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一座譜寫了半部中國史的城市。
自夏朝建都開始,洛陽就以天下之中的姿態,孕育著華夏文明。「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
請大家跟隨洛博君以另一種方式走進洛陽博物館,領略十三朝古都的魅力吧。
走進大門移步到一樓的河洛文明展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廳中央所陳列的一具古菱齒象化石。這具古菱齒象化石的出土地點在洛陽市澗西區南昌路中亞大飯店工地,經復原後體長約5.7米,高約2.8米,是豫西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菱齒象化石。
那麼大家想更進一步了解古菱齒象化石背後的故事嗎?就請跟隨洛博君來一探究竟吧!
中原一直以來都與大象關係密切,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夏商周乃至兩漢時期,中原地區發現的古代遺存中都有大象的出現。河南省的簡稱「豫」字的右半邊,就是一個「象」字。《周禮職方》有述:「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豫」,是一個象形字,是對「人牽象」的生動表述。洛陽出土的古菱齒象化石正印證了這一點,我們腳下的土地,曾是象群繁衍生息的地方。
其實在發掘現場,它只是一堆碎骨和粉末狀遺蹟,但是在我們面前所看到的古菱齒象化石卻是一副完整的骨架,這是眾多考古專家、博物館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心血結晶。1994年,洛陽市澗西區南昌路的中亞大飯店(今華陽廣場國際大飯店)破土動工。按照規定,市第二文物工作隊要進行先期文物勘探,在探至地下17米處時,勘探人員發現了硬物。他們挖開地面,發現了一些石化的骨頭碎片。隨著清理面積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動物化石出現了:四肢、肋骨、頭部.根據化石的特徵,專家確定這是一頭古菱齒象的骨骼化石。因為年代久遠,化石和周圍的泥土結合得非常緊密,加上粉末狀遺蹟較多,難以在現場提取,考古工作者就將化石連泥土一起挖出運回倉庫。由於當時河南省內還沒有相關機構能將化石復原為完整骨架,所以化石被運往北京自然博物館,經過近半年的時間,化石上的泥土被一點點清掉,100多塊骨骼被一點點拼接起來,化石中不完整的部分用特定物質複製。復原工作完成後,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專家將骨骼化石裝箱,於1999年文物精品展開展前親自送至洛陽,並在洛陽進行了組裝。古菱齒象化石在文物精品展上引起了巨大轟動,自此古菱齒象化石也成為了洛陽博物館河洛文明展的亮點之一,尤其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
古菱齒象是生活在距今幾十萬年至1萬餘年的大型哺乳動物,以灌木、草本植物為食,主要活動在華北、華東等地區。目前,北京、山東、內蒙古、河南以及日本均有其化石出土。由於這種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上的釉質環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得名古菱齒象。這種象雖然主要生活在亞洲,但其牙齒的這種變化與現在的非洲象十分相似,個頭也與非洲象差不多,所以人們一般認為它是非洲象的祖先。古菱齒象化石的發現,對研究古黃河河道的變遷以及古生物、古氣候,尤其是象類的遷徙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地球上的生物不可能單獨生存,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聯繫、共同生活的。現在,地球上平均不到兩年就有一種野生動物滅絕,不少動物也處於滅種的邊緣。為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各個國家對野生動物的保護都非常重視。可是由於一些人還不了解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或是為了謀取私利,為了滿足自己口腹之慾,而去食用野生動物,實在讓人感到痛心,所以保護動物刻不容緩。我們應該明白,愛護野生動物是人類的一種美德,更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希望大家都尊重、保護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供稿:付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