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2020年7月拍攝的視頻截圖顯示的是新生大熊貓寶寶和媽媽「武雯」在荷蘭歐維漢茲動物園產房內休息。
韓國京畿道龍仁市的愛寶樂園裡拍攝的熊貓媽媽「愛寶」和剛剛誕生的熊貓寶寶。(7月20日攝)
8月14日,荷蘭出生滿百天的大熊貓寶寶獲名「梵星」。不少網友讚嘆:「名字真好聽」「好有藝術氣息的名字」……同時,也有網友好奇問道,旅居全球的大熊貓都是怎麼取中文名字的?有沒有什麼講究?
據媒體報導,海外熊貓寶寶的命名需經中國政府授權,所在國與中方協商後提出候選名稱,一般由民眾投票產生。且會按照中國傳統,等到熊貓幼崽「百日」時,公布投票結果,為其正式命名。
不過也有被直接命名的時候。如2015年,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一隻熊貓幼崽就由中美兩國第一夫人共同決定取名為「貝貝」。
長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近些年來,海外熊貓寶寶命名越來越多元化。
結合傳統文化特色取名
2010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出生的中國大熊貓幼仔舉行命名儀式,經奧地利民眾投票和中國政府認可,這隻大熊貓寶寶利用中文諧音取名「福虎(FuHu)」。「福虎」意為「幸福之虎」,當年正逢中國虎年,以虎為名,寄託了中國人民希望它健康、強壯和充滿活力的美好願望。
同樣情況的還有「福龍」。2009年,奧地利人為中國大熊貓寶寶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福龍」,意為幸福之龍。
根據父姓或母姓,再結合當地文化來取名。
今年在荷蘭出生的「梵星」,「梵」字取自大名鼎鼎的荷蘭籍畫家梵谷,代表出生地荷蘭,也形容草木茂盛,寓意生機活力;「星」字取自大熊貓爸爸「星雅」的姓,寓意希望和方向,也使人聯想到梵谷的名作《星空》。
類似的還有2009年出生在泰國的熊貓「林冰」,是取其母「林惠」和清邁濱河的諧音合併而成,凝結了中泰兩國的深厚友誼。
隨著「兄弟姊妹」的名字來
旅居比利時的雙胞胎大熊貓「寶弟」和「寶妹」則是隨了「哥哥」的名字。
2019年10月29日,比利時天堂動物園通過社交媒體邀請粉絲們為大熊貓雙胞胎寶寶取名。備選名字由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和天堂動物園分別給出,再交給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確認,最終「寶弟」和「寶妹」得票最高勝出,意為同是旅居比利時的雄性大熊貓「天寶」的「弟弟和妹妹」。
更多的名字側重寄託美好寓意
2016年,馬來西亞為在馬出生的大熊貓寶寶取名為「暖暖」,象徵馬來西亞與中國之間的深厚友誼和密切的雙邊關係。
同年,在加拿大的兩隻熊貓幼崽被正式命名為「加盼盼」和「加悅悅」,分別寓意「加拿大的希望」和「加拿大的歡樂」。
2017年,德國為一對大熊貓雙胞胎取名「夢想」和「夢圓」,蘊含「夢想成真」之義,希望中德兩國人民友誼不斷結出新碩果。
也是在同一年,在法國出生的第一隻大熊貓幼崽被正式命名為「圓夢」,寓意夢想成真。
2019年8月,由中國旅馬大熊貓「興興」和「靚靚」所生的第二隻雌性大熊貓寶寶被正式命名為「誼誼」,象徵友誼,希望能進一步鞏固馬來西亞與中國之間的友誼。
連結>>>
截至2018年
58隻大熊貓出國「深造」
憑藉憨態可掬的身形和與生俱來的萌態,中國大熊貓在全世界吸粉無數,同時在中國對外交往中扮演著「友誼大使」的角色,成為最具認知度的中國符號之一。
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主要是以贈送為主。上世紀80年代以後,出於動物保護考慮,我國開始以科研為目的開展合作繁殖計劃,將熊貓送出國10—15年左右,這些大熊貓及其所生幼崽的所有權都歸中國。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共繁殖大熊貓37胎60隻,存活57隻,全球圈養大熊貓數量達到600隻。
截至2018年,我國與韓國、日本、美國、德國等17個國家開展了大熊貓保護合作研究項目。在外參與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的大熊貓數量58隻,在國外繁育存活大熊貓幼崽47隻。
(長江日報記者李玉瑩整合 來源:新華社 央視 經濟日報 新民周刊 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