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文寫於兩天前的晚上。
雖然是條狗,不,應該是活得還不如條狗,但是在這樣的日子裡我一點也不悲傷.儘管這樣,還是想寫點什麼,晚上回家突然想喝酒,樓下買了包蠶豆,兩聽啤酒瞬間開心喝完,活該我自己胖死。
躺床上腦子裡閃過了好多電影,和上次放毒不一樣,這次竟然想到的都是很美好的片兒,比如泰坦尼克之類的,但是在各個片中間盤旋了好久後,有一個片子卻異常清晰,這就是看似其實也並不驚人的《西雅圖夜未眠》,為什麼突然想到這個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正是因為這是在偉大時代裡的一部「平常"的電影,寫了一個過著平常生活的人遇到了另一個過著平常生活的人,有一起開始了平常而幸福的生活。
上次放的毒好像沒什麼效果啊,準備來個毒性更猛的,請期待
儘管已經看過好久,儘管平常根本想不起來這個電影,但是此刻她的情節,它的畫面卻異常清晰——我真佩服我自己啊,平常真的記性差到啥都記不住。
忘記一個人重新開始的難度有多大?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習慣的力量太強大,習慣了一個人,有的事情是很難改變的。男主是個傳統、固執、刻板,在妻子死後篤定自己不會去愛另一個人,為了逃避悲傷而換了一個城市生活。而女主已經和未婚夫準備步入婚姻,重新開始一段生活所付出的代價也許會令自己追悔莫及。就是這樣,雙方都背負著現實和心理上的負擔,重新開始,談何容易。
當然說簡單也很簡單,也許是沒遇到那個幫你把前段翻篇的人,遇到的話,也許是分分鐘的事情。男主雖刻板,但是卻專一、負責,女主外向、開朗、富有好奇心和同情心,相信美好的愛情,而對與未婚夫即將開始的平淡生活充滿恐懼,二人性格和境遇恰恰是互補的。在和女主的交往中,男主也不再堅守自己的固執,慢慢發現其實有一個女性的陪伴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是自己的孩子都有莫大的好處,而女主也在男主身上感受到了愛的魔力,美好的感覺催促著她去追求這份情感。
二、溫暖的消解
如果僅僅是隨便講個瑪麗蘇,也許真對不起他的IMDB和豆瓣評分了,其實在很多方面這位女導演表現得相當寬容,她知道男性是直線性的思維,男性不相信絕對真愛,男性目的性強、男性有時候甚至熱衷暴力和戰爭,是的,這是男性的天性,男性很多時候真的不會去配合,不會去遷就女性對浪漫的期待——然而男性確實是天生這樣的,是不解風情的,是遇到問題首先想解決辦法而不是發洩情緒的生物。
即使導演在電影中男性角色身上體現出了自己的無奈,但是卻也並不責備這種天性的表達,這種寬容和大度真是現在很少有電影中能真切體會到的了,尤其是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無聊的直男」幾乎被打入到無法繁衍後代的地步,這種包容性更加顯得難能可貴。
當然,更大的意義上,此片還關乎著那個時代美國家庭觀念的變遷,經歷了轟轟烈烈的性解放運動和嬉皮士後,誰也不想折騰了,美帝的主流價值觀上還是強調家庭的重擔和責任,對比國內目前的現狀,也許會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東西。這個主題過於宏大,我扯不清楚,摁下不表。
本片導演
和很多導演比起來,感覺本片導演其實並不是個多麼天才的人物,但是片子卻有一種特別的氣質,以偉大的時代為背景,描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遇到的悲歡離合,以及在面對情感、名利、承諾等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和樂觀——這不就是你和我嗎?頓時片子具有了一點古典的氣質。而且那種女性導演的溫婉、包容、柔美真的是滲透在電影的骨子裡的,沒有任何攻擊性的母性是所有人都不會拒絕的。
姑且用我自己的話稱為」夢幻的寫實風格「吧,發現還是比較喜歡這類風格的電影的,比如是枝裕和和多納託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