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在家,媽媽就不能穿吊帶嗎?你們都來給我評評理!」
一位義憤填膺的媽媽,將一腔不平往家長群裡一丟,沒想到:炸鍋了!
話題一出,竟然牽引出無數家長心頭的「悶」與「惑」:父母在家,在異性兒女面前,到底該遵循怎樣的穿衣標準?
01「男女有別」:教育分寸如何拿捏?
先來回顧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前兩天,一位杭州媽媽在家長群吐槽:下午她從火爐般的室外回到家,實在熱得不行,就把吊帶裙外的罩衫給脫了下來。正當她悠閒地對著空調,挖著冰激凌享受夏日清涼呢,沒想到老公很快給了她「臉色」:
「兒子在家呢,快披上外套!」
大熱的夏天,親生兒子面前不能穿吊帶衫?!當媽的不禁有些惱火,可架不住老公再三嘮叨,又考慮到自己媽媽的身份,不得不乖乖又把衣服穿了回去。然個中的鬱悶卻讓她忍不住發出靈魂拷問:
「當媽的不能在兒子面前穿吊帶,當爸的就能在女兒面前打赤膊嗎?」
沒想到,一語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不僅是媽媽們的共同煩惱,還是爸爸們的各自鬱悶,最終家長群裡你一言我一語「炸了鍋」,大家紛紛吐槽自己的尷尬事:
有媽媽不穿內衣換乳貼,結果被兒子發現的;有爸爸從女兒一歲半開始,夏天就與赤膊揮手作別的;更有甚者,媽媽每次來例假都要躲著兒子,連衛生巾都是悄悄藏起來的;還有上廁所的問題,媽媽避兒子,爸爸避女兒,簡直就像打遊擊……
孩子漸漸長大,開始有了性別意識, 「男女有別」的意識也越來越被家長重視。可一家子人生活在一起,時時處處再小心,都會有湊巧的情況發生,到底該把握什麼樣的分寸呢?
心理諮詢師陶劍麗在採訪中表示:家裡穿衣沒有標準,應該尊重每個家庭的習慣。
不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穿得嚴嚴實實,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性別教育;也不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穿得少了,就存在對孩子性喚起。
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模式,孩子從小接受的性別教育程度也不一。在性教育做得充分的家庭裡,「媽媽穿吊帶爸爸赤膊」就是一件正常事;但如果從小沒有對孩子做好性啟蒙教育,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對父母的身體產生好奇。
家長與其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做好「科普」,解答孩子心中的困惑,找到一家人都能接受的方式,坦然、舒適地過日子,畢竟來日方長。
02「性別教育」:比起知識科普,培養「界限意識」更重要!
這件事,讓我想起來前兩天在海濱浴場看到的一幕。
那天傍晚,從海裡遊完泳,走到淋浴室門口,看到一位剛上岸的媽媽帶著兩三歲的兒子正和一個奶奶在爭執。
老人家的意思是:
起風了,孩子全身溼淋淋的容易著涼,趕緊帶孩子去女浴室衝淋一把,換身乾淨衣服出來。兩三歲的孩子懂啥男浴室還是女浴室?
可一旁的媽媽堅決不同意:
孩子都兩歲多了,雖然小,但是帶進浴室容易給別人造成尷尬,對孩子影響也不好。
一個擔心孩子,一個也是擔心孩子,媽媽和奶奶不由地你一句我一句爭辯起來。邊說著,媽媽邊突然抱起孩子就往室外衝淋位大步走去。
孩子估計有些懵,似乎被媽媽的突然舉動有些嚇到,帶著哭腔大叫「奶奶!」
「唉!」眼見說服不了媽媽,老人家一跺腳,只得拎上大包小包追上去,一邊在身後不滿地叨嘮:「這麼小的孩子,誰會注意啊,就是你們大人想多了,可別讓孩子著涼了啊……」
孩子驚恐的神情留給我至深的印象,不得不說,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性啟蒙教育是重視的,但她在處理事情的做法態度上,卻很難讓孩子接納,甚至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影響。
3歲左右是孩子接納和認同自己性別的關鍵時期,家長對孩子做好性啟蒙教育工作,不僅要能教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生理構造,教給孩子保護好私密部位的意識,更要讓孩子懂得「身體的界限感」。
好比在這個事件中,讓孩子明白,他不能進女浴室,是因為他是一個男孩!
但家長過激的行為處事,只會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孩子「我被討厭」、「我不被歡迎」的自我價值觀認識。不能接納自己身體的孩子,也難形成正確的性價值觀,他們甚至會討厭自己的身體。
但若一個孩子擁有身體界限感意識,無論是在這一次的事件中,又或者是在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孩子都能坦然接納,遵循社會秩序,尊重他人,做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03如何對孩子做好「界限感」教育?
如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界限感意識」?其中,這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也要求著家長自己同時也要做好「界限認知」, 家長要注重以下3方面教育。
「思想界限感」
中國的父母羞於談性,一是不知道怎麼跟孩子交流,二是怕越交流孩子越感興趣。其實,孩子小時候,他們的思想就像一張白紙,性啟蒙話題對他們而言,就像是跟他們在商量去哪裡吃飯去哪兒玩一樣平常。
家長要撇除思想上的「界限感」,把性教育當作一件普通的事兒,把教育落實到生活裡,跟孩子聊聊為什麼要分男女廁所間,為什麼要有母嬰室,爸爸與媽媽有什麼不同等等,這些都是孩子樂於接納的知識。
如果家長真的羞於出口,也可以借鑑一下相關的性教育啟蒙繪本,比如《小雞雞的故事》、《乳房的故事》、《小威向前衝》、《不要隨便摸我》等,藉助繪本對孩子做好教育。
「身體界限感」
著名演員黃磊曾經因給小女兒洗澡一事衝上了熱搜,引發了網友熱議:妹妹都已經四五歲了,怎麼還由爸爸來洗澡?
家長幫助孩子洗澡擦身,是一件生活常事;不是家長不能幫,而是要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慢慢放手,逐漸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在放手中培養孩子「身體界限感」意識,讓孩子有意識學會對私密部位進行自我保護。
當孩子學會了獨自洗澡,獨立上廁所後,家長也應該尊重孩子,給他一個隱私空間。孩子在衛生間,家長不隨意進出;同樣,父母在衛生間的時候,也要記得關起門,不能讓孩子隨意進入。
當孩子有了正確的「身體界限感」意識,那麼如果遇到侵犯私密部位的行為,孩子就會予以拒絕,以此減少被熟人作案的概率。
「行為界限感」
異性家長帶孩子外出,會遭遇到這樣那樣的尷尬,家長處理事件的行為,卻會對孩子產生潛在而長遠的影響。
就像這次洗浴事件中的奶奶和媽媽,如果她們能夠冷靜一下,對孩子說:「下次讓爸爸或爺爺帶你進去吧,因為你是男孩子,你已經長大了。」那麼,事件中的孩子,或許也不會因此害怕驚恐。
遇到事情,希望我們的父母給孩子做正面的引導吧,這樣才不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疑惑和自卑,不在潛意識裡否定自己的性別。
一個孩子,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夠更好成長。
孩子漸漸長大,父母有正確、科學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健康,人格更健全,這才是助力孩子成長的最好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