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展望2018年臺灣經濟形勢 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專家展望2018年臺灣經濟形勢 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2018-01-23 11:02:40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忠會

2018年01月23日 11:0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參與互動 

  專家展望2018年臺灣經濟形勢 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2016年底全球經濟開始復甦,2017年出現小繁榮,這一波經濟復甦有望會延續到2018年。臺灣經濟形勢表現與國際經濟形勢發展軌跡十分接近,呈現幾乎相同的發展變化態勢。2017年,臺灣經濟明顯回溫,實現了2.58%增長。2018年,臺灣經濟會持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預計增長2.3%左右,但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格局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

  國際經濟形勢表現直接關係到臺灣經濟增長。有關國際經濟組織與機構普遍看好2018年全球經濟持續增長態勢,普遍預測增長3%以上。OECD預計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3.7%。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18年臺灣經濟預計仍會維持平穩增長態勢,普遍預測增長2.2%以上。其中,臺灣主計部門預計經濟增長2.29%,亞洲開發銀行預測增長2.2%,顯然低於2017年,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與其他亞洲三小龍(亞洲開發銀行預計2018年香港經濟增長速度3.2%、韓國增長3%、新加坡增長2.9%)。在亞太主要經濟體中,臺灣經濟增長僅比日本好,處於低增長圈。不過,也有對臺灣經濟增長有較樂觀的預測。臺灣發展委員會將2018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2.4-2.6%之間,認為2018年支撐經濟增長的內部結構會有所變化,外需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相對弱化,內需將成為主要拉動力,即依靠擴大內需刺激投資與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最新預計2018年臺灣經濟增長會達到3%。

  2018年,臺灣前瞻基礎建設相繼啟動及多項重大投資案相繼動工、「軍公教」與企業普遍加薪、股市持續高點及以減稅為主的稅收改革等,將有助於內需擴大及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提升。其中,華邦電子與臺積電兩大半導體企業宣布在南臺灣投資總計達8000多億元新臺幣,成為投資拉動的標誌性投資案。臺灣主計部門負責人認為,2018年臺灣經濟增長貢獻來源呈現「內需大於外需」格局,預計全年經濟增長速度2.29%,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4個百分點,內需成為支撐明年臺灣經濟的主要力量。其中又以民間消費為主,貢獻率為1.1個百分點,民間投資貢獻僅0.48個百分點。儘管內需回溫,但主計部門預計2018年民間消費僅增長2.08%,是2013年以來最低,顯示內需回溫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仍是有限的,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格局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

  臺灣企業界普遍看好2018年經濟前景。臺灣《天下》雜誌(2017年12月號)公布的2000大企業CEO調查,對臺灣經濟增長預期普遍較臺當局樂觀,90%以上的企業預計來年營業收入會增長。在海外投資布局上則出現「陸熱南冷」、「陸升南降」及「外降內升」態勢,即對臺灣島內投資轉趨積極、信心回升,有利內需與經濟增長。

  臺灣產業尤其是電子信息產業、機械產業、石化產、鋼鐵產業等仍具較強競爭力,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日前臺灣工業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分析報告指出,2016年,臺灣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升到30.3%,創23年新高;預計2017年臺灣製造業產值增長5.53%,總產值達到18.3萬億元新臺幣;2018年增長3.49%,總產值將達到18.93億元,約6310億美元,相當於臺灣GDP的總量。

  出口表現對臺灣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國際經濟持續景氣,大陸經濟明顯升溫,需求增大,對臺灣出口具有重要拉動作用,但因2017年臺灣外貿進出口高增因素,2018年外貿進出口增長率會下調,預計平均增長5%左右,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將重回6000億美元(2011年),成為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儘管預計2018年臺灣經濟面總體仍有較佳表現,會平穩增長,但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國際形勢日趨複雜及矛盾增多、美國稅改與聯儲升息、中美貿易摩擦、國際油價變化以及海峽兩岸關係僵局與對抗升級等都會對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與金融市場穩定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甚至衝擊,正在持續復甦中的全球經濟隨時都會被重大國際事件所打斷,經濟增長與發展對外高度依賴的臺灣經濟必然會受到影響。綜合上述分析評估,預計2018年臺灣經濟增長2.3%的可能性最大,但也不排除達到2.6%至3%的可能性。(作者:王建民、吳鳳嬌,王建民系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名譽院長;吳鳳嬌系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相關焦點

  • 王建民:2017-2018年臺灣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
    在外部需求增加帶動下,臺灣經濟呈現明顯的回溫增長態勢,預計全年經濟增長接近2.6%;股市出現多年少見的萬點行情,主要產業景氣好轉,企業獲利普遍增加。但經濟改革進展不順利,爭議不斷;民生問題沒有明顯改變,空氣汙染成為繼低薪之後又一個重大挑戰。2018年,臺灣經濟基本上會延續好轉與平穩增長態勢,但因國際紛爭顯著上升與島內選舉等因素,對經濟改革與發展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 2018年臺灣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
    製造業產能穩定上升,服務業呈現下降趨勢  在消費和投資溫和增長同步帶動下,2018年1-10月臺灣工業總體保持擴產態勢,工業生產指數呈連續上升態勢,10月更出現了116.4%的歷年單月最高值。前10個月累計工業平均生產指數為108.4%,比上年同期增長4.3%,其中主導產業製造業平均生產指數達到108.9%,比上年同期增長4.7%。
  • 聯合國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經濟增長前景取決於減少貿易...
    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就《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發布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 人民網聯合國1月16日電(記者 楊俊)聯合國16日發布《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在歐盟,製造業的發展將繼續因全球不確定性而受阻,但私人消費的穩步增長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這一影響,2020年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預計將從2019年的1.4%小幅攀升至1.6%。 報告指出,儘管存在諸多阻力,東亞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對全球增長貢獻最大的地區。而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羅斯和土耳其等其他新興大國有望在2020年呈良好增長勢頭。
  • 盧安達2018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2019年展望
    一、2018年盧安達宏觀經濟形勢2018年,盧安達宏觀經濟基本面良好,國民經濟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盧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盧GDP增長8.2%,較上年同期提升3.5個百分點。IMF預測,2018年全年盧GDP增速有望達到7.2%,將較上年提升1.1個百分點。
  • 2020年全球經濟形勢分析及2021年展望
    原標題:【新華財經年報】2020年全球經濟形勢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
  • 劉雪燕:2020年經濟形勢分析及今明兩年展望
    峰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形勢室主任 劉雪燕做了主題演講「2020年經濟形勢分析及今明兩年展望」。以下內容為現場發言實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形勢室主任 劉雪燕很榮幸,今天受邀參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2021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
  • 新華財經年報|2020年全球經濟形勢分析及2021年展望
    IMF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恢復到疫前2019年的產出水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2月初發布的展望報告則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2%,2021年將增長4.2%。相比11年前國際金融危機後的經濟恢復,2021年的全球經濟反彈難言強勁。
  • 王建民:新冠疫情對臺灣經濟增長影響幾何?
    牛津經濟研究院預言,這場疫情會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約1.3個百分點,損失1.1萬億美元,比SARS高出25倍以上。更有國際機構預測全球經濟增長將萎縮50%,降為1.5%。這是2月與3月初的預測。3月後疫情的蔓延與發展,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擴大,許多專家預言全球經濟大衰退已成定局,衝擊與損失可能較預期更嚴重。
  • 2019年德國GDP增長0.6% 德國經濟增長黃金10年接近尾聲?
    德國聯邦統計局15日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0.6%,遠低於2018年的增長1.5%和2017年的增長2.8%,增長勢頭創下過去六年來新低。
  • 《經濟藍皮書》預測今年四季度我國經濟增長5.5%、全年經濟增長2.2...
    來源: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下午,社科文獻出版社在京發布《經濟藍皮書: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根據藍皮書預測,假如今冬明春中國疫情只有局部零星散發且都能得到有效處置,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2.2%
  • 中美經貿摩擦大背景下 2019年臺灣經濟形勢的「驚喜」與「隱憂」
    ,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     2019年,在中美經貿對抗持續升級與國際政經形勢巨變形勢下,臺灣成為中美經貿對抗的意外「受益者」,在許多國家或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或紛紛下調經濟增長率之際,臺灣卻調升經濟增長率,最新預計全年經濟增長2.64 %,臺灣股市更是創下多項歷史新紀錄
  • 國民黨專家:臺灣經濟增長,完全是受惠於大陸的經濟復甦
    臺灣2020年對陸出口依存度達43.8%,創歷史新高,蔡當局對此稱,是大陸對臺依賴度提升所致。中國國民黨智庫財政顧問施威全表示,該說法明顯違反正常認知,臺灣的經濟增長率完全是受惠於大陸的經濟復甦,在大陸陸續促成一帶一路、RCEP的當下,蔡當局卻宣稱大陸對臺經濟依賴提升,恐怕過於樂觀,並悖於事實。
  • 《中國經濟安全展望報告2020》在京發布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劉慧)近日,《中國經濟安全展望報告2020:供求雙萎縮下的經濟形勢與政策》(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的主編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分別從實體經濟、貨幣金融等多角度展望了2020年經濟形勢。
  • 「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討會召開
    原標題:2021年中國經濟預見樂觀 進一步塑信心保安全促發展 「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討會召開12月5日,「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討會在京召開。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數計經所)代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社會綜合集成與預測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主辦,主題是「新形勢下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分析」。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商務部研究院、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國家稅務總局、中國PMI分析小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國家信息中心、東北財經大學、武漢大學等單位五十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 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
    來源: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丨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專委會《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主要觀點1.世界經濟可能於2021年下半年迎來整體性復甦。全球疫情可能在年中後步入拐點,美國經濟轉為中強度復甦將帶動世界經濟逐步回歸疫情爆發前水平,2021年世界經濟增長可能出現「先高后低」的數值。2.全球經濟運行呈現多維度不同步。
  • 臺灣經濟持續增長,蔡英文要與大陸「經濟脫鉤」?臺灣或成孤兒
    抓住這個機會,民進黨當局開始鼓吹,臺灣在疫情中表現優異,經濟持續增長,乃是亞洲四小龍第一。還大言不慚的稱臺灣應當趕快脫離大陸的影響,獨自發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臺灣經濟與大陸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民進黨當局想要實現其「臺獨」夢想,那麼他們就得把臺灣的經濟和大陸之間聯繫完全隔開,不過終究是痴人說夢而已。
  • 連平: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
    2021年,全球疫情將如何演繹?世界經濟能否走向較為穩定的復甦?有哪些深層因素會推動中國經濟繼續恢復?中國經濟增長能否回歸趨勢性運行軌道?金融運行能回歸常態嗎?宏觀政策會轉彎嗎?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本文提出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
  • 劉結一:沒大陸帶動,臺灣今年經濟難維持正增長
    導讀今年1至11月,兩岸貿易增長13.8%,貿易額達到2356.9億美元,給臺灣帶來約1277.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據統計,1月至10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佔比達43.6%,為近10年最高。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這些貿易順差,臺灣對島外貿易將出現巨額逆差。如果沒有祖國大陸發展機遇的帶動,臺灣經濟今年將難以維持正增長。
  • 臺灣專家:島內政治生態複雜 2019年臺海形勢充滿變數
    臺灣專家:島內政治生態複雜 2019年臺海形勢充滿變數 原標題: 過去一年,民進黨當局的各項政策不得民心,蔡英文更是在兩岸關係上大開倒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陸方面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大力度為兩岸同胞尤其是臺灣同胞謀利造福。
  • 新華財經年報|2020年國內宏觀經濟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19年中國總人口為140005萬人,首次突破14億,較2018年增加467萬,人口增量持續收窄,自然增長逐漸放緩。恆大研究院報告預測,中國人口將在「十四五」時期陷入負增長,2050年左右開始中國人口總量將急劇萎縮,2100年中國人口將降至不到8億,屆時中國人口佔全球比例將從當前的約19%降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