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播後收視率破1
愛奇藝播出後熱度穩居第一
豆瓣評分穩定在8.2至8.4
引發追劇熱議狂潮
今夏有部國產電視劇火了
它就是由真實大案改編的國情劇
《破冰行動》
真實大案硬核改編
雷雨夜,祠堂前。
年輕的緝毒警李飛被手持棍棒的眾多村民團團圍住,最後在塔寨村村委會主任林耀東的調停之下,緝毒警們才得以全身而退。
但在審訊室裡,面對李飛的盤問,被抓的塔寨村村民林勝文滿臉不屑。他還提到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300萬,一個是保護傘。
這是電視劇《破冰行動》中的場景。
5月7日,由愛奇藝出品,公安部宣傳局、公安部禁毒局、廣東省公安廳等聯合出品的緝毒題材劇《破冰行動》(簡稱《破冰》)開播。該劇取材自2013年廣東雷霆掃毒「12.29專項行動」,直擊剷除「第一製毒村」博社村和各級保護傘的真實案件。
實力派的演員陣容,真實硬核的拍攝手法,還有流暢緊湊的劇情節奏,讓諸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為該劇點讚。
甚至該劇「沒有濾鏡」也一度成為熱議話題,對此導演傅東育給出了既犀利又可愛的回應,戳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當然,人們也驚訝於該劇的尺度之大,「真敢拍」。
傅東育告訴記者,當他第一次讀到劇本時,只能用四個字來概括他的感受:毛骨悚然。
走訪近百名幹警
「都是一對一採訪」
這不是編劇陳育新第一次創作緝毒題材的劇本,此前他編劇的《湄公河大案》同樣是真實案件改編而成。
為了解當地的風俗人情,對案件有整體脈絡的把握,了解緝毒警的風貌、精神狀態,《破冰》的劇本創作前,在廣東省公安部門的安排下,陳育新等主創團隊前往廣州、惠州、汕尾、陸豐、汕頭、佛山等城市,採訪了近百位當年雷霆掃毒專項行動的高層、中層及基層幹警,都是一對一的採訪,從他們身上獲取了大量的細節和他們真實感人的英雄主義的精神。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戳連結回顧真實案件↓↓
廣東「冰毒教父」震撼內幕:4000警力開進他的地下王國,村中三分之一家庭製造冰毒
編劇陳育新。
在他看來,現實主義題材劇的創作,前期採訪,深入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只要是略掉這一步,我覺得所謂的現實主義創作都是空談。」
從真實案件到劇集改編,《破冰》的劇本創作最大的難點在於真實性和藝術性怎樣有機結合。過於紀實,有的細節不適宜展現,但藝術加工過頭了,觀眾又會看著假。
陳育新說,有些情節雖有真實故事原型,但放在電視劇裡既要考慮到劇情的連貫性,呈現時也要把握一個度。
比如本劇的開場是李飛進塔寨村抓林勝文,最後是林耀東給解了圍。而真實故事要火爆得多:上海警方到陸豐辦案,被博社村村民圍住,上百輛摩託車將辦案的民警圍在村子裡幾個小時,後來是特警把他們給救出來的。
戳視頻聽編劇陳育新談如何改編↓↓
還有一個例子,當年當地毒販因為有「保護傘」,被抓了以後很快就被取保釋放,這也是真實故事,編劇將此編到了林勝文身上。
「總而言之,你不能被這些真實的細節和故事完全給拴住,你要把它融化,融化到你的這個片子裡面,融入到你的人物關係、故事框架和主題裡。」陳育新說。
「掃毒版狼人殺」?
努力在「人」上做文章
全村製販毒,暗處「保護傘」盤根錯節,大量當地政府官員和幹警都被拉下水,主角一開始就遭到陷害,要甄別所遇到的每一個人是不是值得信任……許多觀眾反映該劇節奏快,劇情燒腦,堪稱「掃毒版狼人殺」。
實際上,真實案件本身就為懸疑感的營造,提供了先天的條件。
陳育新提到,當時真實的「雷霆掃毒」行動,廣東警方從全國各地抽調4000名警力參與行動,大部分是外地警員,原因在於難以甄別當地誰是「保護傘」。「案件本就迷霧重重,這對我們這個戲做懸念、做燒腦劇情的設定,提供了條件。」
導演傅東育(左二)在講戲。
當被問及在人物關係及懸疑感營造方面的心得,傅東育認為,任何警匪戲的開篇,大家在分清敵我、正義跟邪惡之後,結局是不用猜的。那麼大家關心的是什麼?是「好人如何抓到壞人的過程」。
傅東育一直強調,所有的文藝作品必須寫出人,「如果不見人只見事,那是要命的」。
所以在這點上,《破冰行動》是努力在「人」上做文章,按傅東育的話說,哪怕是一個邊角人物,都會有他的人物命運。
《破冰行動》大大小小几十號群像人物,李飛、李維民、林耀東、馬雲波……提及這些名字,追劇的觀眾腦海裡一定會浮現出鮮活的面孔。
他舉例說,林勝武和林勝文儘管戲份不多,但他想,兩人的兄弟情感,他們為毒所害的過程,「一定會感動人」。
此外,劇中的林燦顯然是林耀東未來的接班人。在導演的腦海裡,如果林耀東是阿爾帕·西諾(扮演《教父》中的「教父」)的話,那麼林燦就是安迪加·西亞(出演《教父3》中的第三代「教父」)。
包括林天浩,還有大蝦、麻子,如果僅僅把他們歸結為毒販,標籤化地去解讀角色,在傅東育看來就是屬於「功課沒有做細緻」,換句話說就是蒼白。
所以在確定演員和塑造人物方面,傅東育努力地規避「臉譜化」,他強調不能因為角色的定位,就一定找一張「壞人臉」或是「好人臉」,而是找反差,讓演員有塑造感。
陳育新說,希望每一個人物雖然只有寥寥幾筆,但也要能讓觀眾看出他是有前史的,是有故事的,這樣人物才會鮮活。
吳剛「眼袋都會演戲」,
黃景瑜演技沒有被「碾壓」
《破冰》最吸引觀眾的,無疑還包括片中兩位主角李維民和李飛的演繹。吳剛飾演的李維民是廣東省公安廳禁毒局副局長,另一位男主黃景瑜則扮演血氣方剛的年輕緝毒警李飛。
選擇黃景瑜也被看成是本劇「吸粉」最大的利器。傅東育坦言這是出品方和投資方綜合考慮人氣指數等因素的結果,但從導演角度,他認為第一要素是角色適合度,「如果黃景瑜不適合李飛這個角色,或是他表演上有非常大的瑕疵,這個片子顯然不可能達到今天這樣的效果。」
即便與黃景瑜合作的都是實力派的戲骨,但導演認為,黃景瑜的表現同樣很出彩。
早在《破冰》開播前在北京舉辦的看片會上,傅東育曾評價黃景瑜是有天賦的演員。他對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說這並非客套話。「他在表演的技巧上、在聲音的處理上、在臺詞的功力上、在表演的精準度上,都已經非常完備。」
在傅東育看來,整部劇中最難演的角色是吳剛演的李維民。從場景上來說,基本上李維民都在會議室、審訊室,而吳剛在創作過程中秉持的態度是,哪怕分析案情、布置任務,也要把人物的情感帶入,「絕不是簡單地把事情說了就完了,你能看到他的情感和隱忍,看到他內心當中有波瀾壯闊的故事」。
傅東育也留意到,網上有評論說,吳剛「連眼袋都會演戲」。
在傅東育看來,前提是吳剛對人物的分析非常紮實,因而每場戲的節奏和情緒控制十分精準。
真實、震撼、燒腦,是許多觀眾給《破冰》的評價。
而它剛開播時,上熱搜的原因之一,還包括服道化的較真,以及黃景瑜在微博上對「沒有濾鏡」的調侃。
「說老實話,我不太懂濾鏡是什麼,為什麼要用濾鏡?」聊起這個話題,傅東育反問道,他認為所謂的濾鏡是跟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相悖的,「即便是青春偶像劇,我覺得濾鏡的使用也是錯誤的。」
他認為,如果中國的影視作品靠濾鏡去吸引觀眾,或者說吸引所謂粉絲群的話,它的根源還是在於唯收視率或者唯點擊率論。真正的作品能夠吸引觀眾,在他看來還是要回到內容本身,回到劇作本身,回到製作本身,「演員只是承載劇作當中的一部分」。
來源: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