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相信不只是我,很多愛看電影的小夥伴們都有種相同的感覺,那就是好看的電影越來越少了。
以2008年為分水嶺,在2008年之前,國內的優質又好看的電影簡直是多如牛毛,而在2008年之後,各種粗製濫造的影視作品爛的滿大街都是。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究其原因,小編一共總結了以下四點因素,供大家點評。
一:流量明星的時代,影視作品的質量沒有保證
現如今的影視圈不再像以前,以前老一輩的藝人明星(成龍、劉德華、周星馳)都是經過千錘百鍊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他們有著電影製作人的良心,參演的影視作品以優質為目標(不以錢為唯一目標)。
而現在的影視圈裡充斥著大量的「流量明星」,他(她)們大多以錢為目標。
對於那些「流量明星」,咱們先姑且不論他們的演技如何如何,顏值如何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她)們的影視作品是能夠快速吸引觀眾的,這就是所謂的明星效應。
有相當多的觀眾就是為了看某一個流量明星才去關注她的作品的,例如很多人看《花千骨》是因為裡有有趙麗穎,看《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是因為裡面有迪麗熱巴。
導演們也正是抓住了觀眾的這一心理,大量的請那些流量明星參演他們的影視作品。
而這樣做就形成了一個弊端,雖然看的觀眾不少,但電影的整個質量得不到保障。
因為邀請一個「流量明星」的片酬是相當之高的,由於整個製作經費有限,請了他(她)們參演就得削減其他人的片酬,這樣就導致了整體上的失衡,除了主角以外,其它的地方能減就減,但減得太多,整部電影也就不好看了。
歸根究底,現在的導演和製片們都熱衷於快速地圈錢,大部分的流量明星也是這樣,他(她)們才不管電影的質量是好還是差呢,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才導致了影視作品的質量越來越差。
二:演員斷代得太厲害
咱們國家,演員斷代的情況是特別厲害的,屬於青黃不接的那麼一種狀態。
在李連杰和成龍活躍的那個年代裡,他們並沒有培養接班人的想法,更多的只是為了自己的演藝生涯去拼搏。
到了現在,當他們演不動了,快熄影的時候才突然發現自己後繼無人,能接他的班的人,我們至今還沒看到是誰。
有人說吳京可以算一個啊,他導演的《戰狼》就很不錯嘛!拜託,吳京都四十多歲了,他也快打不動了。
這就造成了現如今國內功夫片的真空期,試想國內的武俠動作片能入得了眼的又有幾部,一年難得見一回。
雖然這幾年已經陸陸續續的有老前輩(演員)開始提攜新的藝人了,可起步太晚,要彌補「演員斷代」的情況還需要不少時間。
三:新一代演員沒有老前輩的那種拼勁和敬業精神
這話還得從成龍、李連杰和趙文卓他們說起,他們那一輩的人是在用生命演戲。
成龍在1987年的南斯拉夫拍《龍兄虎弟》的時候,為了完成一個從十五米多高的樹上跳下來的鏡頭,不慎發生了意外,頭部血流不止,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還好他福大命大,被救了回來。
李連杰在拍《霍元甲》走木樁的一場戲的時候,不小心從四米高的地方摔了下來,導致了內傷,但他毫不在意,爬起來繼續拍戲。
趙文卓在拍《黃飛鴻》的一場打鬥戲的時候,腳踝不慎受傷,不一會受傷的腳步就腫成了一個饅頭,疼痛難忍,但就是這樣趙文卓依然咬著牙將剩餘的動作全部做完,做完那些動作之後,趙文卓在醫院裡躺了半個多月才好。
再來反觀現在的那些「小鮮肉」們,太陽不能曬,武打戲找替身,手腳稍微擦破了點皮就痛得嗷嗷直叫,絲毫沒有老一輩演員的那種拼勁和忍耐性。
至於「敬業」,更是不知道要從何談起,某些演員在演戲的過程中,臺詞都懶得說,就眨巴眨巴嘴,然後靠後期的配音,還有的演著演著耍起了大牌,直接不演了,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好看的電影越來越少了,由這樣一群沒有拼勁又沒有敬業精神的演員所參演的影視作品又怎麼會好看呢。
四:觀眾在成長,對電影的質量要求提高
八九十年代,電影行業剛開始興起的時候,觀眾們對那些影視作品的質量要求並不高,那時候只要有電影看就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了。
但到了今天,時代發生了改變,觀眾們也變了,現在的電影裡要是再運用老以前的一些套路的話,觀眾們是不會買買帳的(以前電影裡的老套路,要麼要報殺父之仇,要麼就是身患絕症,再要麼就是突然撿到了一本武功秘籍,然後屌絲變大俠,大殺四方,這些套路,觀眾們看了開頭就想到了結尾,毫無新意可言)。
現在的觀眾們看電影更加理性也更具有目的性,他們更希望從所看的電影裡面能有所收穫,可以是讓人開心的,也可以是流淚的,還可以是學到某項技能的,總之那些毫無「笑點」也毫無「淚點」的電影他們是一點都不感冒了。
可惜的是,咱們龐大的電影市場裡,那些粗製濫造的電影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這樣就會給觀眾一種感覺,他們認為好看的電影越來越少。
以上四點就是小編羅列的導致「好看的電影越來越少」的原因,還有不同意見的歡迎來補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