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500餘字,22張配圖,預計需要15分鐘閱讀時間
東京奧運會已經結束了,相比中國隊滿倉滿谷地收割金牌,隔壁的印度阿三可謂是丟人現眼。
8月4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東京奧運會的圖文直播報導中,這樣描述人口大國——「印度,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目前在東京奧運會只獲得了3枚獎牌。」
其實,這已經不是印度人第一次在奧運會丟人現眼了。
早在1972年,前國際奧組委主席布倫戴奇問印度奧組委,你們5.5億人,到底啥時候拿塊田徑獎牌啊?
當然,也許是被CNN刺激到了,時隔50年後,印度人終於交上了答卷。
2021年8月7日晚,印度運動員喬普拉在男子標槍比賽中奪金!
這是印度在本屆奧運會閉幕(8月8日)前一天,收穫的首枚金牌!
如果用黃健翔的解說就是:印度人終於奪金了!喬普拉!這一刻,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然後呢,普拉喬轉手就是個一個大嘴巴子:我TM就是一個人在戰鬥!
要知道,印度可沒有中國的「舉國體制」。普拉喬除了指望自己,就只能指望溼婆大神保佑了。
普拉喬的這塊金牌,是100多年來,印度歷史上第一枚奧運會田徑類金牌!
那麼,印度,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金磚國家,為啥金牌少得可憐呢?
01.
要說印度和奧運會結緣,可比中國人早多了。
1894年,顧拜旦召開國際體育運動代表大會後,就向中國發出了邀請函,可是那時候清政府忙著和日本人打仗,總理事務衙門正焦頭爛額,也就沒有回覆,而是直接把邀請函扔進了垃圾桶。
1900年奧運會就不用說了,慈禧正忙著對八國"宣戰",印度兵作為英軍的狗腿,也參加了北京城裡的燒殺搶掠。
與此同時,另一撥印度人,踏上了西去的道路,第一次參加了巴黎的奧運會。
這次奧運會,印度人只有一名名叫諾曼·普裡查德的運動員參加,人數少得和當年中國的劉長春有的一拼。
但是他比劉長春幸運,第一次參加就參與了5項競賽,其中200米欄和200米跑都拿到了銀牌,也成為第一個贏得奧運會獎牌的亞洲國家(雖然那時候印度還沒有獨立)。
▲(圖源: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這個成績相當了不起,要知道,日本作為列強之一,也是在12年後的1912年才第一次參加奧運會,而日本拿到獎牌已經20年後了。
可以說,印度人這個奧運開局相當漂亮,可是那時候印度畢竟還沒有獨立,只是英國的一個殖民地,名叫英屬印度,英國當局對印度的奧運申請一直不支持,所以印度人開局後,就是20年的空白,印度人足足等了20年,才獲得了第二次參加奧運會的機會。
從1920年開始,不管人多人少,印度都能參加奧運會,當時印度的獨立運動正如火如荼,印度人想用奧運來證明,印度也有戰勝宗主國英國的能力。
▲1936年的印度曲棍球隊
只是雖然態度積極,但印度的成績一直不好,連拿獎牌都困難,更不要說戰勝自己的宗主國英國了。
一直到1948年奧運會,印度終於等來了機會。
1948年這一屆奧運會非常特殊,是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來第一次恢復奧運會,之前的1940年日本東京奧運會和1944年英國倫敦奧運會都因為二戰流產了。
而此時,印度剛剛在1年前獨立,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和前宗主國站在平等的舞臺上競技,對印度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不過,印度剛剛獨立,還和巴基斯坦剛剛打了一場戰爭,根本無暇準備體育項目,唯一有可能爭奪獎牌的項目,只有曲棍球。
曲棍球項目可是印度體育逆天的存在,因為曲棍球發源於英國,十九世紀就傳入了英屬印度,這項運動老少鹹宜,在印度逐漸發展起來,甚至成為印度的國球,可想而知印度人對其的喜愛程度和實力水平。
所以早在1928年印度就拿到了奧運會曲棍球冠軍,隨後又在1932和1936年奧運會上三連冠,實力可以說是無可匹敵。
印度擊敗英國唯一的希望,就落在了曲棍球身上。
全國矚目之下,印度的曲棍球運動員瞬間成了全村的希望,而他們也的確不負眾望,直接殺入了決賽。
巧了,決賽是對前宗主國英國!
可能是有民族情緒的buff加成,印度曲棍球隊猛打猛衝,竟然以四比零的比分戰勝了英國!
消息傳來,印度舉國歡騰!
雖然那場奧運會印度人只拿了一塊金牌,但在印度人眼中,這是一枚含金量爆表的金牌,仿佛拿了金牌就全面超越了前宗主國一樣,令人振奮。
直到現在,印度人仍然懷念那場奧運會。
受到鼓舞的印度人再接再厲,又在1952年和1956年奧運會上獲得了曲棍球冠軍,從1928年算起,印度人已經六連冠了。
但是很快,印度人遇到了自己一生的勁敵:巴基斯坦曲棍球隊。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倆孿生國家,不論是風俗、語言還是愛好都是相通的,巴基斯坦的曲棍球也相當有實力,最終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戰勝了印度,取得了冠軍。
隨後印度曲棍球隊和巴基斯坦曲棍球隊就玩起了蹺蹺板,印度人贏了1964年,巴基斯坦就贏了1968年,印度人贏了1980年,巴基斯坦就贏1984年。
1984年之後,兩家再也沒贏過曲棍球冠軍。
在世人都驚嘆於印度曲棍球的時候,卻往往都忽視了一個問題:印度你這是一招鮮吃遍天嗎?
你就算曲棍球厲害,也不能只靠曲棍球活著吧?你的其他項目呢?
對不起,其他項目還真不行,從1980年開始,印度連續六屆奧運會都沒有奪取任何金牌,銀牌銅牌也是一個手都能數的過來,印度幾乎都喪失了奪金的信心。
這種沮喪一直持續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印度運動員賓德拉才為印度奪取一枚男子10米氣步槍金牌,這枚金牌對印度來說同樣意義非凡,這是印度第一次在曲棍球項目之外獲取的金牌。
賓德拉成了印度人的英雄,回國後觀眾甚至把他扛在肩上,而印度體育部長也誇耀說,賓德拉開啟了印度體育的新篇章。
不過這個flag很快就倒了,在倫敦奧運會和裡約奧運會上,印度又走上了下坡路,連續兩屆奧運會,沒再取得金牌。一直到今年8月7日,印度選手喬普拉才再得一枚標槍金牌。
只是喬普拉只能算半個印度選手,他的教練是德國人烏威-霍恩,而且一直都是在土耳其訓練,除了他的國籍是印度之外,其他方面跟印度沒什麼關係。
喬普拉這一枚金牌也相當幸運,他在2018年亞運會奪冠後,因手肘傷病陷入漫長的低潮期,本來以為會因為傷病錯過東京奧運會,沒想到疫情導致東京奧運會延期,白得了一年休整期的喬普拉,才能在東京奧運會上一舉奪魁。
02.
喬普拉這一枚金牌,讓印度舉國歡騰,也確實值得歡騰,因為印度等這塊金牌已經等的太久了。
從東京奧運會開始,整個印度都在暢想金牌的到來,無論是田徑、摔跤、還是曲棍球,他們全部在決賽中失利。由於沒有金牌,就連歐美媒體也打上門來恥笑印度。
▲(圖源: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雖然喬普拉得了金牌,但並不能改變印度被全世界嘲笑的現實。
記得很早之前,西方媒體嘲諷中國拿金牌,說中國靠從14億人口中掐尖才能拿到金牌,聽起來好像只要人口多,就能拿金牌一樣。
但按這個邏輯,印度人豈不是也能成為和中國一樣的金牌大國?
其實,印度在奧運會上的表現不佳,有著更深層次原因。
最近有個段子:
翻開金牌榜,你就會發現排在前頭的還是八國聯軍(澳大利亞代替了奧匈帝國),唯一的變數就是中國。
這雖然是個段子,卻從一個側面說明,一個國家的金牌總數,和其綜合國力息息相關。
要知道,現代競技體育,就是個燒錢的行業,就像中國說的窮文富武一樣,想練出武藝來,家裡有錢是必要條件。就算相當便宜的桌球運動員,從訓練費、教練費、場地費等等,沒有10萬元是下不來的。
而帆船、射擊運動就更燒錢了,一艘帆船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天價,而射擊的槍雖然不算貴,但子彈錢卻是個無底洞,沒有一定經濟基礎,真的燒不起。
這就決定了這些訓練經費對於國家來說是一筆巨大的支出,從體校發掘有天賦的孩子,再到市、省級挑選,最後到全國億裡挑一,每年這數以萬計的運動員,光開銷就是一筆天文數字,如果沒有國家財政的扶持,根本無法持續發展下去。
而印度雖然GDP排到了世界第六,但卻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而且印度還有巨大的軍費壓力,每年花費大量資金用來進口武器,用於體育投資的錢就更少了。
2019年,印度體育撥款僅有1000萬美元,還不夠印度進口一架陣風戰鬥機的十分之一。這麼一點錢撒到幾十個體育項目中,再加上體育官僚的層層剋扣,真正用到運動員身上的錢也基本等於零了。
所以我們會發現印度一個驚人的現實,印度有在世界上都排的上號的學府:印度理工孟買校區、印度理工德裡校區、貝拿勒斯大學等等,但這些學校裡面竟然連一個塑膠跑道都沒有。
德裡大學和印度理工金奈校區雖然有跑道,但卻是私人捐獻的。
▲印度大學的土跑道
別說體育設施了,就連運動員吃飯也成問題,很多運動員都是吃素食長大,吃素的原因一方面是印度教,另一方面是買不起。
可是吃素食的運動員,又怎麼能PK吃肉蛋奶長大的運動員呢?
沒錢,就沒法搞普遍選拔,也沒條件訓練,沒有強悍的身體素質,印度在體育上表現拉胯就不奇怪了。
除了經濟原因,印度的種姓制度也是奪金的障礙之一。
在印度,皮膚顏色可是辨別種姓的特徵之一,高種姓的人唾棄體力勞動,因為體力勞動會讓自己變黑,高種姓從事職業往往選擇辦公室裡吹空調,才不會去流汗搞體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悖論:
高種姓不願參與這種「低等人」的活動,而低種姓想搞體育來改變命運卻沒人資助,很多有天賦的孩子就像貝多芬出生在了無樂器的國家,只能早日工作掙錢,而不是去練什麼體育。
▲婆羅門和底層人民膚色差異巨大
有人說印度人不是也能拿一兩塊金牌嘛,說明還是有投入的。
對不起,那其實不是國家培養出來的,而是自費訓練砸出來的。比如2008年的射擊金牌運動員賓德拉就是個富二代,他爸爸是印度最大的射擊器材供應商,從小就把他送去德國學射擊,而且還在家裡建了個射擊場和遊泳池,這才幫助賓德拉拿了冠軍。
而且,射擊同樣不用流汗,是少數婆羅門不覺得丟人的體面運動。
可是,賓德拉這樣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幸運兒,又有幾個呢?
除了經濟原因,印度的文化傳統也讓印度和奧運會格格不入。
奧運會追求的是什麼?更高,更快,更強。
印度人追求的是什麼?安逸、湊合、躺平。
《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有一句自我安慰的臺詞「All is well」,就把印度這種樂天知命、絕少改變、不求僭越的滿足個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就連印度的獨立,也是這種大徹大悟、與世無爭、打左臉給右臉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換來的。
佔人口多數的印度教,以及千年未絕的種姓制度,促使印度人養成了這種性格,也幫助印度穩定了統治。
可是,這種文化造就了信奉神佛而不知有國家的億萬人民、篤信輪迴改變人生而不願奮鬥改變命運的底層民眾,直接導致奧運會上得幾塊金牌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
否則如果換成篤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中國人到印度,恐怕早就造反了。
這種情況,印度不是沒人看得出來,比如莫迪,就很清楚奧運金牌有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甚至喊出了到2020年躋身金牌榜前十的口號。
但是這個口號,就像印度的所有口號一樣,只能淪為口頭上的泡沫。
中國當年雖然也不富裕,GDP還不如印度,但是中國有奪金的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的好處,就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把有限的資源,全部堆到少數有天賦的運動員身上,而這些運動員也的確不負眾望,在世界賽場上為中國帶來了榮譽。
這些榮譽對那個貧弱年代的中國人來說,激勵作用是巨大的。
比如女排奪冠後,短短一個月內收到了3萬封信,還有對越前線戰士寄來的帶彈孔的鋼盔、湖北漁民在嚴寒中打撈的武昌魚、廣西工人製作的鐵榔頭.
北大學生點燃掃帚當火把繞未名湖遊行,口號也從「女排萬歲」變成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女排獲得冠軍向世界證明,也向中國人自己證明:雖然一無所有,但我們通過努力,一樣能站上世界之巔!
但是印度呢?他們不是不想搞舉國體制,而是搞不起來。
在體育方面搞的舉國體制是啥樣的?簡單來說就是奔著奪金去。各地體委是奪金的牽頭部門,到各個學校選拔有天賦的苗子,體校培養後掐尖送省隊,然後再掐一次尖送國家隊。
在這種模式下,練體育成了某些極具天賦的窮孩子改變命運的一條通道,比如朱婷、全紅禪。如果印度也像中國這樣,窮孩子只要在某個項目有天賦,國家就包吃包住給工資,還有機會出國比賽拿冠軍,廣大貧困家庭絕對會擠破頭的。
可是,這種選拔和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起來的,而是需要制定長期規劃,甚至需要從娃娃抓起,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可是印度呢?有這種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做事的能力嗎?有足夠的資金嗎?
從阿瓊坦克,到光輝戰機,再到航母,以及各種工業化項目,印度人做過無數份PPT,做得非常漂亮,但就是無法踏踏實實地落地執行。
結果就是飛機年年摔,坦克蹦蹦跳跳,航母一拖就是十年。
國之重器都能這樣兒戲,你怎麼能指望它制定一個五年甚至十年的體育規劃,並腳踏實地去執行呢?
所以,印度在國際體育賽事成績太差並非是一種偶然,它其實就是印度真正底色的表現。
03.
說實話,奧運會對印度來說,實在不友好。
田徑、拳擊等流汗的項目印度人不願意練。
射箭射擊之類的沒錢沒技術。
帆船科技含量太高,自己鋸個樹立個帆布實在練不出來。
在樹上、電線桿上練體操又容易被亂糟糟的電線掛住。
恆河裡遊泳水太渾遊不好,遊得好的又沒法喘氣。
而印度自己的強項,比如多人摩託車、舞蛇,奧委會又不願意往奧運會裡放。
結果就是現在這樣,一無物質基礎,二無內在動力,三無奪金體制,把印度的奧林匹克搞成了國際級丟人現眼現場。
看看印度,我們只能慶幸我們有老祖宗傳下來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如果像印度人那樣躺平,只管「all is well」,不去面對大浪淘沙的殘酷競爭,怎麼去摸索一條前無古人的強國路?怎麼去一點一點攻克盾構機、發動機等金字塔頂尖的技術?怎麼變成發達國家粉碎機?這不就像一個個需要舉國體制去奪取的奧運金牌嗎?
相比突破歐美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來說,堆資源堆出一個奧運會金牌已經算是相當簡單的路了。
印度連這條簡單的路也走不通,那麼印度的大國夢,就註定是一個空想罷了。
感謝您的閱讀,閱讀更過以往精彩文章合集請在後臺回復關鍵詞:」軍校故事」、」我的家鄉我的艦」。轉載請註明出處:「雲上經略」(ID:YUNSHANGJINGLUE)註:本文為「雲上經略」公眾號獨家特約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洗稿,否則將追究當事人和單位法律責任。
點看+秒贊+分享,傳播你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