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代財經 梁施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期,司法部發布的《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為《條例》)迅速受到公眾關注。對於《條例》可能產生的影響,時代財經針對當前公眾最關注的6大關鍵問題進行了梳理解答。
Q1:獲得中國永久居留權意味著什麼?
首先得弄清楚的是,擁有永久居留權是指個人得到許可永久居留於某地的權利,但不一定享有公民權。
研究移民問題的美國元臣國際律師事務所國際合伙人羅厚民向時代財經解釋稱,永久居民不享有政治權利,沒有選舉和被選舉權,沒有擔任國家公職等等權利,只是可以享受居民的權利,在某地工作、學習、生活等。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永久居留資格並不能成為外國人的「金鐘罩」。根據各國移民法規定,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永久居留資格將被收回,例如威脅居留國國家安全或公共安全、違反移民法或有其他違法行為、境內居留時間不足等。
而中國《出境入境管理法》也有類似規定,外國人對中國國家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的、被處驅逐出境的、弄虛作假騙取在中國境內永久居留資格的等等,將取消永久居留資格。
Q2:是否會造成大量外籍人口湧入?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1月,在中國常住外籍人員接近60萬人。為估算出近年來的移民數據,聯合國方面曾通過一個模型估算,在2019年,中國境內的外國移民人數有720307人,比2010年增加了12.6萬人。
而據澎湃新聞援引聯合國2017年7月的估計,即使加上港澳臺地區居民移入內地的數據,從人口絕對值來講,中國是世界上國際移民佔總人口比重世界最低的國家。
但《條例》實施之後,是否會一下子引來大量的外籍人口湧入成為永久居民?那要看《條例》規定的門檻是高還是低。
《條例》規定,獲得永久居留權主要有四種途徑:一、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取得國際公認傑出成就的外國人;二、國家重點發展的行業、高校、高新技術行業的人才;三、通過長期工作、投資獲得永居資格;四、通過親屬關係。
雖然擬修訂的條例較之前有所放鬆,但總體對比其他移民國家的情況來看,中國的門檻也不算太低。例如在投資申請方面,中國的一般門檻從2004年的200萬美元降至2020年的1000萬人民幣(約合144.3萬美元)。而美國在調整之後,一般地區的最低投資額為180萬美元。
另外,修訂的《條例》還包括多項兜底條款,包括國務院可以對外國人永久居留資格實行定額審批制度,以及實行每年的總量控制。
因此,羅厚民認為《條例》的要求比較高,不會造成大量移民湧入。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根據第十五條中第3和第4項的要求,外國人只要選擇在收入程度相對較低的城市工作,就有可能更為容易地獲得永久居留權。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獲得永久居留權主要有四種途徑中,並沒有明確「突出貢獻」、「國際公認傑出成就」、「因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國際知名高校畢業」等的具體標準和範圍。
Q3:哪些群體將會受益?
對於這個問題,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勃在5日向時代財經表示,《條例》一旦通過,最先受益的應是在華投資的商人以及外國親屬。
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市場,一旦進入中國市場將大大有利於企業發展。
另外,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有近50萬的在華留學生。其中亞洲學生佔59.95%,非洲學生佔16.57%,歐洲學生佔14.96%,美洲學生佔7.26%,大洋洲學生佔1.27%。
在羅厚民看來,《條例》為亞非拉高學歷留學生的留下提供了便利,存在亞非拉地區外國人移民增加的可能。
此外,還需要注意規模不小的外籍華人。對此,羅厚民建議,在審批外國人永久居留權時應該給予華僑優先考慮,因為同樣是移民,華僑更容易融入中國文化和社會。
話雖如此,但社交媒體上有部分網民仍認為,能移民出國的人大多非富則貴,若是《條例》通過,就是等於讓這部分人回到祖國來享受外國人「特權」,甚至是利用永久居留權轉移在華的資產,有變相雙重國籍的嫌疑。
針對這一特別的群體,在2016年起草的《條例》中,中國對外籍華人的申請作出了特別規定:
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且有4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在中國境內連續居留6年、每年實際居住不少於6個月,有穩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符合上述條件之一,曾經具有中國國籍的外國人可以申請永久居留資格。
而在此次修訂的《條例》中,關於外籍華人的章節被刪去了。這樣看來,對於外籍華人的申請似乎是更嚴格了。
對此,中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梁玉成建議,應對第一代外籍華人取得永居外國人身份的情況,進行嚴格的審查和規範,以避免造成社會矛盾,例如其子女作為留學生可能較為容易獲得國內優質教育資源。
Q4:外國人湧入會不會導致房價上漲?
當外國人獲得永久居留資格後,有公眾擔心可能會出現另一個問題——房價會不會又漲了呢?
按照《條例》的第四十條和第四十三條來看,擁有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是可以跟本國人一樣享有購買房產並使用房產附加功能,比如教育、醫療的權利。
而從第六次人口普查來看,外國人在中國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佔到總人數的86.5%,而北京、上海、廣東佔了52.0%。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此次政策的出臺,出發點不在於救市,而在於改革開放節奏加快,進而形成更多的人口管控配套政策。但是客觀上說,其對於人口的導入和市場需求的釋放是有積極作用的。
換句話說,在房價本來就不低的一線城市,房價再次上漲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Q5:吸引外來人才還是放寬生育?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早前編撰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指出,2004年至2013年,只有7356人獲得中國「綠卡」。同時《世界移民報告2018》也顯示,中國早在2015年便成為世界第四大移民輸出國,有接近1000萬中國出生的移民生活在中國以外地區,其中生活在美國的有超過200萬人。
在「移民赤字」如此大情況,如何招攬高端人才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還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已達12.6%。
以日本為例,在老齡化的壓力下已經開始海外「搶人」的徵程了。在2018年12月,日本國會通過了《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修正案,這是日本首次通過法律正式允許企業僱傭海外勞動者。截止到2019年1月1日,東京都總務局人口統計課的數據顯示,外國人在東京總人口中的佔比已從2000年的2.44%增長至2019年的3.98%。
即便中國從2016年以來已經全面放開二胎,但仍然需要解決日益緊迫的人才需求問題。
「人才成長是比較慢的,尤其高端的人才,不是說中國學校想培養就能立馬見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劉仕國告訴時代財經,從短期來講的話,放開外國人永久居留資格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中國高端人才急迫需求的困境。
恆大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兼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預測,中國人口將在「十四五」時期陷入負增長,2050年左右開始將急劇萎縮,2100年佔全球比例將從當前的約19%降至7%。
中國少子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由於人口因素變化緩慢但勢大力沉,任澤平認為,抓緊調整生育政策比調整「綠卡」制度、引進外國移民更重要、更緊迫。
Q6:戶籍制度怎麼辦?
此次修訂《條例》中備受關注的,還包括獲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可以不受戶籍制度的限制。
羅厚民認為,考慮到中國實施的戶籍制度和計劃生育制度,從國家利益角度來看,對開放外國人永久居留資格的範圍還需要持謹慎態度。「第十五條還需要進一步討論,移民總量也需要引入配額制度,從對國內影響來講,也可以考慮先從某些城市開始試點。」
對社會上的種種意見,近日司法部、國家移民管理局在北京聯合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座談會。
司法部有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條例》目前尚處於向社會徵求意見階段,有關部門將按照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對公眾所提的意見建議,認真深入予以研究。《條例》在充分吸納公眾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之前不會倉促出臺。
國家移民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高度重視公眾對完善境內外國人管理工作的關切,在依法保護廣大中外出入境人員合法權益的同時,將進一步強化對非法入境、非法滯留人員檢查、遣返力度,依法嚴肅查處相關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出入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