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啟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供圖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啟動 全面覆蓋學科分支
    中新網上海12月5日電 (記者 陳靜)「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5日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任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葛均波5日接受採訪時表示,該中心將針對心腦血管病、外周血管病及肝臟腫瘤等嚴重危害國生命健康的重大慢病開展系統研究;在通過醫、生、理、工多學科交叉、基礎與臨床研究結合,建設高質量臨床資料庫和生物樣本庫的同時,開展高水平臨床研究和國際合作,建設規範的人員和技術推廣培訓系統。
    介入治療是在醫學影像引導下,進行非直視下診療的新學科,與內科、外科並駕齊驅,也是心臟、血管、腫瘤等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相比其它學科,介入學科的發展歷史較晚,目前多以各個內外科的亞專科形式存在,尚未形成總體學科發展思路,管理模式還不完善。當下,中國介入治療設備、器械和耗材的進口依賴度仍然較高。
    葛均波對記者說:「成立後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
    據透露,到2021年底,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力爭建立逾500家全國性介入治療協同研究網絡單位;開發並推廣20到30項心血管及腫瘤介入新技術;研究制定10項以上國際水平的臨床實踐指南或行業標準;轉化5-10項創新介入器械。
    當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揭牌後,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宗明、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等向首期認證的20家「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和94家「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單位」授牌。
    據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中國介入診療的主要發源和專業人才培養「搖籃」,長期致力於心臟、血管和腫瘤介入診療技術的創新轉化研究、臨床循證研究及示範推廣,產生國內及國際多項「第一」或「首例」。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該院研發的可降解塗層藥物洗脫支架,打破了國外企業對中國藥物支架的價格壟斷,累計節省醫療費用逾100億元人民幣;該院專家率先在國際上提出肝癌「雙血供」理論,確立了肝癌介入治療的理論基礎,並採用「明膠海綿栓塞肝動脈」等治療,使中晚期肝癌病人一年生存率提高到62%。(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