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盛夏,藏區的很多地方也並沒有大片的鮮色。天藍水淨,山卻仍然顯得蒼黃,細弱的植被也像這裡的空氣一樣稀薄。氧氣缺乏,讓人不得不放緩自己的步子,焦躁的內心才得以稍稍平復。
從拉薩出發,沿著拉薩河,逆時針轉一個半圓去林周縣。路況很好,窗外依然「舉起相機就是景」,漂亮得令人不捨得放下照相機。同樣是風景,為什麼大部分這樣的風光都只是讓人覺得閒適,清新,但藏區總是自然而然就讓人覺得純淨甚至神聖,哪怕舉目四望一個人影都沒有?直到開出二十多公裡路過納金山口下車,抬頭看著布滿天空的密密經幡,才猛然發現,原來是因為它,這寂靜風景中唯一一抹靈動的鮮豔色彩。
經幡的名字和形式都很多:經幡、隆達、風馬旗、祈願幡、祭馬、祿馬,都是在講它。在藏語裡念做「隆達」,直譯過來便是「風馬」。它有方形,有角形,有條形;有棉布,有絲麻,有彩紙;拴在繩索上,門楣上,經幢上,樹枝上,仔細看時,除了白色或者鮮豔的顏色,很多經幡在每一面小旗上都印了紅色或者黑色的經咒和圖像,圖像大多是一匹背馱象徵福祿壽財興旺的圓錐形火焰圖案的呈行走姿態的馬,畫面四角還有四隻野獸:老虎,象徵著木或風;獅子,象徵土;鵬鳥,象徵火;龍,象徵水。在藏區的不同地方,經幡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它是各個地方的藏民,為自己的家鄉和旅途勾勒的文化印記。在拉薩這裡,經幡的圖案和做工都嚴謹考究,聖城之相莊嚴而現。在幾乎凝固成畫的藏區山水間,連雄鷹飛翔也是靜止了翅膀從天空滑翔而過,只有這經幡,在曠野的山風裡呼啦啦地閃動搖曳,像是天與地永無停息地誦經交談。
一路上,見到最多的還是插在石頭壘成的民居屋頂的經幡樹枝,和掛在河畔和山口的經幡繩索。顏色都是固定的藍白紅綠黃,顏色的順序也是固定的。最頂端是象徵藍天的藍色,然後是象徵白雲的白色,然後是象徵火焰的紅色,象徵水的綠色和象徵大地的黃色。也有人說,藍色和綠色的經幡是闢邪的;白色的經幡是為祛除病魔、消除孽障的;紅色的經幡祈禱六畜興旺;黃色經幡能夠祈求長壽和富裕。只有藏區才有經幡,也只有在藏區,有風的地方就有經幡。但這個有著世界上最長史詩的民族倒也還沒有浪漫到彩飾天地的地步,懸掛經幡不是佛教的本意,是對原始神靈崇拜的繼承。風吹經幡,天上的贊神、地上的年神與人類之間便有了交會。佛教教會大家修來世,經幡保佑的是眾生今生此刻的平安吉祥。
我一直覺得,經幡才是藏民族信仰精神的真正體現。對於獵奇的到訪者,它是似是而非的一種視覺背景,一種裝飾,既沒有佛殿的輝煌,沒有佛像佛塔的奇珍異寶,還不太可能買回去當旅遊紀念品或者收藏品,只在無人煙的山峰河谷,人們才會注意到它,看它在單色調的背景下絢爛飄揚。但正像是在藏區能夠隨處見到各種形式的經幡,信仰精神也正是如此與藏民族的生活融為一體。據說,在兵荒馬亂的古代,居戶的屋頂插掛經幡其實是軍戶的標識,如今,這些飄揚的經幡,已經是這個善良和平的民族最為虔敬的心境體現。不過我更喜歡那個與佛祖有關的傳說,說經幡的來歷是因為佛祖在菩提樹下翻讀佛經的時候,一陣大風吹來,書頁吹散,片片飄落各處,得到經文碎片的信眾都得到了幸福,所以人們也就學著樣把經文畫在布片上懸掛在風中,祈求幸福平安。
在藏區,農居的家家戶戶都會在藏曆新年初一過後的某個良辰吉日早上太陽剛升起照到房頂的時候,在自家樓頂舉行換插經幡、祭神、祈福的「託散」儀式,在三月開犁播種時,還會在耕牛角上掛上經幡以求豐收;而逐水草而居的遊牧藏民則會在每次搭完帳篷後系掛經幡,祈求周圍神靈的佑護;水邊山林路口都會插掛敬神的經幡,祈願旅途平安,宗教場所更會張掛經幡禮佛;而天葬臺、水葬臺附近更會懸掛經幡,超度亡靈寄託哀思……
經幡的形式可大可小,既有插在屋頂上的小小一支,也有大昭寺門口粗壯的經幡柱。我還曾在藏區四川色達縣看過布滿整面神山的三角形經幡城,見過那裡覆滿整個寺廟牆體的經幡牆,還記得在家鄉康定一個小小的下柏桑村看到令我至今都覺得震撼不已的十多米高的巨大傘形經幡塔。
在納金山口的經幡叢裡,掩著一個白色的煨桑臺,經幡往往都跟煨桑聯繫在一起,都是保留下來的原始祭祀的一部分。而所謂煨桑,就是點燃有香味的乾燥柏技和香草,讓煙霧和香氣繚繞四周,以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在旁邊的石壁上,密密麻麻畫滿了白色的梯子,這是天梯,幫助亡靈升往天界。它與經幡一樣,是天地人神和輪迴的溝通橋梁。
回到車上,繼續前往林周縣城,司機播放起了藏族民歌的MTV。畫面是慢放的鏡頭,人們騎在馬上奔跑,一隻手握韁繩,另一隻手往空中飄灑著正方形的小紙片。這又是另一種經幡了,人們更常用它的藏語本名「隆達」。我記得人們在拋灑的時候總是會大聲喊著「嘞嗦~」,像是告訴天地人們的存在和到來。隆達上面也印著同樣的圖案和經文,隨風飄灑在草原和山谷,帶著人們對生活、對家鄉、對祖國、對世界最虔誠美好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