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是每個人一生都要修煉的一門功課。交友不慎,輕則讓你受傷不已,重則讓你斷送前程。
管寧割席,就給我們演示了一個道不同不相為謀,從此分道揚鑣的故事。
可是,有很多人在生活中,很難像管寧一樣區分開,到底誰才是 值得自己交往的朋友。
這種困惑很可能使人們用主觀直覺選擇交往對象,最終陷入泥沼和遺憾之中。
事實上,有時候,善用心理學可以幫助你區分一個人是否值得聯繫。
以下三種方式,教會你看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
方式一:願意幫助你的人值得交流
在人類誕生之初,性是私事的本質。根據心理學家霍曼斯的研究,人們更傾向於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獲得比失去更多。
這是因為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只要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種自私並將其控制在法律範圍內,這種自私是有益和無害的。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與願意幫助你的人交朋友是社會交往的首要原則。
研究表明,當你在危機中需要幫助時,真正願意幫助你的人不是你單方面幫助過的人,而是幫助過你的人。
幫助過你的人將來更有可能再次幫助你。
那些你單方面幫助過的人不願意給你相應的獎勵。
模式二:在接受幫助的基礎上,尋找遵循互利原則的人
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成為真正的朋友,必須是一個互惠的圈子。
那些願意幫助你,並且願意接受你幫助的人,你可以建立一個真正的朋友關係。
因為事實上,單方面的幫助類似於施捨。久而久之,你和對方會產生心理不平衡感,無法深入溝通。
而那些遵循互助互利原則的人,可以通過互助與你建立更深厚的友誼。
你們之間的關係是一個良好的、積極的動態循環,而不是單方面的給予或索取。
這樣的關係可以經得起歲月和困難的考驗,在普通朋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模式三:觀察他生氣時最壞的樣子,看你是否能接受他的底線
如果你想和一個人交往,你不僅能看到他的上限,還能看到他的底線。
如果你的感情不夠深厚,你所能看到的就是他想呈現給你的部分,包括兩個「表演」元素。
只有當你和他接觸了一段時間,看到他最壞、最憤怒的樣子,你才能真正確定你是否能和他交往。
因為憤怒可以暫時打破一個人的心理防線,讓你看到她最真實的休養生息。
人際溝通永遠是一個人的底線,而不是上限。只有在沒有表現的狀態下真正接受這個人的真實自我表露,才能判斷這個人是否符合你對朋友道德的期望。
如果你能接受他最壞的一面而不偽裝,那麼如果你和他交朋友,你將無法忍受那些你無法忍受的事情。
人們很容易在社交活動中變得被動,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其實,確定一個人是不是值得交往,說來也不難。善於運用上面這些心理學技巧,可以輔助你在選擇交往對象的過程中,更加理智客觀,避免交友不慎。
當然了,方法和技巧建立的基礎之上,是需要你有一個善於觀察和付出的心,無論是異性朋友還是人際交往,都離不開一顆坦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