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盤和林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年報披露「高送轉」預案後,隨即收到交易所關注、問詢函。送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否存在炒作股價的動機,是否存在配合股東減持行為,是交易所關注、問詢的重點。
截至目前,1246家公司披露了2019年度分配方案,其中分配方案中包含送轉的公司有200家。與送轉遇冷相對的是,上市公司更加注重現金分紅,公布送轉方案的200家公司中,在進行送轉的同時有191家同時搭配現金分紅,佔送轉公司比例的95.50%。目前推出純派現的公司也有1046家。
對於投資者來說,高送轉一直是個有意思的話題,不管是之前高送轉的風氣盛行還是如今高送轉遇冷都引起了廣泛的議論,也正是由於這種關注使得企業在面對送、轉、派問題的時候經常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從而引得市場和監管機構的關注。
不過,筆者認為,高送轉的問題有意思的點還是在於其理論層面和事實層面的不相符。理論上來講,高送轉並沒有對實際造成實質的影響。所謂「高」經常指的是每10股送轉數字在5以上,所謂送是用未分配利潤進行送股,所謂轉是資本公積轉股,因此,可以發現,高送轉後你手中的股票數量雖然增加了,但股票背後所代表的收益索取權的價值卻沒有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你手裡的憑證多了,錢卻沒變。
而這個股票變多,價格減少便是除權的過程,而實際生活中還要發生填權的過程。高送轉的操作使得股本增加,但價值不變,因此股票的價格就要除以當前的股本數,這使得每股的價格下降,而填權則是人們預期未來股票的價格將會重新漲到除權前的價格,顯然,從理論上來講,股票價格是依據公司的經營情況的,但實際中卻因為高送轉的公告,民眾就預期未來將會有大的上漲。這也是為什麼高送轉背後會可能存在股東減持的現象,因為公司通過高送轉炒作股票價格,當價格重新站上高位(填權成功),股東便可減持牟利。
市場上之所以會出現這般情況還是因為投資者的預期問題,凱恩斯曾用選美理論形容股市,一個股票的價格高低可能與其本身的公司狀況關係不大,而是由市場上參與這支股票交易的民眾所決定,如果多數參與者都認為股票價格會高,那麼投資者就可以看漲。
不過也應注意到,近年的高送轉板塊已經不似從前,經常出現不升反降的現象,對此投資者也不必過分解讀,當高送轉回歸理性,貼近理論後,這種現象就是常態了。股價下跌可能來自於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此前高送轉概念炒作風甚,回調一定程度上起到擠泡沫的作用。
當然,高送轉對於公司經營來講有時也是非常必要的,公司的股本規模與經營規模是有很強的相關關係的,因此剛上市時,由於公司規模可能較小,因此股本規模也相對較小。當公司不斷成長,股價相應水漲船高,將限制了很大一部分投資者進場,同時也使得股本結構的管理變得相對困難,因此通過送轉能夠實現股本規模的擴大和股本結構的調整,同時通過降低股價激活二級市場,提高投資者的參與度,促進公司的發展和進步。
因此,如何看待高送轉問題,應視實際情況而定,其實,不管是現金分紅還是送轉股票,都是企業對股東的一種回饋方式,現金分紅同樣會造成股價的下跌,但不同的是,現金分紅後公司的可用資金減少了,而送轉股則不會。筆者認為,高送轉更適合在成長性較好的企業中,這樣既給予了股東一定的好處,同時也保留了公司可用資金用於研發支出或購置資本,當然,如果公司已經出於成熟穩定的時期且盈利能力較好,現金分紅則是最好的選擇,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等信息,更體現了上市公司對股東的重視程度。
而對於投資者,不管是高送轉還是現金分紅,都應該理性看待,由於相關制度的不完善,不少企業喜歡通過這些方式進行相關的炒作,但於其實際經營卻毫無用處,還是那句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