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戰「疫」十日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堅決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紀實
■解放軍報記者 王通化 陳國全 孫興維 高立英
2月13日,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新一批隊員增援武漢之際,火神山醫院迎來運行以來的第一個捷報——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
△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
此時,距離1400名軍隊醫護工作者進駐火神山醫院,剛剛過去10天。
此時,距離習主席通過視頻連線火神山醫院,剛剛過去3天。
10天來,這裡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從這裡發出的每一條「戰報」都格外牽動人心——「收治第一批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收治患者突破900人」「收治患者總數超過1000人」……
時間,一刻不停。數字,不斷跳動。對於這家編設床位1000張的「戰時醫院」來說,已進入滿負荷運行狀態。
挑戰,越來越大。責任,越來越重。「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全力以赴,與病魔較量。」火神山醫院醫護人員說,「這裡是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陣地,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夜以繼日地戰鬥。」
戰!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這是黨的核心、軍隊統帥、人民領袖發出的「決戰令」,也是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立下的「軍令狀」。
戰!戰鬥精神持續高漲。2月10日下午,習主席通過視頻連線,查看火神山醫院疫情防控工作情況,讓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全體隊員備受鼓舞。
戰!火神山醫院戰「疫」10日,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醫護人員始終在戰鬥。未來的日子裡,他們將繼續戰鬥,直到勝利!
「就像陀螺一樣,轉的速度越快,鉚在崗位上越穩」
這一刻,吳亞玲淚如雨下。這位堅強的女隊員,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與母親告別。
2月11日下午,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二科護士吳亞玲的母親突發主動脈夾層破裂,在雲南昆明去世。
2月12日上午10點半,同事們集體通過視頻電話,與吳亞玲一起送母親最後一程。面向家的方向,吳亞玲含淚三鞠躬,深切悼念去世的母親……
科裡安排吳亞玲先休息幾天,但她強忍著巨大的悲痛,堅持走上自己的崗位。
吳亞玲所在的重症醫學科,還有一個人們熟知的名稱:ICU。這裡,是危重病人生命的最後屏障;這裡的醫護人員,被譽為危重病人的「守護神」。
2月9日,火神山醫院開始接收重症患者。5天來,重症醫學科二科副主任馬凌忙得團團轉。「我們時刻在和死神掰手腕,從病魔手中搶救生命。」他說,「就像陀螺一樣,轉的速度越快,鉚在崗位上越穩。」
同樣牢牢鉚在崗位上的,還有重症醫學科一科主任張西京和他的團隊。這位重症醫學專家每天穿上防護服,不知疲倦地戰鬥在救護一線。他和同事們一起探索中西醫結合、營養治療、心理疏導和康復訓練四位一體的綜合治療模式,對每一名患者實施個性化診療,使不少患者轉危為安。他常對患者說的一句話是:「不要怕,有我呢!」
堅守崗位,就是堅守使命——
在醫院的重症醫學科一科病房,隊員徐海濤、張家友和吳俊等一批黨齡超過20年的老同志鉚在一線,帶動年輕隊員全力投入救治工作。
隊員寧北方這兩天急性哮喘發作,但她每天服幾顆止喘藥丸,穿上防護服就走進病房。「患者需要我,崗位需要我。」她說。
堅守崗位,就是守護生命——
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數值極低,心律失常,呼吸越來越微弱……2月10日深夜,正在病房值班的感染四科二病區三組組長盧武生,盯著患者老李的病情變化和檢查結果,果斷判定患者進入了「呼吸窘迫」。
呼吸窘迫,是新冠肺炎的重症表現之一,兇險無比!盧武生迅速為患者實施心電監護,開啟供氧系統,並對症開出藥方。
當一滴滴藥水通過靜脈進入患者體內,盧武生不斷鼓勵患者打起精神:「老李,這時候再難都不能睡!」
漸漸地,老李的心跳變得有力起來,自主呼吸逐漸恢復,臉色也開始紅潤,終於闖過兇險的一關。
在火神山醫院,堅守崗位的身影無處不在——
記者在藥房見到李文斌的時候,這位藥學部門副主任藥師已經連續值班48小時。這裡為全院準備了近300種治療必需的藥品。由於藥學專業人員有限,入駐以來,李文斌和同事都是連續全天工作。
「病區全時運轉,藥房必須全時供應。」李文斌說,「藥學人員雖然不在病區一線,但也是參與戰鬥的戰鬥員。」
「這是我們的陣地,這是我們的戰位。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好了衝鋒陷陣的準備。」火神山醫院一位領導說,「守住陣地,守住戰位,就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醫護人員為接收患者做準備。解放軍報記者 王傳順攝
「這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場共同的衝刺」
火神山醫院的戰「疫」時間,是從2月3日開始的。
從進駐火神山醫院的那一刻,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全體隊員便開始了衝刺。
在病區開始收治患者的前一天,隊員張濤從晚上11時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4時半。連日來,這位感染三科一病區主任每天早上第一個進入病區查房,挨個對患者進行診療,經常下午一兩點才出病區。
回到駐地,張濤還要隨時接聽病房的電話,指導救治工作,晚上還要召集專家總結一天工作,調整下一步救治計劃……
第一批進駐火神山的醫護人員中,還有佟春雨。那天,她與戰友克服種種困難,連夜完成病區衛生清掃和設備檢測工作。
在一本工作手冊上,記者看到這位護理組長奔跑的腳步有多急促——
2月5日晚,佟春雨開始在普通病房帶組值班,穿著多層防護服為首位患者留置靜脈針;
次日零時,接到抽調至重症病房的通知,佟春雨主動放棄休息,積極參與重症病房籌建;
重症病房第一個夜班,佟春雨再次衝在前面,配合醫生為13名患者完成呼吸機輔助呼吸……
「這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場共同的衝刺。」佟春雨說。
這是醫療隊所有醫護人員共同的衝刺——
到火神山醫院報到後,護理部副主任仲月霞直接奔赴馬上要收治患者的兩個病區。醫院剛剛組建,流程、制度尚未建立,病房、系統都是全新的,需要磨合適應。為讓醫療人員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仲月霞精細地「排兵布陣」,儘量做到新老成員搭配,性格優勢互補。她還聯繫空軍軍醫大學的心理學專家以及單位營養學專家,從心理和生理上共同為患者「加油」。
這是醫護人員與患者共同的衝刺——
幫忙推輪椅,跟重症患者講述自己的就醫轉好經歷,幫患友寬心……這位在病區裡為醫護人員幫忙的,是火神山醫院第一批收治的患者之一吳先生。
此時的他,還有另一個角色:愛心志願者。
經過精心治療,病情大為減輕的吳先生,主動向病區主任趙玉英提出要做志願者。考慮再三,趙主任同意他在康復治療的同時,力所能及為其他患者服務。
在火神山醫院的這段日子,醫護人員的辛苦、認真、負責,吳先生都看在眼裡。他說:「醫護人員對我們都很好。他們很辛苦,每天除了治療,還要打掃衛生,24小時不間斷照顧我們,很想替他們分擔一點工作!」
在吳先生的帶動下,患者之間力所能及的互幫互助已形成一種氛圍。「患者變身志願者!這樣的火神山醫院,好有愛!」在感染八科病區主任趙玉英看來,這樣的愛,正在為這裡帶來越來越多的希望和信心。
重症監護室內,一位老人出現呼吸困難,消化道出血,一度十分危險。主管醫生劉冬梅密切守護關注老人身體狀態的同時,不斷鼓勵她。老人變得更加樂觀:「有你們在,我有信心渡過難關。」
劉冬梅坦言,老人淡定、樂觀的態度,給了她和戰友們更多力量。
這是醫護人員與後方親人共同的衝刺——
採訪重症醫學科二科副主任馬凌的時候,記者看到他女兒在前兩天發來的視頻中說:「電視新聞節目中,爸爸請全國人民放心,解放軍誓死不退,護佑大家的平安和健康;我也請爸爸放心,您在一線抗『疫』,我在後方努力學習!」
那天,馬凌在視頻裡給女兒做了一個向前衝鋒的姿勢,再次說了那4個字:「誓死不退!」
△患者為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點讚。
「患者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都是對我們工作的打分」
電視裡、網絡上,全國人民為武漢加油。
隔離病房內,醫療隊員劉冬梅覺得,患者們每天也在為他們加油。
加油,映射在患者們由衷的眼神裡、表情上。這些天,劉冬梅已記不清多少次聽到這樣的感謝和問候——
「致敬,感謝!人民解放軍!」「你們辛苦了,照顧好自己!」
劉冬梅始終記得出發時,單位領導對自己的叮囑:「患者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都是對我們工作的打分。」
對這番話,感染六科二病區護士長金萍心有同感。
進駐火神山醫院以來,這位孩子尚未斷奶的母親,變得越來越堅強。病房外,她緊盯監控屏幕,發現任何不安全的操作便立刻糾正;病房裡,遇到棘手的問題,她總是衝在前面。
一位老人非常依賴醫護人員,不讓護士離開身旁。金萍主動過來陪伴在老人床前,陪她說說話。後來,老人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逢人便說,她遇到了一位美麗的天使。
醫護人員天使般的愛傳遞給患者,激發出更多愛的光芒——
第一天進入病房工作,護士王瑾就深受感動。當她走到32號床位患者旁邊時,患者拿出一包沒有開封的N95口罩遞給她說:「我知道你們缺物資,這包口罩給你用!你一定要保護好自己!」
那天,患者廖大爺迎來80歲生日。感染三科二病區護士長張瑤和同事們為老人準備了生日蛋糕。看到賀卡上寫滿「祝您早日康復,我們一起努力」等祝福,躺在病床上的老人用手勢表達著感激之情。
那天,感染三科一病區迎來了第一批患者。看到眼前乾淨整潔的病房,患者們說:解放軍在,可真好!聽到患者這樣的話語,護士長馮晶心裡湧起一股暖流:「只要患者滿意,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解放軍報武漢2月13日電)
本文刊於2月14日《解放軍報》「01」「02」版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編輯:夏洪平 熊永新 孫萌
編審:任旭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