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這句名言出自張伯行撰寫的《禁止饋送檄》。這篇檄文的「發表」形式也很特別,是他任福建巡撫時,為拒絕送禮者,特地撰寫此文,並張貼於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頂天立地的漢子,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清廉正直,但也命運多舛,傳奇的是仕途坎坷之中,卻得到了天子康熙本人的親自舉薦。
清廉正直的官員,老百姓的最愛,但也有人仇恨,那就是擋住了貪官汙吏們的財路。張伯行秉性耿直,從不巴結上司,對腐敗風氣深惡痛絕,他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他又疾惡如仇,從不與貪官汙吏為伍,而且敢於抵制上司的橫徵暴斂。在任內,他還盡力革除地方弊病,整頓吏治。正因如此,他受到兩江總督噶禮一伙人的嫉恨。並上演了著名的督撫互參案,最終在康熙幾經權衡,決定革去噶禮的官職,張伯行留任,以巡撫扳倒總督結局。但案件審理錯綜複雜,事件發展公開的場景就很激烈。
當時,因科場舞弊案和督撫互參案糾纏在一起,一時間難以解決,於是江蘇全境涉案的督、撫、司、道、府、縣等官員滯留揚州。戲劇性的一幕就發生在揚州會審期間,噶禮和張伯行在堂內爭吵互不相讓,當兩人走出公門後仍然爭論不休,竟然一下子廝打起來,「噶軀雄壯,張亦魁梧,噶不能勝,被張公踢到亂滾」,堂堂封疆大吏竟與市井之徒一般。
清朝康熙五十年二月的一天,揚州城上千百姓到會館門前,來為一位回京接受審查的官員送行,哭聲震動了全城,而這位被送行的官員就是張伯行,當時任江蘇巡撫,因為牽涉到一樁科場案,要回京接受審查。百姓們知道張伯行清廉不貪,從來不接受任何禮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張伯行依然婉言謝絕,百姓們哭道:「公在任,止飲江南一杯水;今將去,無卻子民一點心!」後來案件經過反覆調查,總算真相大白,還張伯行清白之身。
天子賞識,是康熙帝南巡到達江蘇時發生的事情。在康熙帝南巡前一年,張伯行被任命為江蘇按察使,這是巡撫的屬下。按照當時的官場舊例,新任的官員要給巡撫、總督等上司送禮,以示尊敬,同時請求日後關照提拔。但張伯行卻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於是拒絕送禮,不按套路出牌,得罪了總督和巡撫,並受到他們的排擠。康熙帝在南巡前已諭令總督和巡撫舉薦賢能的官員。
康熙四十六年正月,康熙帝在江蘇拿到舉薦的名單,他沒有看到已聞名朝野的張伯行,就對總督、巡撫申斥道:「朕聽說張伯行居官清廉,是個難得的國家棟梁之材,你們卻不舉薦!」說完,他又轉向張伯行說:「朕很了解你,他們不舉薦你,朕舉薦你。將來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績來,天下人就會知道朕是明君,善識英才;如果你貪贓枉法,天下人便會笑朕不識善惡。」
張伯行沒有辜負皇上對他的信任,用終身清廉的官場生涯,踐行了自己堅定的信念,回報皇上的那份知遇之恩,留給後人的是其「天下清官第一」的美名。雍正皇帝即位後,對張伯行也很敬重,稱他是「禮樂名臣」,很多國家大事都聽從他的建議。雍正元年,張伯行升任禮部尚書,兩年後,一代清官張伯行病逝,享年73歲。雍正皇帝贈他諡號「清恪」,取為官清正、恪勤供職的意思。(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