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記者 任珊
16號線中段、房山線北延開通在即,記者昨天探訪發現,兩條地鐵線各站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基本「一站一景」,與周邊歷史文化相呼應。目前全線進入最後的調試階段,為年底開通試運營做好準備。
市重大項目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軌道交通目前在建線路共計16條(段)、在建裡程304.6公裡。16號線中段、房山線北延兩條重要軌道交通線路年底開通後,將進一步提升軌道交通服務範圍,豐富和完善軌道交通線網。屆時,本市軌道交通通車總裡程將達715公裡。
昨天,在地鐵16號線國家圖書館站,工人們對站廳設備進行調試,為開通做好準備。
16號線中段:
國家圖書館站營造書海氛圍
16號線中段北起西苑站,南至甘家口站,線路全長約10公裡,共設7座車站,包含國家圖書館站、蘇州街站、蘇州橋站、二裡溝站4座換乘站。16號線北段(北安河-西苑)已於2016年底開通,即將開通的中段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地鐵骨幹線,途經海澱、西城、豐臺三個行政區,沿途經過海澱公園、海澱體育中心、人民大學、理工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國家圖書館,年底運營後,將與先期開通的北段實現貫通。屆時從北安河到甘家口僅需49分鐘就可到達,方便近百萬市民的出行和生活。
記者下午探訪了國家圖書館站和甘家口站,發現車站「一站一景」,簡約大氣又古色古香。站臺至站廳樓扶梯側邊牆體採用藝術玻璃,頗具藝術品位,同時加大了站與站之間的識別性。比如甘家口站設計的主題是「三裡河秋色」,玻璃上印有金黃色的銀杏,呼應該站周邊的網紅打卡地釣魚臺旁的「銀杏大道」;國家圖書館站側牆引用《中庸》名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鼓勵市民讀書明智。每座車站站廳的裝修在細節上也有講究。國家圖書館站地面上不同字體的「書」字星羅棋布,吊燈上也有「書」字,還印有唐詩《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營造出一種遨遊書海的氛圍。北京城市快軌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設計管理部副部長謝亞勇介紹,16號線中段裝修方案在延續16號線北段「京廊古韻」穩重大氣的裝修風格基礎上,進行了部分優化及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圖書館站是繼西直門站、東直門站和宋家莊站之後北京第四座「三線換乘」車站,將與地鐵4號線、9號線實現換乘。「以往,16號線和4號線乘客只有在西苑站集中換乘,在國家圖書館站實現三線換乘後,能顯著緩解4號線客流壓力,使海淀山後地區市民進入中心城更加便捷,同時有效緩解萬泉河路、西三環、三裡河路等交通幹道的擁堵情況。」謝亞勇透露,該站在設計之初就精心推敲方案,通過將站廳「拉平」的方式,實現同層換乘。這條地下換乘通道約100米左右,寬度約12米,還設置了2處自動人行道步行電梯,提高換乘舒適度與效率。
地鐵房山線北延首經貿站主打山水畫捲風格。北京日報記者 饒強攝
房山線北延:
高峰時運行間隔2.5分鐘
房山線北延南起白盆窯站,北至東管頭南站,線路全長約5.25公裡,共設4座車站,全部為地下站,自南向北分別為:白盆窯站、花鄉東橋站、首經貿站、東管頭南站,平均站間距約1.53公裡。房山線北延開通後,除9號線外,將再增加兩處與中心城線網其他線路的換乘節點,即首經貿站、東管頭南站分別與既有10號線、在建16號線形成換乘,為房山地區及豐臺科技園地區居民提供更多出行選擇。
記者實地探訪發現,房山線北延4個車站裝修風格統一,站廳層吊頂均採用白色鋁板進行流線設計,屋頂好似綿延起伏的小山峰,簡約大氣。「全線延續了既有房山線『山水畫卷』的概念。」京投所屬軌道公司第一項目管理中心設計管理部副部長李宏宇介紹,在此基礎上,每站裝修風格也有著鮮明區分,「比如白盆窯站採用橙色為主題色,首經貿站為深藍色,車站顏色變換,不易使乘客產生視覺疲勞。」站廳、站臺上許多小細節都體現著傳統文化特色。記者注意到,站廳層扶梯實體欄板融入了捲軸的設計元素,站廳龍門架融合了古代筆架的造型元素,公共座椅、出入口字體則提取了中國古畫落款印章的設計元素。
目前,全線4站站內裝修已基本完成,安檢閘機等設施安裝完畢,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清潔等掃尾工作。14時13分,記者搭乘試運行的列車從白盆窯站開出,不到3分鐘後即到達花鄉東橋站,又經過2分多鐘到達換乘車站首經貿站。據介紹,房山線北延列車最高運行時速為100km,高峰時列車運行間隔為2.5分鐘,高峰小時開行26對列車,系統規模按照30對進行設計。
應用5G技術 地鐵發車間隔可再壓縮10%
北京日報訊(記者 李博)北京協同創新軌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昨天揭牌成立。未來,北京將依託地鐵11號線西段(冬奧支線),打造北京首條智慧地鐵示範線,並將研究基於5G技術的車車通信列控系統,實現高峰期最小行車間隔再壓縮10%以上。
協同創新研究院初期擬打造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智能列車、智能控制、人工智慧、雲計算與大數據、通信網絡五大科技創新中心。目前,該平臺正在圍繞運行控制系統、調度指揮和乘客服務、運行維護、裝備製造等方面開展協同創新研究。
今年1月,京投公司牽頭編制完成《北京智慧軌道交通發展行動策劃方案》,重點依託地鐵11號線西段(冬奧支線),打造北京首條智慧地鐵示範線。通過深化科技冬奧、智能票務、乘客信息等智慧化服務體系,提升乘客的智能出行體驗。
今年疫情期間,北京地鐵多條線路採取超常超強措施,11條線路邁入「間隔2分鐘」大關。目前最小間隔2分鐘已接近運營極限,要想再縮短運行間隔,需進行技術突破。對此,協同創新研究院將研究基於5G技術的車車通信列控系統,提高列車運行效率,高峰期最小行車間隔提升超10%。同時將新建車內環境智能控制系統,對車廂內廣播音量、溫溼度、照度等智能調節,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適度。
目前,協同創新研究院正在牽頭組織開展符合國際技術趨勢的《新一代運行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及裝備示範工程》研究工作,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智慧軌道交通建設模式。
開展急救培訓 三條線路AED設備全覆蓋
本報訊(記者 李博)記者從北京地鐵公司了解到,北京地鐵已在1、2、13號線車站安裝AED設備58臺,目前正在集中對員工開展急救設備操作方面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