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的分析,截至2019年末,國內有10座城市在人均GDP1.5-2萬美元之間,10座城市在2萬美元以上。重慶是24城中唯一未跨越高收入門檻的城市,在GDP總量排名全國第五的背景下,重慶人均GDP僅約1.09萬美元。
我們對這個情況要辯證來看。作為中國的四大直轄市之一,重慶實質上是「直轄省」,這相較其他三大直轄市而言是比較特殊的情況。從面積和人口來看,重慶面積為8.24萬平方千米,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總面積的2.39倍, 在全國各省面積排名中次於面積10.2萬平方千米的浙江省,高於面積為6.64萬平方千米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口上,重慶2019年常住人口3124.32萬人,次於常住人口3622.95萬人的貴州,高於常住人口2690.73萬人的甘肅。對這樣複雜的區域,不宜籠統地與其他城市進行GDP、人均GDP排名,而宜以重慶主城都市區來與其他大都市進行都市圈範疇下的城市排名和分析。
一、重慶人均GDP適宜在省區市一級排名
分省排名來看,重慶的人均GDP排名大陸第九,次於湖北,高於山東。
重慶的GDP排名時候,總量放在省級序列比較正合適(重慶2019年GDP排名第17);而放在城市排名又顯得頗具優勢(名列大陸城市前5強),畢竟是一個中等省的體量。而人均GDP排名的時候,如果把重慶放在省區市一級比較,正合適;把重慶放在城市一級比較,因為重慶面積大、人口多,各地情況複雜,人均排名很難佔優。
二、城市排名適宜用重慶主城都市區數據
首先看看怎麼理解重慶這個區域。1997年3月,重慶市和川東涪陵、萬縣、黔江三地區從四川省劃出,組建為重慶直轄市。重慶目前下轄38個區縣(自治縣),形成了市、區縣(自治縣)、鄉鎮(街道)三級管理體制,為中國探索「省直管縣」的扁平高效行政管理體制提供了範例。
重慶全域其實是一個城市群的概念,這個城市群有著「直轄體制、省域面積,城鄉區域差異大」的特殊情況。目前重慶正在推進「一區兩群」建設,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就是對重慶這個城市群的內部空間進行了科學劃分,其中主城都市區著眼於按照國家發改委《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要求,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同城化發展,為重慶2035年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提供堅強支撐。而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是重慶新型城鎮化的主戰場,與重慶主城都市區一起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
在城市的GDP和人均GDP排名時候,宜用同一範疇下的區域進行比較。比如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等等都屬於所在城市群之下的都市圈,與重慶主城都市區屬於同一性質。這用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扈萬泰的話來說,重慶主城都市區將「形成空間尺度上與北京全域、上海全域等接近的中心城市形態。」建議未來各大城市排名榜用重慶主城都市區數據進行排名。
三、重慶主城都市區在全國的排名情況
打造重慶主城都市區,在面積、人口、經濟體量等指標方面,可以讓重慶有一個足夠大的主城區域,與北上廣深等中國強一線城市可以相互參照。從而,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讓重慶獲得足夠的城市競爭力和城市營銷力。
從重慶主城區擴容到重慶主城都市區,重慶主城區域的面積從0.55萬平方公裡擴大到2.87萬平方公裡,擴大了約4.2倍;人口從約902萬擴大到2027萬人,擴大了約1.25倍;GDP規模從約0.93萬億元人民幣,擴大到1.8萬億人民幣,擴大了約0.94倍。
四大直轄市裡北京市總面積1.64萬平方公裡,上海市0.63萬平方公裡,天津市1.20萬平方公裡;省會城市裡成都1.46萬平方公裡,南京面積0.65萬平方公裡,杭州面積1.65萬平方公裡,廣州面積0.74萬平方公裡,合肥面積1.14萬平方公裡。由此可見,重慶主城都市區的體量放在全國各大直轄市、各大省會城市中比較,都是佔優勢的,如何以這塊龐大的區域助推重慶的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都會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
正因為有了面積優勢,重慶主城都市區的人口優勢和GDP總量優勢就突顯出來了。從人口來看,2019年重慶主城都市區常住人口2027萬人,放在中國大陸城市常住人口排名中可排第2,次於上海(上海市2301.91萬人,北京市1961.24萬人,成都市1404.76萬人,天津市1293.82萬人,廣州市1270.08萬人,保定市1119.44萬人,哈爾濱市1063.60萬人,蘇州市1046.60萬人,深圳市1035.79萬人)。
除了人口、面積之外,另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是,重慶主城都市區在經濟規模上正在接近「北上深廣」這些中國大陸頭部城市。我們不難看出,2019年GDP總量方面,重慶主城都市區是1.8萬億,在2019年大陸城市GDP排名中排第6,次於蘇州(GDP19300億),高於成都(GDP17012.65億),與「北上深廣」最後一名廣州(GDP23628.6億)相差不到6000億,差不多是相差一個「紹興」的GDP。
人均指標方面,重慶主城都市區2019年人均GDP8.88萬元人民幣,約合1.36萬美元,與成都、西安、天津並列為人均收入1.25萬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城市。
除了人均指標外,重慶作為一個典型的山地城市,如何提升「地均指標」(單位面積GDP)、人口密度,也是個容易引發廣泛討論的話題。重慶主城都市區由於其淺丘陵和中低山地的面積較大,不像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平原城市城市的可開發土地的比例較高,因此地均指標上肯定是需要通過立體開發和科技運用而進一步提高的。
重慶主城都市區即使扣除丘陵和山地這些不易開發的區域後,在規模指標上也是可以與北上廣深等量齊觀的,而憑籍超大規模形成的發展能級效應和溢出效應,可以把人均、地均指標做得更優,把重慶主城都市區對於「兩群」乃至整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輻射帶動作用做得更強。
四、人均GDP排名對重慶的啟示
一方面,要推動推動重慶全域的相對均衡發展。重慶38個區縣(自治縣)中,有18個區縣(自治縣)在2019年的GDP未突破500億元,有24個區縣(自治縣)2019年的人均GDP低於重慶均值,總量不強與人均不強彰顯了推動重慶全域的相對均衡發展的重要性。10月16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係,著力提升重慶主城和成都的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以點帶面、均衡發展,同周邊市縣形成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
這就要打造好增長極、動力源。比如兩江新區就是重慶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的增長極、動力源。《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多次提及兩江新區,比如「瞄準新興產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整合優化重大產業平臺,發揮兩江新區旗艦作用,加快重慶經開區及其他國家級、市級開發區建設,高水平打造川渝產業合作示範園區。」「推動兩江新區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先布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試點示範項目,增強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創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努力成為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等等。
只有不斷提升增長極、動力源的發展能力,持續推動其做大做強,才能發揮好以點帶面、均衡發展的作用,推動整個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這也是我國的北京都市圈、上海都市圈以及日本的東京都市圈等從近域都市圈向廣域都市圈發展的普遍規律。
其中,可學習東京都市圈近年來積極「成為人口與文化聚集的創意區域,建設高品質、高效率、精細化的『精品都市圈』,打造共生包容、多元對流的區域。」的經驗,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區、川渝毗鄰、渝西、渝東北、渝東南等各個功能空間的多元互動和交流,促進人、財、物、信息、知識之間的暢通流動。
今年7月,兩江新區與銅梁區正式籤署產業協作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按照「市場運作,政府推動」的方式推進區域產業合作聯動,並攜手在銅梁規劃建設產業協作園,兩江新區將積極支持產業協作園招商,支持符合產業協作園產業定位項目和企業配套生產項目落戶銅梁;銅梁也將介紹適合兩江新區發展的企業到兩江新區投資考察,共同打造區域合作樣板。相關的跨片區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的經驗值得進一步推廣。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城市功能配套的總體提升。國內外經驗都表明,只有產業不斷向高質量方向發展,才是提高總量指標和人均、地均指標的堅強保障。而這又需要城市的綜合配套支撐。比如,蘇州就提出要打造服務融入國家戰略的「C位城市」、新時代對外開放的「示範城市」、國際國內資本投資的「首選城市」、高端創新要素集聚的「活躍城市」、地緣優勢更加突出的「頭部城市」、空間集約精明增長的「緊湊城市」、抵禦風險應對挑戰的「韌性城市」。
當前,重慶提出「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實現重大突破,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等目標,這就要持續在相關領域加大發展力度。
表:重慶各行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數
從今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來看,重慶市979.15萬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製造業從業人數為212.2萬人(佔21.67%),是對解決就業貢獻最大的行業。在未來,考慮到製造業的發展與研發設計、技藝提升、管理創新的強關聯,重慶需要在「英才計劃」等人才和資金專項中進一步對加大對製造業創新、技術和管理提升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和高端製造業發展,從而又有更多的高端高薪崗位可以助力重慶吸引人口、人才流入。
同時,重慶服務業領域中的人才在規模和質量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重慶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數為20.63萬人(佔2.1%),金融業的從業人數為29.34萬人(佔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數為23.79萬人(佔2.4%),等等。可以形成參照的是,上海的法人單位從業人員1170.9萬人,只比重慶多191.75萬人,但上海的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數為69.3萬人(佔5.9%),金融業從業人數為47.2萬人(佔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數為56.8萬人(佔4.9%)。重慶在服務業重點行業領域的人才規模和結構需要不斷努力提升。
這需要將產業發展和人才集聚一起抓。重慶在未來要圍繞各項中心工作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圍繞「雙循環」,推動餐飲、住宿、商貿、物流等行業的提質升級,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和提升服務貿易總體實力。圍繞大數據智能化發展,推動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特別是數字娛樂產業發展,產生一批軟硬體結合的好產品。圍繞消費品工業發展,推動工業設計行業的壯大,打造高顏值、優體驗的「新渝貨」。
在12月2日召開的2020重慶悅來國際設計論壇和2020重慶工業設計創新成果展新聞發布會上,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順就新區工業設計產業發展規划進行了介紹,發揮製造高地新優勢,助推工業軟實力,提出力爭到2035年,兩江新區實現「萬億兩江造 千億設計鏈」發展遠景目標。
這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位造業相互促進,推動區域「貿易樞紐—要素樞紐—創新樞紐」的迭代躍升,通過壯大生產性服務業適應城市功能轉換、提升全球輻射能力、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典型案例。重慶未來的發展中,要做好服務業和製造業的「兩條腿」走路,協調發展,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能級。發展質量更高了,總量指標和人均指標就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本文由重慶馬路社(ID:cqmalushe)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