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歐洲邊緣,中國在那有一塊被各國所承認的『土地』,中國完全可以在這片土地上行使任何權益,可以在此地區自由出入,並且可以在這個地方進行科學研究和生產等活動。作為從學牙語開始就在中國生活的你聽說此信息肯定會一臉詫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斯瓦爾巴群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
中國與北極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1925年,這一年,北洋軍閥時期的中國政府加入《斯瓦爾巴條約》。
《斯瓦爾巴條約》規定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歸屬挪威,但是所有籤字國公民在斯瓦爾巴群島都擁有平等的經商權,同時該島維持軍備廢除狀態,並責成挪威保護島上居民安全及獨具特色的自然荒野地貌。
換言之,作為締約國公民,中國人完全有權進入斯瓦爾巴群島,建立北極考察的後勤基地,開展正常的科學研究活動。事實上,那時前期蘇聯已經在該地區開展了礦產開採和狩獵活動,並在該國與朗格爾市之間建立了機場和定期航班。
斯瓦爾巴群島地處歐洲邊緣,位於北極圈內,從三百多年前起,該群島就是北極地理大發現的大本營。
自1858年以來,芬蘭籍的瑞典探險家請登·肖爾德五次率領探險隊前往斯瓦爾巴群島,在那裡他們發現了大量的煤礦和其他礦物。
雖然該群島處在挪威國界邊線,但畢竟挪威的國力有限,且俄羅斯正處於革命和內戰時期。對於不願放棄斯瓦爾巴群島利益的歐美列強來說,這無疑是歷史上最好的空閒時期。然後,各國匆忙展開穿梭外交,討價還價,使用了許多"主義"和"原則",經過無數輪談判和博弈,終於達到了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條件和方案。
《斯瓦爾巴條約》的誕生
1920年2月9日,英國、美國、丹麥、挪威、瑞典、法國、義大利、荷蘭和日本等18個國家在巴黎籤署了"斯瓦爾巴德群島行政地位條約"。1925年,中國、蘇聯、德國籤署了"斯瓦爾巴德條約"。芬蘭、西班牙和其他33個國家也加入了該條約,並成為"斯瓦爾巴條約"的締約國。
該條約使斯瓦爾巴群島成為北極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非軍事區。條約"承認挪威的"充分和完全主權",該區域"永遠不會被用於戰爭目的"。但是,每一締約國的公民可自行進入挪威法律的範圍內從事合法的生產和商業活動。
這也意味著中國公民在該區域可以自由出入和逗留。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給予我國公民免籤或落地籤證的政策。雖然這些國家給予免籤或落地籤證,但我國公民不能在這些國家長期居留。一般來說,他們會給30天,少數國家會給60天、90天甚至120天。而我國公民前往該區域不僅免籤證,而且還沒有時間限制,也就是說我國公民可以在當地無限制居留(步入挪威本土還是需要申請籤證的)。
到目前為止,這是北極地區唯一具有國際意義的政府間條約,1925年有51個籤署國(包括如今已經不存在的)。雖然籤署國的數目與南極條約體系相似,但《斯瓦爾巴條約》所涵蓋的土地範圍僅限於斯瓦爾巴群島,遠遠不能與南極大陸和《南極條約》相媲美。
北洋政府籤署條約
而《斯瓦爾巴條約》這一條約的籤署卻來自於北洋軍閥政府的一個陰差陽錯的決定。
在20世紀初的時候,歐洲各國發現位於北極圈內的斯瓦爾巴群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於是相繼宣稱對該島擁有主權。如果不締結一份條約歐洲各國有可能因斯瓦爾巴群島而發生戰爭(後條約決定礦權則為籤約國平等享有,礦權之爭乃告解決),當時中國正處軍閥割據混戰時期,各路軍閥正在大打出手,本沒有閒心來管這個條約。
然而1925年,法國卻派出代表找到了軍閥段祺瑞,欲讓段祺瑞派出個人代表去籤字,也想讓中國承認和加入這個條約。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大總統曹錕,先邀請孫中山北上,後與奉系妥協,請段祺瑞出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國家元首),此時的民國環境極其混亂,各大軍閥各自為首,各類民主團體誕生,還爆發震驚國內外的「五卅慘案」,這個時期的國家可謂是動蕩不安且實力貧弱。
可為什麼法國卻來獻殷勤幫中國加入條約來獲取權益呢?
一是,為了擴大國際力量,從而增加條約的權威性和合法性。1920年的18個籤署國大部分為歐洲國家,亞洲國家只有日本一國。最主要的是當時法國在民國時的上海有一萬五千餘畝法租界租地,想增強本國在亞洲的話語權,甚至想以此為籌碼,強大本國在歐洲的地位。
二來,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急需擺脫自己在歐洲的孤立地位。1925年的法國左翼聯盟政府登臺執政,屬於激進的社會黨。一戰中雖然法國屬於協約戰勝國,奪取了德國一些殖民地,但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
就算面對列強如此對待,實力不足的段祺瑞也不好不給法國使者面子,就隨便派了個外交團體去法國巴黎去籤字。籤過字後,這件事也就沒有再提及,畢竟這個條約對於當時的民國來說,確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用處,自顧不暇。
北洋政府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直到1991年中國人才真正開始行使條約籤署國的權利。
北極的破冰和探索之旅
1991年秋,中國著名探險家·高登義應挪威卑爾根大學Y·葉新教授邀請,參加了挪威、前蘇聯、中國、冰島等國科學家聯合開展的北極綜合科學考察,這意味著開闢了中國民間北極考察十年之路,為政府對考察北極的自然環境奠定了基礎。
中挪合作考察意向書(英文)
高登義說,這次考察最大的收穫是,他在《北極指南》上看到了Y·葉新教授贈送的英文版《斯瓦爾巴特條約》。他在書中指出,中國是1925年《斯瓦爾巴條約》的籤署國。Y·葉新教授還建議他向中國當局提議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一個科學研究站。
由於年代的關係,高登義帶回中國時很少有知道《斯瓦爾巴條約》的。這個消息後來才引起注意,中國科學院要求中國科學探索協會為此次活動提供技術支撐,在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科研項目《極地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增加了「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科學站調查研究」的子課題。
萬裡之外,那塊冰雪大地上塵封的權益終於解凍,中國關於北極的探索不斷深入。
1999年和2003年,中國政府先後組織了兩次雪龍號北極科學考察,收集了大量資料,直接了解和認識了北極。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在世界極地考察中終於佔有一席之地。
接著,2001年9月,挪威駐華大使館致函邀請我參觀斯瓦爾巴特島並建站。
截止2017年底,中國已經在北極地區已成功開展了8次北冰洋科學考察和14個年度的黃河站站基科學考察。
憑藉著《斯瓦爾巴條約》,中國於2004年7月28日在此建立中國北極黃河站,進行北極區域的科考工作,對北極地區和全球氣候變化進行科學研究,是全球第八個在此的北極科考站。最值得稱道的是,北極黃河站擁有全球極地科考中規模最大的空間物理觀測點。
中國北極黃河站
雖然我國在探索北極的初期與其它主要極地考察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是這期間並未受到其他國家的阻撓和攔截,這都是因為我國政府堅持與繼承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國策,中國呈現出政局穩定、經濟高速發展、外交活躍的鼎盛局面,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迅速提升。
這才有今天在地理上和北極沒有任何關聯的中國在北極地區擁有了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