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來自國際部高二的祝洺,同時也是亦中第四屆國旗班的一員。每周一的早晨,我們國旗班的所有成員都要更早起床,來到操場準備升旗儀式。而那種因早起而產生的疲憊感,會在一排成方陣準備升國旗時、一聽到「升國旗,奏國歌」時,煙消雲散。我們穿著整潔的制服,排著整齊劃一的隊伍,踏著英姿颯爽的步伐,集中精神傾聽著雄壯的國歌聲,目送著五星紅旗緩緩升起,不禁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心中充滿自豪感!
國旗,是每個國家的象徵和代表,是每個國家給世人呈現出的第一印象。對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中國國旗是一種具有非凡意義的符號,因為它始終提醒著我們什麼是我們的根源,哪裡是我們的家鄉。在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確定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中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五角星用黃色,象徵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國旗形狀為長方形,長與高之比為 3:2,旗面左上方綴有五顆黃色五角星,其中一星較大,居左方;四星較小,環拱於大星之右。國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星呈黃色,表示中華民族為黃色人種。五顆五角星互相聯綴、疏密相間,象徵中國人民大團結。每顆小星各有一個尖角正對大星中心點,表示了人民對黨的向心之意。
國歌,是表現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能代表國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樂曲,用來歌頌與鼓勵一個民族的信心與凝聚力。
1935年,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戲劇家田漢創作了反映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線的電影故事《風雲兒女》。故事的主人公寫了一首長詩——《萬裡長城》,這詩的最後一節,拍電影時被作為該影片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作曲家聶耳一看到這首歌詞,便激起極大的創作熱情,決心為它譜曲。於是他在日本完成了曲譜的定稿,寄回祖國。1935年5月16日出版的《電通畫報》首次刊登了《義勇軍進行曲》。隨著《風雲兒女》影片的上映,這支歌傳遍了祖國的長城內外和大江南北。它曲調高昂激越,旋律鏗鏘有力,激發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熱情。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從此,國歌和國旗、國徽一樣,成了我們國家的象徵。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二款,其內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守護國旗是我們光榮的使命,最後,我有幾點關於升旗儀式的倡議:
1、升旗儀式開始後,全體師生脫帽,肅立,向國旗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
2、升旗時,走動或經過現場的人員都應停步,肅立、敬禮,待升旗完畢後,方可走動。
3、行注目禮使要注意自己的眼神,眼睛始終望著國旗,目光隨著國升起,直到升旗儀式完畢。
4、舉行升旗儀式時要保持肅立,不東張西望、交頭接耳,也不嬉鬧談笑、接打電話。
5、在升旗儀式中齊唱國歌,用響亮的歌聲,表達亦中學子的愛國之情。
6、遇到每日升旗降旗時,也應該遵守相同的禮儀。
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時代的我們,要時刻銘記國旗和國歌的意義,深刻體會新中國的勝利來之不易。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願我們都能把自己的成長融入到祖國的發展當中,做敢於有夢、敢於追夢、敢於圓夢的好少年!
謝謝大家!
撰稿:祝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