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中國水下考古事業,是被一個英國人給「逼」出來的

2020-12-12 觀察者網

導讀:日前,一段水下考古工作者為致遠艦立碑放花的悼念視頻引發關注:黑暗的海水裡可以看到一根鏽跡斑斑的柱子,柱子前有一塊新刻的石碑,上刻「清代致遠艦沉沒地」幾個字,石碑前,還擺著一朵白色的絹花,隨著海水輕微地顫動。視頻拍攝者、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領隊同時也是國家水下考古工作隊隊員張瑞表示,這段視頻是他2016年參與致遠艦遺址考古時拍攝的,最近才公開。在行業外的人眼中,水下考古是一項頗具神秘色彩的工作,那麼現實中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水下考古工作是如何進行的?主要的困難是什麼?圍繞著這些話題,我們與張瑞展開了對話。本文據採訪內容整理而來:

張瑞: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張瑞。我平時主要的工作是田野考古,2009年,我參與了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全國第5期水下考古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在接受了長達三個多月的培訓之後,加入到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水下考古工作中。近幾年,我主要參與了致遠艦、經遠艦和定遠艦這三艘鐵甲艦的考古發掘,負責水下攝影等工作。

中國有18000多公裡的海岸線、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躺在海底的文物遺存仿佛就凝固在了某個歷史瞬間,通常情況下很難再與世人見面。水下考古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勘探、發掘和整理,讓那些沉入海底的歷史信息重見天日。

水下考古資料圖,圖自微博「@水下考古張瑞」。

就工作方法來說,發現遺址點是第一步。有些是在沿海大型基建項目推進的過程中被發現的。像致遠艦的發掘,就是丹東港的一些大型基建項目方申請的,因為他們知道底下有沉船,但沒有技術力量去判斷沉船的性質,所以就向文物局去上報這個事。經過我們為期三年(2014—2016)的考古調查,最後確定這條沉船就是甲午海戰時期的致遠艦。

其他像南方的一些沉船遺址,包括古代的木質沉船以及貨運沉船,好些都是由當地的漁民在作業的時候發現的,比如拖網漁船拖上來一些瓷器、沉船的構建等等。在漁民報告可疑點之後,就會組織項目調查,進行相關海域的掃測。

可漁民拖船往往要拖一段時間,然後才會在收網。他只是收完網以後發現網裡有東西,然後再報告大約在哪個水域進行了作業,出來一個什麼東西,或者是拖網的時候發現海底有突出物掛網,於是便記錄下來位置,向我們匯報。但是我們再去複查那些點的時候,有可能很多時候是複查不出來的。有時候,複查堪比大海撈針,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幸運地找著點了,才會再組織人員下水,進行初步的摸排、判斷。像南澳一號的考古發掘,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推進的。

考古人員整理從海底「南澳1號」明代古沉船發掘出水的瓷器(視頻截圖)。

在完成了致遠艦的調查之後,我們把目光投向了甲午海戰時期和致遠艦同組一起作戰的經遠艦。就目前調查情況看,它的大部分船體倒扣在海床以下,主體應該都在。經遠艦的項目是2018年立項的,就是一年期的調查,主要目標是搞清楚這條沉船的大約保存狀況,明確沉船的身份。

我們做經遠艦調查的時候,在經遠艦船側進行試發掘工作,最終找到了船身上的艦名,用了三個月時間,把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工作都完成了。至於進一步的工作,則留待國家未來進行規劃。

總之,對沉船的判斷,需要不斷的細化,然後去逐漸提升調查以及水下考古發掘的等級。這和埋在陸地上的東西不一樣,沒有辦法一下子判斷清楚水底遺存的具體情況。

水下考古,在實際工作中要克服的困難還有很多。

首先,涉水作業與陸地上作業的危險程度是不一樣的,工作的難度量級也不可同日而語。像田野考古調查就是在地面進行調查,看看這個區域有沒有遺址。陸地上的地質調查的話,也是在陸地上尋找一下,地底下有沒有礦物質的遺蹟,有沒有可能存在的分布?雖說田野考古和水下考古都叫考古,但兩者的難度不在一個量級上。

在涉水作業時,光是帶著儀器掃測一遍就要考慮各方面的問題,比如天氣情況、風浪情況,還包括如何去排線,如何去跑線等等。需要下到水底去觀測遺址和沉船的話,那對人員的要求也很高,你必須要有能夠下水的資質和技術才能下去。

水下考古隊員在海底進行考古繪圖工作,圖自「@水下考古張瑞」。

其次,在中國沿海地區的水下調查工作中,大部分的水域都是屬於渾水作業。在歐洲的一些海域,能夠從船上面直接看到幾十米以下的海底狀況,但咱們是不可能的。我們通常下水之後能看到什麼樣的情況呢?舉個例子,致遠艦的那塊水域稍微離岸遠一點,水質好些,水深在20多米的地方,你在水底下觀測的時候能看到兩米遠的距離。這對於我們水下考古而言,已經是非常好的觀測條件了。像經遠艦調查的時候能看到多少呢?大約20—30釐米。在水況極好的條件下,有效觀測距離能達到一米。

多數時候,考古隊員要和文物還有沉船貼得很近,才能基本上看清楚。視線距離太近容易造成水下迷路的問題,而且一般有沉船的船體周圍會掛很多漁網,這對潛水員的威脅是非常大的。潛水員身上背著各種各樣的設備,再加上能見度極低,一旦被漁網掛住無法掙脫的話,可能就會有性命之憂。

所以,下水調查遺址的時候,對於遺址、文物的分布情況、保存狀況,大家心裡都沒有底,而考慮到在水底下的觀測範圍、距離以及難度,考古隊員在水底下遇到危險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此外,氣候以及海況對海上作業的影響也非常大。比如風特別大就不行,因為風特別大了以後,工作船在海上就定不住了。當船的抗風能力達不到風的級別的時候,整個工作平臺就要收起來,離開這個海域去避風。

帶有致遠艦艦徽的瓷盤剛剛出水時的照片,圖自「@水下考古張瑞」。

我們對致遠艦、經遠艦的考古發掘工作都是這樣的,我們會停在遺址的正上方,需要下水的時候就從平臺上直接下水,但是一旦起大風,就要撤離。在致遠艦調查的時候,我們遇到好幾個颱風,只能收好了工作檯趕快跑。等到海況平靜之後再回來。這樣來回跑,很費時間精力。按照我們行業內部的說法,一個水下考古發掘期,1/3的時間因為天氣影響幹擾,導致不能工作是正常情況。如果要是比1/3少的話,那這個發掘期是賺了。

非法打撈、盜掘也給我們的水下考古工作帶來了麻煩。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正是被一個叫麥可哈徹的英國人「逼」出來的。20世紀80年代,他在中國南海海域偷偷打撈出了一艘沉船中大批康熙年代的寶物,並將這些寶物運到荷蘭拍賣。這一事件震驚了整個中國考古界。在這件事發生一年後,我國水下考古協調小組宣告成立。

麥可·哈徹

在發掘經遠艦的時候,我們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經遠艦的盜掘應該是發生在我們正式發掘工作的十年之前,主要是一些撈廢鐵的人對船底進行了破拆,把船底的機器等等都搜羅了一遍。這樣一來,對我們的工作肯定造成很大影響,整個遺址就此被破壞了,許多東西散落一片。

我覺得考古工作的話,主要的意義在於能夠糾正一些歷史上的錯誤記載,或者是一些有爭議的東西。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經遠艦的考古發掘。在2018年,我們正式對經遠艦進行調查之前,關於經遠艦究竟沉沒在哪裡,這樣一個細節性的問題,都是有極大爭議的。而在考古證實之後,可以說是蓋棺定論了。

考古的一些文物和資料,是不帶任何的主觀色彩的,是完全客觀地去展現歷史原貌的。可以說,考古資料是第一手的真實資料。

相關焦點

  • 中國水下考古的「十三五」足跡
    本刊特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建忠撰文,梳理中國水下考古走過的三十年曆程,特別是在「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態勢和取得的成就。一1987年,也就是「七五」計劃的第二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關懷下,中國水下考古事業應運而生;歷經30多年發展,無論是機構、基地、裝備等硬體建設,還是人才、技術及科研等軟體建設,均取得了顯著進步。
  • 水下考古的那些事兒
    和田野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工作者面對的環境更加艱辛,危險性更高,技術要求也更高。一個考古工作者,至少需要考11個關於潛水方面的證書,才能擁有水下考古的工作資質。發生沉船的位置一般水下條件比較惡劣,這加大了水下考古的工作難度。
  • 揭秘|一張千載難逢的水下考古照片誕生記
    文/肖達順2020年12月19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大賽獲獎作品在浙江大學展出,讓公眾直觀看到了考古人的工作與生活。這可是考古圈前所未有的盛事。
  • 【藝點知識】從「華光礁Ⅰ號」看水下考古:解開海底文明的秘密
    展覽圍繞這艘沉沒的南宋古船及數量眾多的出水文物,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古代海洋文化,以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華光礁Ⅰ號」的發掘是我國水下考古的重要項目之一。對大多數人來說,水下考古仍然是一個陌生的學科,其發掘過程有何特色?與傳統田野考古又有何聯繫?小編將在下文中通過「華光礁Ⅰ號」帶大家了解神秘的水下考古。
  • 留守女孩報考北大考古系被質疑沒錢途 考古專家不樂意了
    消息一出網上卻出現了另一種聲音:「考古專業冷門,不容易找到好工作」得知有網友說考古沒「錢」途有一群人表示不服!考古沒「錢」途?,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張瑞 :贈《再見經遠——2018中國水下考古「經遠艦」調查工作紀實報告》作者籤名蓋章版一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君:贈江口沉銀三件套,《江口沉寶》文物圖錄+定製版手鏟+同款衝鋒衣@瀋陽博物院:贈《新樂文化論文集
  • 女孩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被質疑沒「錢」途 考古圈卻集體寵她
    隨後,山西、河南、湖南、甘肅、遼寧的考古機構官方微博以及廣東、四川、天津三地的考古同行個人微博的聯動「送禮」環節,叫人羨慕又長見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V、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領隊@考古君 在微博寫下這樣一段話↓↓↓冷門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熱搜!
  • 考古圈晚來得女!留守女孩高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網友質疑沒前途
    「農村人最主要是擔心錢的問題,但是她金錢看得比較淡,我也認為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開心。她一直都很有主見。」簡直是神仙爸爸了,拋去功利心,讓孩子選擇自己做喜歡的事情。不過,有些網友們卻不這樣看。選考古?
  • 山東水下考古第一人青島市博物館館長邱玉勝的回憶
    半島記者 張文豔1979年3月,乍暖還寒,青島的海水尚顯冰涼,青島市博物館老館長卻內心火熱,因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1989年水下考古青島培訓班(右三為邱玉勝)。邱玉勝,山東水下考古第一人,1987年從山東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後分配到青島市文物局工作。兩年後的1989年,第一期全國水下考古人員培訓班成立,這是中國與澳大利亞在青島合作的中外文化交流項目,邱玉勝憑藉專業的考古知識和良好的水性,成為山東唯一一位入選的學員。
  • 留守女生報考北大成考古界「團寵」,網友不用替她「擔心」了
    出身貧寒卻沒有讓夢想蒙塵鍾芳蓉的篤定贏得一些考古大佬的肯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V、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領隊@考古君在微博寫下這樣一段話——冷門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熱搜!年輕人加油,既然你已篤定信念,未來便不會迷茫。中國考古人都是你堅實的後盾,祝你學業有成。
  • 樊錦詩寄語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生:堅守自己的理想
    中國考古人都是你堅實的後盾,祝你學業有成。未來你就是乘風破浪的考古小姐姐。」,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張瑞 :贈《再見經遠—2018中國水下考古「經遠艦」調查工作紀實報告》作者籤名蓋章版一本……不少網友戲稱,被全國考古界寵起來的小女孩,有一種考古圈晚來得女的感覺。
  • 考676分女孩報北大考古專業遭質疑,這些大佬都來撐腰!
    鍾芳蓉的爸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農村人最主要是擔心錢的問題,但是她金錢看得比較淡,我也認為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開心。」>7月3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V、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領隊@考古君在微博寫下這樣一段話:冷門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熱搜!
  • 我國東海發現4艘沉船,裝滿了圓明園古董,英國卻大喊:它屬於我們
    要知道在清末年間的時候,西方列強搶了不少中國的文物,而那個時候都是靠船來運的。也就是說,上邊會有很多中國珍貴的文物。雖然說價值比不上古沉船,但也是比較有價值的,上面的也是本就屬於中國的文物。這不,近些年,中國就在東海撈到了四艘英國的沉船,上面都是圓明園的文物。圓明園是我國的大型皇家園林,它花的可不是一代人的心血,而是修建了整整一百五十多年。
  • 探索「水下中國」第一人,她向世界展現水下中國之美
    被忽視的水下中國在拍攝過程中,我經常會被人問:中國的水下有沒有鯊魚?中國的水下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奇觀?我的回答和所有人的想法是一樣的,沒有。中國沒有什麼鯊魚,也沒有什麼奇特的自然景觀。但是,另外一個聲音也在不斷地提醒我自己:中國有著近30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有著全世界最複雜的水系網絡系統,但是我們沒有自己的水下紀錄片。
  • 報北大考古專業的留守女孩,樊錦詩給她回信了
    消息一出網上卻出現了另一種聲音:「考古專業冷門,不容易找到好工作」得知有網友說考古沒「錢」途有一群人表示不服!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多個省市考古圈聯動,為鍾芳蓉送去祝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考古匯:贈《山西珍貴文物檔案9》一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t恤一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贈《發現湖南系列叢書》一套 +湖南文物貼布繡一套
  • 留守女生報考北大成考古界「團寵」,但她的另一個身份更應被重視
    當然,鍾芳蓉的另一重身份更為勵志——她是一個留守女孩,父母外出打工7年,僅能看望她三四次;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她在校寄宿,一月回家一次……這是網絡時代最讓人喜聞樂見的故事——一個寒門學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人生逆襲
  • 考古隊員潛入水下尋寶?在沉船內無意地發現?竟改變了歷史文獻?
    在1998年的12下旬有一支神秘的隊伍來到了海南省的潭門鎮,這支隊伍帶著各式各樣先進的儀器,還有十幾個潛水服,這是一個怎樣的隊伍?原來這支隊伍是一支由國家派遣的文物考古隊,那這支考古隊來到一個海南偏遠小鎮子做什麼呢?
  • 關注丨留守女孩報北大考古專業被指沒「錢」途?這些年狀元們都選了...
    2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成績出來後,有高校招生老師相繼上門進行報考志願諮詢。↓↓↓7月3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V、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領隊@考古君在微博寫下這樣一段話:冷門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熱搜!年輕人加油,既然你已篤定信念,未來便不會迷茫。中國考古人都是你堅實的後盾,祝你學業有成。
  • 廣東多個田野考古項目復工,水下考古積極恢復中
    日前,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從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廣東田野考古正在按照相關通知和要求進行有序復工,多個考古項目進場勘探發掘,另有10餘個項目正在做復工準備。 3月2日,新建廣州(新塘)至汕尾鐵路建設用地考古發掘項目——博羅烏石園遺址經過周密部署之後正式復工。
  • 豬羊鵝肉齊全,「南海Ⅰ號」水下考古,揭密古人豐富的海上生活
    「南海Ⅰ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近日入選2019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對於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南海Ⅰ號」保護髮掘項目領隊崔勇和他的同事來說,這是30多年後圍繞「南海Ⅰ號」水下考古工作一個新的開始。
  • 水下的發現:在水下被人類找到的7個詭異的考古發現
    多年來,人類在各種各樣的自然環境裡找到了諸多的神秘發現,從水下洞穴中的古代遺蹟到尋找一名失蹤的二戰飛行員,接下來,小編就要為你帶來,在水下被人類找到的7個詭異的考古發現。1、9000年前的骨架但在澳大利亞海岸附近水域的一項新發現,讓我們對這些人的歷史有了新的了解。這是第一個在水下發現的原住民遺址,潛水員通過在澳大利亞丹皮爾群島進行的一系列調查發現了兩個水下地點。放射性碳測年和對海平面變化的分析表明,其中一個已經有7000年歷史,另一個則有8500年的歷史。在這兩個水下遺址中,他們發現了數以百計的人工製品,包括人類使用的石材工具 。4、水下二戰飛行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