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面的關注,和你一起分享情感故事。
作者:中懷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陳可辛執導的致敬中國女排的大電影《奪冠》扣人心弦,從老女排五連冠中的日本女排世界盃上的第一個冠軍開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義勇軍進行曲嘹亮唱響;到巴西裡約奧運會再次奪魁,升國旗,奏國歌。
前後連貫,以一個冠軍開始,以另一個冠軍結尾,圓滿地詮釋了《奪冠》的內涵。
電影中也著重講述了郎平2013年開始執教中國隊後施行的很多改革措施,和一個個解決帶隊過程中遭遇的挑戰和困難的過程,為中國隊的持續進步和保持排壇競爭力立下了汗馬功勞。
實際上,這並不是郎平第一次執教中國女排。
早在25年前的1995年,老女排五連冠的光環已經逐漸褪去,年輕的中國女排跌入了低谷。
危難之際,排協向遠在美國的郎平發出邀請,請她回國執教。
正是這次執教,加劇了郎平第一次婚姻的失敗。
1,志同道合,大婚之後赴美留學
20世紀80年代,正如電影裡講述的,中國女排取得輝煌成績,是名副其實的「三冠王」:
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冠軍;
1982年,第九屆女排世錦賽冠軍;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女排金牌。
1960年出生的郎平,正值當打之年,是這三冠的鐵打主力,立下了汗馬功勞,「鐵榔頭」的名號家喻戶曉。
1986年,26歲的郎平急流勇退,選擇了退役,並於第二年與同是排球運動員的白帆結婚。之後二人同赴美國求學,並很快有了自己的女兒。
在國外發展的郎平,事業家庭雙豐收,絕對是人生大贏家。
而此時的中國女排,正經歷著冰火兩重天,從輝煌到落寞,也不過八九十來年的時間。
1994年的11月,中國女排在12屆世錦賽上只獲得了第八名,創最差成績記錄,所有喜歡中國女排的人都震驚了,我們的女排怎麼了?誰來執教拯救中國女排?
遠在美國的郎平被屢屢提起,中國排協向她發出了徵召令,邀請她回國執教。
2,臨危受命,斬斷情絲回國執教
此時的郎平,一邊學習一邊在大學女排俱樂部執教,一邊照顧家庭,和丈夫帶著孩子,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她是赤手空拳去美國的,八年奮鬥,好不容易有了工作、有了綠卡、有了房子、有了汽車、有了女兒,這一切都是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
面對祖國的召喚,郎平深知責無旁貸,但是看中家庭親情的她也深知,現在她已經不是一個人,要尊重家人的意見。
要回國執教,就要長期兩地分居,跟家庭分開,女兒這麼小還需要照料,丈夫也工作繁忙,對此並不支持,兩人的感情也漸有隔閡,正在協議離婚中,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一邊是祖國需要,一邊是家庭不舍,郎平備受煎熬,舉棋不定。
但是,排協的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她:「郎平,祖國真的需要你!」
在郎平的自傳《激情歲月》中,她說到,
「女排在中國人心目中有一種很特殊的位置,女排打球已經超越了排球、超越了體育本身。雖然,我離開國家隊那麼多年了,但大家還是想著我,在女排最困難的時候,要把這副擔子交給我,我深深地體會到,這是一種信任和託付。」
她想好了,決定回國,她決定帶領低谷中的中國女排「殺出一條血路」。
同時,回國的決定,意味著對現有生活的重組和調整,也意味著對家庭的另一種選擇,郎平的第一段婚姻就這樣走到了盡頭。
而中國女排在20世紀90年代最為困難的時候,有了郎平的執教,很快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成績最能說明一切:
1995年2月郎平回國接任主教練,同年9月獲女排亞錦賽冠軍,11月獲世界盃第三名;1996年再獲亞特蘭大奧運會亞軍;1998年摘得曼谷亞運會冠軍。
郎平也於1997年被國際排聯評為年度最佳教練。
這第一次回國執教的經歷,相比較於《奪冠》呈現的郎平2013年回國執教,過程更加崎嶇和艱難,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大,背後的故事更加豐富。如果能被搬到螢屏上,會更加感染人心。
可能電影承載的東西更為宏大和多元,不只是聚焦於郎平一個人身上,而是呈現中國女排這個集體的奮鬥和光輝。
也許,當有一部作品叫《郎平傳》的時候,她這第一次回國執教的經歷能被更多人熟知。
她們這一代面對家國抉擇的時候,表現出的義無反顧的家國情懷,和不懼挑戰、敢於犧牲、善於迎戰的心胸,永遠值得我們銘記、敬仰和學習。
END。
今日話題:
你看過郎平執教的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女排決賽嗎? 還記得當時的黑白電視機上經常出現的雪花閃爍嗎?
我是中懷,心若向陽,無懼悲傷,做陽光的人,溫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