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法國科學家宣布尼古丁可能會對新冠病毒產生某種影響,將在籌備3周後全面開始相關的試驗。
儘管試驗還處在籌備階段,但為了避免公眾搶購尼古丁產品,法國政府發布了臨時的尼古丁製品緊急管制令,對尼古丁貼片、口香糖、含片和尼古丁吸入器等產品進行限量銷售,並禁止網絡銷售這些產品,消費者只能通過藥店購買,並必須提供個人信息登記以進行銷售追蹤。
但該臨時緊急禁令並不包括含有尼古丁的電子菸產品和菸草製品,政府表示,禁令是為了防止公眾搶購這些含有尼古丁的產品來防疫新冠病毒造成「過度消費」,以保障那些真正需要這些產品進行戒菸的人可以得到正常的供給。禁令將持續到5月11日,屆時將根據實際的情況決定是否調整。
尼古丁和冠狀病毒的「猜想」
新勢力之前曾詳細報導過法國科學家的這項研究(傳送門之前文章的連結),概括起來就是法國科學家偶然發現在中國公布的數據裡,冠狀病毒感染者和重症患者的中,有吸菸習慣的菸民比例要大幅低於非吸菸者,在隨後美國的數據中同樣也存在著這種現象。
於是法國的醫學家開始調查法國的新冠感染者,發現吸菸者的感染比率的確要大幅低於普通人群,重症患者的比例也同樣如此。
希臘著名的心臟病專家和電子菸研究員Konstantinos Farsalinos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尼古丁佔據了細胞中的某些受體,而這些受體恰好是冠狀病毒進入人體的主要靶標,於是阻止了病毒的入侵。如果這個理論得到了證明,那麼在新冠病毒疫苗研製成功之前,尼古丁或許可以成為一種權宜之計。
但最近有點火的,一向反對電子菸、不承認電子菸對於菸草減害效果的那個「著名」組織——WHO世界衛生組織則反對這種「猜想」,認為法國的數據有問題,與世衛組織所掌握的並不一致。
但法國的相關科學家們仍然在積極籌備著,這項臨床試驗將很快將在皮蒂-薩爾佩特裡埃雷醫院開始。初步計劃使用緩釋尼古丁貼劑來進行研究,以避免對試驗中的非菸民測試者造成尼古丁依賴或成癮。
尼古丁可以作為藥品嗎?
儘管尼古丁有許可用之處,但醫療機構通常都不會將尼古丁作為治理疾病的藥品。而且在絕大多數公眾們的印象中,尼古丁是高致命性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
其實尼古丁是一種可靠的認知增強劑,可改善短期記憶和反應時間,並且已知可以預防帕金森氏病。
範德比爾特大學研究員保羅紐豪斯(Paul Newhouse)目前正在領導一項大型的多機構研究菸鹼,以治療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病的認知障礙,這也是為數不多的利用尼古丁來治療疾病的實例之一。
當尼古丁進入體內,會經由血液傳送,並可通過血腦屏障,吸入後平均只需7秒即可到達腦部。尼古丁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約為2小時。
身體經由吸菸而獲得的尼古丁量並不固定,受很多因素影響,包括菸草的品質、吸入的力度、是否使用濾嘴都是影響因素。
口嚼式、口含式和鼻煙通過含於唇和牙齦間或者直接用鼻腔吸入,這些方式下尼古丁進入身體的效率較高。
人體中肝臟是代謝尼古丁的主要器官,可替寧(Cotinine)是尼古丁代謝的副產物,可在血液中存留48小時,可作為檢驗一個人是否吸菸的物質。
尼古丁在菸草吸入之外的獨立致癌屬性沒有得到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確認,因此尼古丁並沒有被歸入致癌物質。
「解鈴還須繫鈴人」尼古丁主要是用於治療尼古丁依賴,以減少因吸菸造成的健康問題。醫療人員給予戒菸者定量的尼古丁,其型式可以為口嚼式、貼片、含片、香菸替代品或鼻腔噴霧劑等。
雖然大部分案例中,尼古丁的實際機製作用不大甚至為零,但在少數的情形中,尼古丁可以被作為某些疾病的治療方式,這又稱為「吸菸者悖論」。 例如近來的一項研究發現冠狀動脈再成形術(PCI)後,吸菸者進行血管再暢通性治療的頻率較低。
在一定吸菸量的人身上,也較少罹患潰瘍性大腸炎,當吸菸者戒斷後,其風險提高。吸菸也有可能會干擾卡波西氏肉瘤的生成、罹患乳癌的女性攜帶的BRCA基因,子癲癇症、和哮喘等症狀。
無論結果怎樣,都要保持理性
隨著病毒在全世界的肆虐,許多公眾也陷入到了恐慌情緒之中,任何消息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比如之前曾經出現的市民徹夜排隊搶某些「可能會防止新冠病毒」的藥物,甚至還大打出手的事件。
在新冠病毒疫苗成功上市之前,預防新冠病毒最靠譜的還是要依靠各國當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而制定的防疫指南。
最後,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都不應該染上吸菸的惡習,尤其是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從某些層面來說,吸菸和新冠病毒同樣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