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剛上一年級沒幾天,老師反映,他上課老愛走神,做小動作。屁股在椅子上轉來轉去,坐不住。窗外飛只鳥也能吸引他。一節課45分鐘,只有10分鐘是專心聽講的。做作業因為不專心,總是比別的同學慢。
小學一年級是學習打好基礎的關鍵期,長此以往怎麼行呢?他為什麼這麼容易分散精力?
1 自主學習能力差
孩子讀幼兒園時,多半時間都在做遊戲,玩,安安靜靜坐45分鐘的時間不多。剛上一年級,可能不習慣,自主學習能力差。
2 外部環境影響
高普尼克在她的《園丁與木匠》裡通過兒童大腦的發育特點,講述了為什麼孩子做事情缺乏專注力。孩子6歲左右的學習模式是「發現式學習」,他們通過模仿,聽講和玩耍來探索周圍世界,容易被外界任何事物吸引注意力。
對於活潑好動,專注力差的孩子,門口走過一個人,前面哪個同學做了什麼小動作,突然的聲響,甚至天氣的變化,都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3 部分孩子因為生理原因
哥倫比亞大學和基金會聚集了一批神經科學家,行為心理學家教育家做了研究。發現是大腦裡的RAS網狀激活系統模塊在作怪。RAS就像個篩子,能幫我們篩選出重要信息,大腦裡RAS模塊比較強的孩子,會比較容易將注意力聚焦在重要信息上。這導致了一些孩子天生專注力就更好,但科學家們也說,RAS模塊是可以像我們平時做體育運動鍛鍊肌肉一樣,通過練習來加強的。
那麼,怎麼樣才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呢?我從幾個方面入手
1 學習時營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
孩子在家學習時,關掉電視,拿開他喜歡的玩具。房間裡光線要適中,桌上只留作業本,書本,和文具用品。著名的經濟學家卡尼曼,也是行為能力分析專家,他在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提出,人的注意資源是有限的。就像手機內存,資源多了就會卡頓。拿開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孩子的注意力才會集中在作業上。
2 孩子做作業時,我儘量不打擾他。
不會像他讀幼兒園剛學寫字時,我總是在旁邊叮囑,這個字寫歪了,那個字筆劃不對,頭不能離作業本太近。我們自己在做事的時候也不喜歡被打斷。如果他願意,我會坐在旁邊看書。等他作業做完再檢查。
有些家長在孩子寫作業時,在旁邊刷手機,或者吃東西,閒聊,這更加不可取。
3 引用番茄工作法,煅練RAS模塊
番茄工作法是弗朗西斯科.西裡洛於1992年創立的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
即選一個要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定為25分鐘,專注工作和學習,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鐘響起,然後休息5分鐘。再開始下一個番茄鍾。
這種時間管理方法將時間分為可視的一小段,增加緊迫感。對於小孩子專注力差,可以縮短時間。我也試了這個方法:
(1)我和孩子一起,制定番茄鍾學習卡,按照難易程度,列一個清單。數學練習,語文作業,練字,回顧複習。
(2)數學練習比較簡單,剛開始只定15分鐘,設定番茄鍾,可以是定時器,鬧鐘,都行。
(3)開始做作業,直到番茄鐘響起。
(4)完成後就在清單上劃一個勾,
(5)休息5分鐘。活動一下,喝水等。
再開始下一項任務。
可以給孩子適當的激勵,比如學習20分鐘,休息10分鐘。當他的專注力有了提升,就改為學習25分鐘,休息5分鐘。當孩子發現這樣可以更快更準確的完成任務,也會很有成就感,樂於接受挑戰。
我看書練字時,也和孩子一起玩番茄鍾卡片。每完成15分鐘,我會誇他:「真棒,又認真學習了15分鐘。」兒子笑一笑,很開心。
當然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自己能用番茄鍾,形成學習時高效專注的習慣。
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專注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家長只會叮囑他集中精神,而不給他創造一個好的環境,不引導他用具體有效的方法練習。你的叮囑只會引起他的反感,甚至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