那個時候的國人喝了幾千年味道醇厚的白酒,能喝慣啤酒的味道嗎?根據史料記載,最早記錄下啤酒口感的中國人是一位叫做張德彝的晚清旗人。他在1866年的時候跟隨「中國第一個跨出國門的官員」斌椿出訪歐洲,在比利時喝到了當地產的啤酒。那麼被他們稱為「必耳酒」的啤酒是什麼味道呢?我們在張德彝所著的《航海述奇》中找到了答案。
「其色黃,味極苦,容半斤許,有酒無餚,各飲三杯」。「味極苦」三個字大概就能準確道出當時國人喝啤酒的感受。中國人自己開辦的第一家啤酒廠又是何時何地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說法不一,有些史料認為是創建於1914年的東三省啤酒廠(另說是1904年),有些說法認為是1904年建於黑龍江省尚志市的中東啤酒廠。
不管怎麼說,在20世紀初期中國的啤酒產業終於有了開端。那麼四川地區的啤酒產業又是何時開啟呢?根據資料記載,大概在20世紀50年代前後四川地區已經有了啤酒廠。在這之前,整個川酒市場皆以白酒為主。
川酒產業在50年代末期已經呈遍地開花的模樣,這和當時的時局有莫大的關係。在那個大生產運動的年代裡,在「全民大辦」的風潮下,一大批小酒廠興起。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輕工業部投資了100萬元,在重慶市沙坪垻修建了四川第一家啤酒生產企業——重慶啤酒廠。這時候啤酒產業才正式出現在川酒這個大家庭裡。
後來我們熟知的川酒品牌重慶啤酒、山城啤酒都出自這裡。時間來到70年代後期,這時候國家提出了一個叫做「挖潛改造」的方針。這個方針落到四川啤酒產業身上就是開啟了重慶啤酒廠的改造。這一改造重慶啤酒廠的產能直接翻了五倍,年產量可以達到5000噸。
這一時期還新建了幾個啤酒廠。一個是渡口啤酒廠,這個名稱或許聽起來有點陌生,它就是後來的攀枝花啤酒廠。攀枝花啤酒廠是四川省建成的第二家啤酒廠,年產啤酒設計能力在三萬噸以上,足足是改建後的重慶啤酒廠產量的六倍。
攀枝花啤酒廠的生產線頗有那個時代的特徵,它引進的是羅馬尼亞和中日合作生產的三菱重工啤酒灌裝生產線。攀枝花啤酒廠當時生產的啤酒品牌叫做「金江啤酒」。
那麼這個如朝陽般的後起之秀命運如何呢?13年後他與重慶啤酒合資經營,五年後的2003年正式成為重慶啤酒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下屬的全資子公司。這一時期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根據《四川省志》上的記載,生產白酒的全興酒廠在這個時期新建了啤酒分廠。沒錯,就是出全興大曲的那個酒廠。不過關於這個啤酒分廠的資料極少,很多資料上只有短短一句話,也不知道這個啤酒分廠後來的命運如何。
「川酒熱」浪潮,川酒啤酒遍地開花
時間再往後走,我們來到了改革開放時期。這個時期川酒可謂是徹底「解放生產力」了。一來是這個時期四川農業大豐收,糧食市場開放,釀酒所需要的原料充足,白酒供應也取消票證。二來是白酒的敞開供應引發了「川酒熱」浪潮,這一來也間接地讓啤酒需求急增。
在這個大背景下,四川地區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大辦酒廠。在「食品工業大家辦,大發展」的口號下,各類大小酒廠又紛紛拔地而起。
這一時期四川省的啤酒廠由1979年的3個猛增到19個。新建了年產萬噸以上的成都、萬縣、宜賓、南部、自貢、綿陽、峨眉等啤酒廠。許多我們熟知的啤酒品牌都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其中又以綿陽啤酒廠的亞太啤酒風頭最盛。
就如同汽車工業的發展進程一樣,啤酒產業在發展初期也十分喜歡借鑑國外的生產經驗。的確,借鑑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能極大地縮短我們啤酒產業的發展進程。但是這一劑大補的猛藥吃下去有沒有副作用呢?或許當時沒有人能看那麼遠,或許我們國家的汽車工業已經提前預示了。
這一時期有一個不可不提的合資啤酒廠。當時什邡啤酒廠率先與外資合作,逐步建成年產10萬噸規模的啤酒生產企業——藍劍啤酒集團。川酒自古以來就是巴蜀地區重要的賦稅來源之一,到了這個時期也不例外。1994年省政府有一個「8+5」工程計劃,計劃裡有9家食品企業:五糧液酒廠、瀘州老窖麯酒廠、劍南春酒廠、全興酒廠、郎酒廠、沱牌麯酒廠、藍劍啤酒廠、重慶啤酒廠、亞太啤酒廠。九家食品企業全是酒類企業,啤酒廠也佔了三席。
不過一直順風順水的川酒行業在1997年經歷了一次大變故。這一年重慶直轄市設立,原來的重慶市及涪陵市、永川地區、萬縣地區和黔江地區都從四川行政區劃中劃出。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四川省的白酒生產能力減少11%,啤酒減少39.6%。重慶啤酒也逐漸淡出了四川人的酒桌。
在我個人看來,重慶啤酒品牌淡出四川市場說來有點殘酷,但是卻也合情合理。一來是關係到地方的財稅收入,啤酒產業本就是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的行業,二來也是因為水土的問題。很多東西只有當地的水質做出來才符合當地人的口味,這也是不無道理的。
這個時期還有一個對於成都人無比重要的啤酒廠正在修建。1983年成都啤酒廠在一環路南四段,肖家河附近拔地而起。根據資料記載,當時成都啤酒廠從德國、羅馬尼亞引進了3條啤酒灌裝線,採用微機控制的露天發酵工序等先進技術。成都啤酒廠生產的雪濤、果樂還有經典的綠葉啤酒成了一代成都人的回憶。
後來成都啤酒廠經歷了幾次大的波動,先是在1996年併入了新都啤酒廠,組建了成都啤酒集團有限公司。這時候的成都啤酒集團有限公司還是生產「綠葉」和「五星」兩個牌子的啤酒。這時候綠葉在四川地區的市場佔有率還是相當高。兩年之後成都啤酒集團有限公司又與藍劍飲品集團聯合,成立了藍劍集團成都啤酒有限公司。這時候誰也沒有想到再過兩年,成都啤酒廠就會銷聲匿跡。
2000年初,原成都啤酒廠的70多畝土地就被藍劍集團進行整體轉讓,被藍光買下之後修建成了現在的羅馬假日廣場。從這時候起曾經風靡全省的成都啤酒徹底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邁入轉型期,四川啤酒略顯「動蕩」
時間來到21世紀,啤酒產業在經歷了百花齊放的年代後,又開始了漫長的轉型之路。這時候四川的白酒和啤酒行業呈現出明顯不同的態勢。以6個國家名酒企業為主體的四川白酒,已成為四川食品工業的半壁江山,最顯著的印證就是其利稅總額約佔食品工業利稅的八成。
再反觀啤酒行業卻充滿了動蕩不安。在經過了多次聯合、兼併、整合之後,1994年14家啤酒廠聯合組建了四川藍劍啤酒集團公司。這時候的藍劍啤酒在四川啤酒產業已然是一家獨大的局面,藍劍、綠劍、紅劍等經典啤酒品牌幾乎壟斷了一代人的回憶。
哪曾想在2001年的時候原本處於絕對優勢的藍劍集團與華潤集團進行了整合,同時省內還有13家大小啤酒廠被整合進了這個聯合體,最終形成了年生產能力達150萬噸的華潤雪花啤酒四川區域公司。這個龐大的聯合體產量佔據四川啤酒份額八成以上。
至此,四川啤酒生產徹底實現了集團化,成為了一個勢不可擋的龐然大物。這樣的整合是百利無一害的大趨勢,唯一遺憾的便是綠葉、雪濤、強生、星星、玉蝶、雙桂這些我們熟知的啤酒品牌逐漸淡出了川人的酒桌。這一發展的進程和當年的「中國建材」整合中國水泥產業何其相似。
寫到這裡,我們反觀四川啤酒產業的發展進程,技術和資金幾乎全程影響了整個進程,市場因素倒是排到了後幾位。四川啤酒在50年代起步的時候,技術因素在發展進程中佔了絕對位置。從開始使用的普通碳鋼敞口鍋糖化、小型瀝青水泥池發酵、地板式麥芽發芽及手工灌裝等原始落後的技術與裝備,在80年代啤酒生產普遍使用了大容量不鏽鋼糖化鍋、露天大罐發酵、高效薩拉丁麥芽發芽箱,引進國外自動灌裝機等現代生產設備和技術,並逐步推廣噴霧浸麥、加酶糖化、一罐法發酵等新工藝,自立研究開發純生啤酒等新產品。
隨著產量能滿足市場需求,從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之後,資金就成為了四川啤酒產業的發展中的重要因素。伴隨著各種資金的進入,四川啤酒行業不可避免地進行了多次聯合、兼併、整合,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原文刊發於新食品雜誌第七期 封面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