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蹦最野的迪,讓別人無迪可蹦」
「兩耳不問窗外事,一心只蹦聖賢迪」等等最近的流行語在一些小視頻或神評論上都能看到關於蹦迪的一些言語。那麼什麼時候就開始流行並開始向盛行方向發展這個蹦迪的文化呢。他的產生和發展受國外一些歐美的影響。「歐美」一詞似乎就代表這潮流的意味。金髮碧眼,豐乳肥臀,前凸後翹,婚前產子,不婚,女性的野性剛烈,獨立自由,開放不羈等等仿佛在流行文化中起一種引領作用。
在當下我們身邊開始瀰漫著這股蹦迪的氣息。而且他好像已經成為我們大眾文化其中的一個代表。電音環繞,放情搖擺,鳳舞九天,音樂工廠,跳舞盛典。讓人沉浸在如痴如醉的舞池中,妖嬈美女,二代公子忘我晃動,兩顆滾燙的腎無處安放。紙醉迷金是對他最好的形容。
「身份證」開始成了一個富有暗含意味的詞語。人們開始迎合不斷使自己融入或設法主導這個這個瘋狂的時代,乃至於不讓自己落伍陷入「沉默的螺旋」
迪廳的主力軍使整個場子瀰漫著荷爾蒙的味道。他們年少力強,身強體壯。燈紅酒綠的舞池逼迫著腎上腺素急速增加,跟隨節奏的胡亂搖擺讓人的欲望逐漸釋放併到達一個制高點持續下去。直到收場。滾燙的燈光像烤漆一般映射在人們臉上,漲的生疼。
性感嫵媚,妖嬈風雅一直都是男女共同追求的興奮點。張愛玲講過一句話「正經女人雖然痛恨蕩婦,其實若有機會扮個妖豔的角色的話,沒有一個不躍躍欲試的」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是流行文化的中心引領者。
是社會進步了還是後退了;使我們的思想解放了還是這個社會輕浮了。事實上蹦迪的雛形可以回顧到上世紀八十年年代的小紅屋的卡拉OK,紅色很久之前就被認識到能夠讓人們興奮高漲的一種顏色。瀟灑是當時很惹人著迷的一個詞語。從當時流行的「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反映了這個現象。一句俗不可耐的話在當時很是流行。卡拉OK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似乎是遠古時代的東西,但那時已經有了陪唱,左擁右抱在賈樟柯的《小武》中可看一二。發展到後來便有了看似更加高端一點的裝修開始富麗堂皇的ktv。好像代表一種高端紳士的放縱地點。酒水是那個時代新加的高消費方式。金碧輝煌。一直有一個事實,無論是從卡拉OK到最初的KTV到現在的迪廳會所似乎始終與有錢人聯繫在一起。當然如今的KTV在迪廳面前顯得平民化。蹦迪貌似不貴但打著找朋友的名義進場總讓人揪心。
之後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開始轉移到女人這個領域。姐姐玩起來弟弟招架不住。她們腰背挺直,步態優雅。綠豆大的腳趾上印上鮮豔的色彩惹人注目,黑色的絲襪順著腿向上生長消失在超短褲的邊緣處,或白褶的大腿逐漸隱秘在短裙的裙擺之中,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一件簡單的上衣,領口處隨遇而安,毫無章法,隱約恍惚隨著音樂的節奏和光束上下晃動。紅焰的嘴唇,耳垂天庭飽滿配上兩個俏皮的耳墜讓人流連忘返。
素未謀面的青年男女可以在一個酒局的大冒險中激情熱吻。而大眾的這種類似的流行文化,又總是向著誘惑,欲望,肉體的領域進行攻佔。糜爛不堪但又沉醉不舍的深陷其中。
在這個有著貧富差距的社會,阿迪A錐引領潮流的時代,人們更加的容易受到鼓動,但同時在這個文化多元化,精英文化逐漸走下神壇的時代我們又在更加深刻的認清自己,不再在意別人的看法,或討好輿論眾人的眼光。說他進步也好,下墜也罷,終究是每個人生而就有的選擇權利。
我們都是好孩子,一群天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