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學啟蒙,其實或多或少在文章裡總會說到,那今天我們不說校內鞏固基礎還是校外拔高,只說說數學啟蒙這件事。
一、首先我來回答一下大家關於數學的高頻問題。
A:孩子平時做的練習冊是什麼?
我孩子大部分數學練習冊,基本上是課後作業以及拓展題紙,不定期的數感專項訓練、拔高題冊。
A:幾歲開始數學啟蒙比較好?
數學啟蒙和英語啟蒙不一樣,後者有抓住語言敏感期的概念,但數學沒有。一部分孩子會突然對數字敏感起來,家長只要順勢而為就可以。
但我個人的觀點是,數學的啟蒙同樣要做到潤物細無聲。數學是一門藝術,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數學是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啟蒙階段更多的是對孩子數學思維的滲透。從時間、大小、形狀、多少這些概念入手,我還是比較建議大家在家庭完成基本啟蒙。
A:3歲的孩子數學啟蒙上什麼課比較好?
我的粉絲中很多特別心急,總覺得不上課就要落於人後。其實如果在孩子對數學的認識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我真不建議大家立刻就上課。這張白紙上的底色,應該是家庭教育。
數學最初的啟蒙無非就是數感,包括認識數字、加減法、歸類、形狀等等,這些內容在家庭教育,甚至家庭生活中都可以習得,不一定非要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才能學會。
比如關於形狀的概念,拿正方形舉例,正方形的定義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之一。即有一組鄰邊相等,並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稱為正方形,又稱正四邊形。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特性。」這個概念很精準,牽扯到邊、角各種概念,啟蒙娃幾乎不能理解,啟蒙階段也完全沒必要涉及,家中的正方形磁力片拿出來,給娃多講幾次,或者和長方形對比一下,再或者看看動畫片以及關於數學啟蒙的書籍,很快娃就能理解形狀的概念。
而關於數字,我也寫過,用數玩具小汽車的形式,或者上下樓數電梯的方式,完全能夠解決。啟蒙階段真的沒有必要一定在課堂上學習。
所以以後再問我2、3歲的娃上什麼數學課,我真的要吐槽了!
A:你孩子有沒有刷題?
啟蒙初期沒有沒有刷題,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看看關於數學啟蒙的繪本,日常遊戲中滲透,打好數感基礎。
但是在學會計算題後會有每天堅持計算、口算的習慣,保證速度和準確率。數感的積累不是簡單幾句話或者幾天就能搞定。數感的培養有點像「日久生情」,在日積月累的接觸中才能真正做到信手捻來。
A:孩子的數學學習強調計算還是思維訓練?
這兩個數學學習方法從來都是並行不悖,只是很多家長人為地將其割裂開,認為只能走一條路。這麼說吧,這兩個方向沒有孰高孰低,沒有聽說哪個孩子能夠獲得奧數金獎但計算準確率不高,也沒有孩子只會進行複雜的計算但完全沒有解題思路。
如果說兩者有區別,也只是階段性的差異化,比如低年級先保證校內成績的時候可以強調基礎計算,但歸根結底,想要拔高成績,思維訓練也必不可少。
我始終認為,早期啟蒙最關鍵的是數感的培養!!
二、解答過高頻問題,再來看看我孩子的數學路線。
我們沒有學習奧數,也不是數學天牛娃,但是規劃的路線很穩,基礎也掌握得不錯,所以在最近幾次試聽各種數學思維課的時候,孩子和一、二年級的哥哥姐姐們一起學習,也完全沒有問題。
我們的路線是:
2-4歲:家庭數學啟蒙,激發興趣4-6歲:線上思維課,培養邏輯能力、觀察力等數學學習必備能力幼小銜接:緊跟校內課程6歲起:適當拔高。所以在數學啟蒙階段,2-4歲的娃數學學習以家庭為陣地,以數感的培養為重點,以生活為數學的土壤,自然而然地啟蒙數學。
數感培養聽起來很虛,其實這是一種對於數字的直覺,包括數字間的對應關係,數字的大小等等方面,數感好的孩子,對於口算心算、估值、認識數的整體與局部等方面,都有著很迅速的反應。不要覺得這是小孩子要做的事情,其實在小學二年級之前,孩子的數感培養都很重要。
數學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存在於生活之中。給大家幾個數感培養的好方法:
數玩具:不厭其煩地用玩具來教會孩子數數,找到數量對應關係。對數字完全沒概念的娃不建議直接上網課。
數電梯:電梯的數字遊戲我經常和孩子玩,比如目前是幾層?離我們最近的電梯在幾層?離我們還差幾層?每次等電梯我們都會玩得樂此不疲;
看鐘表:直到一年級很多娃還不會看時間,即使學會了掌握的也是雲裡霧裡。其實這是非常生活化的數學應用。我們先不用講鐘錶的60進位,只需要先教會幾時,然後再慢慢滲透分的概念。日常裡我會經常問孩子:「現在幾點幾分了?媽媽要在8點鐘出門,那麼我還有幾分鐘的準備時間呢?」孩子會很願意幫助大人解決問題來獲得成就感。
繪本進行數學啟蒙:市面上有很多數學繪本,非常適合啟蒙階段的孩子。因為數學存在於生活之中,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馬上去體驗各種生活情景,那麼繪本可以幫我們完成對生活情景的體驗。
適當練習:4歲半以後的娃對於數感的啟蒙可以加上一些鞏固練習,到不見得每天大量刷題,但是從5以內到10以內,簡單做些數量對應的計算題,每天堅持一點點,到了學前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數學啟蒙最忌急功近利,因為數學太容易量化,當別人家可以數到100的時候,看見自家娃十以內還沒有搞定,不知道有多媽媽會開始焦慮。 但這些差距十分容易追趕,每一步踏踏實實,未來才能走得堅實而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