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阿卓剛一上班就開始抱怨,說是弟弟家的孩子算是白疼了。因為住在同一個城市,阿卓一周要去弟弟家兩三次,每次都會給小侄女香香帶上一些小禮物、小食品。可昨天弟媳婦的妹妹來了,香香立刻抱著小姨不鬆手了。
大家看著香香這樣,就逗她,姑姑和小姨她給誰最親?沒想到香香想也不想就說,跟小姨最親了。聽得阿卓當時就「心涼」了,小姨一個月才來個一兩次,我這三天兩天的往這裡跑,孩子咋還是向著小姨呢?
聽完阿卓的抱怨,我笑著解釋,別怨孩子偏心,其實孩子覺得和小姨親,這是遺傳決定的。阿卓更不解了:「我是姑姑,她是小姨,要是遺傳,基因也應該差不多的吧?」
其實阿卓的看法表面看起來沒有錯,但是從嚴謹的遺傳角度分析,孩子跟小姨的血液關係更近一些。
遺傳學:母系親屬跟孩子的遺傳基因更相似
遺傳學專家表示,寶寶出生時雖然攜帶了父親、母親各23條染色體,表面上看遺傳基因各佔50%,而實際上,由於爸比的「小蝌蚪」是進入了媽咪的卵細胞內形成了受精卵,所以寶寶在母體中孕育使用的是媽媽的線粒體,所以說爸爸遺傳母系的東西更多一些。也就是說,在血緣上,孩子跟自己的阿姨用的是相同的線粒體,所以孩子跟阿姨更親近也是很正常的。
人為原因:寶媽多數和親姐妹走動更多
多數媽媽更願意跟自己的姐妹、兄弟多來往,而對於自己老公的姐妹,總是不能像和自己的姐妹一樣親近。所以受到媽媽的影響,孩子也會覺得跟阿姨、舅舅更親近,而對於姑姑,總是感覺有些隔閡。雖然這是人為造成的因素,但當這種印象或者暗示逐漸加深,孩子內心就會形成一種「定勢」,自我感覺跟媽媽家的親戚更親近。
環境影響:跟誰在一起時間長,就覺得誰最親
孩子的世界通常是比較簡單的,排除父母對於孩子潛意識的影響,孩子會感覺對自己更好、跟自己待在一起時間長的人更親近。一般阿姨會把姐妹家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娃,所以見了面總是又親又抱;而當姑姑的,有時候礙於弟妹或者嫂子在場,在感情上會顯得比較克制,不好意思「越俎代庖」,所以跟孩子之間有種特殊的距離感。
雖然從遺傳上分析孩子跟母系親屬更親,是客觀事實,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對於姨媽和姑姑,孩子大都是同等對待的,畢竟一個是爸爸的姐妹,一個是媽媽的姐妹。在他們看來都是非常親的親人哦。所以大家也不必糾結,孩子現在為啥不跟我親了,畢竟孩子現在還小,他們的「親」與「不親」,或許只停留在最簡單的喜歡上了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