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教育廳關於中小學地方綜合課程
的指導綱要(試行)
(廣東省教育廳2016年9月27日以粵教基〔2016〕11號發布自2016年10月8日起施行)
一、總綱
為科學規範我省省級地方課程,改變種類繁多、內容重疊、特色不顯、落實不力等問題,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增強地方課程育人實效,建設有廣東特色的地方課程教材體系,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據國家和省的有關政策文件精神,制定本指導綱要。
(一)課程性質。
廣東省中小學地方綜合課程(以下簡稱「地方綜合課程」)是我省省級地方課程。它是一門面向學生生活、面向廣東實際、面向創新時代、整合專題教育和廣東地方課程、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開放性、活動型地方綜合課程。
地方綜合課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1.人文性與科學性融合。通過生命與安全、文明與法治、社會與文化等教育,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通過學習能力、科學啟蒙、創新創業等教育,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突出人文性與科學性相融合。
2.統一性與地方性銜接。在教育思想、育人目標、專題內容等方面與國家教育政策保持高度統一;在課程建構、實施策略、教育方法等方面突出廣東特色和創造性。
3.基礎性與提高性相成。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態度、價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4.知識性與實踐性結合。注重將各類專題知識、廣東地方文化與經濟社會知識融入實踐活動過程,在實踐活動中學習、運用知識,積累知識;注重將能力培養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在動手、動腦和社會實踐等活動中,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增強能力。
5.系統性與簡約性兼顧。通過梳理、整合各類專題教育、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建構目標協同、內容精練、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的地方綜合課程體系;注重課程體系的簡約性和實施的可操作性,便於課程的有效實施,提高育人實效。
6.規定性與開放性兼容。省級地方綜合課程在主要目標、專題設置、基本內容等方面具有規定性,確保統一實施;本綜合課程同時也為專題教育更新、各級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開放性連結埠。
(二)基本理念。
1.關注學生發展。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以中小學生逐步擴展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國家民族、國際視野等不同領域為基本線索,建構落實各類專題教育任務、適合學生全面素質發展需求的地方綜合課程體系。
2.堅持實踐育人。充分立足地方文化、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實際,打造實踐育人平臺。堅持把教育寓於實踐主題之中,通過實踐活動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探索形成實踐育人的地方課程體系。
3.突出重點領域。充分發揮地方綜合課程與學生實際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繫的優勢,及時吸納社會變革發展的前沿成果,突出生命與安全、文明與法治、廣東經濟社會與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與創新等重點領域,建構與時代發展密切互動的動態課程體系。
4.強調實施效果。科學把握地方綜合課程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之間的關係,形成課程育人合力。突出對各專題知識技能的綜合認知、科學運用,重在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能力,積極適應、參與社會生活的態度和能力,科學創新、創造的態度和能力,全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探索形成注重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三)設計依據與思路。
1.設計依據。依據教育部印發的專題教育綱要和國家課程標準對地方專題教育的要求,梳理和整合形成相關專題;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適應學生成長需要,充分發掘廣東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和時代重大主題中的教育資源,構建有廣東特色的地方綜合課程內容體系;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性學習的方法體系。
2.設計思路。
(1)結構體系設計思路。地方綜合課程為領域主導、專題主線、活動主題組成的三級結構體系。領域按照由個體到社會、由基礎到發展、由現實到未來的邏輯順序,整體建構生命與安全、文明與法治、社會與文化、學習與發展四大領域;專題由國家專題教育和廣東特色專題兩部分構成,所有專題教育分為通識和學段兩類,並根據專題屬性歸類於相應領域之中;每一專題分解為若干活動主題,便於具體組織學習活動,凸顯本課程的活動性質。
(2)內容體系設計思路。按照「縱橫相攜,四線並行」的思路建構地方綜合課程內容體系。「縱」,即縱向梳理各類專題教育內容,形成由小學至高中、螺旋遞進的專題教育和活動主題:「橫」,即橫向統籌相同學段的不同專題教育內容,形成互相協同的專題教育內容體系。「四線並行」是指四大領域貫穿全部年級,形成統一、簡約的地方綜合課程內容體系。
二、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省情,面向全國和世界,學習、傳承嶺南優秀文化,弘揚新時期廣東精神,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和世界意識。聚焦學生關鍵能力培養,著力形成學生的健康生活能力、學習發展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分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培育學生立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情感態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健康向上、樂於學習、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的現代人格品質。
2.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面向創新創業時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
3.知識。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各類專題知識、嶺南優秀文化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知識以及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的現代社會生活知識。培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和積累知識以及將知識技能運用於社會實踐的能力。
4.方法。通過活動與實踐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法,掌握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掌握調查研究以及科學創新的初步方法。
三、課程內容
(一)生命與安全。
生命與安全是學生基礎性發展領域,由安全、健康、心理健康、禁毒與預防愛滋病、國防等5個專題教育組成,旨在養成學生安全、健康生活的習慣、能力和意識。實施過程要密切聯繫實際,密切結合國家相關課程,注重學生健康生活習慣和技能的培養與訓練,注重國家安全意識的培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文明與法治。
文明與法治是學生現代文明素質發展領域,由文明禮儀、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誠信、法治、廉潔文化等5個專題教育組成,旨在培育學生道德情操、生態環保意識、誠信品質、法治精神等現代文明素養。實施過程要與相關國家課程相結合,注重通過行為訓練、社會實踐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理解、融入現代社會文明,培養形成有現代文明素養和法治精神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三)社會與文化。
社會與文化是學生社會性發展領域。由廣東風情、廣東海洋、廣東歷史、廣東地理、廣東藝術、廣東現代化之路、嶺南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際理解等10個專題教育組成,旨在引導學生欣賞廣東人文文化,關注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立足廣東、面向全國和世界的胸懷,樹立積極投身家鄉和祖國建設的志向。實施過程要與家鄉實際、省情和國情相結合,與相關國家課程相結合,創設有利於學生走進社會、參與社會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培育愛國、愛家鄉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人格的良性社會化進程。
(四)學習與發展。
學習與發展是學生面向未來的發展性領域,由學會學習、科學啟蒙、創新素質、創新創業、金融理財、生涯規劃、勞動等7個專題教育組成,旨在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終身學習意識、創新意識與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實施過程要密切聯繫時代發展和學生生活環境實際,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科學實踐、社會實踐、勞動實踐中,培育良好的學習品質、人格品質、創新精神和終身發展能力。
四、課程管理與實施建議
(一)課程管理建議。
1.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本綜合課程實施,加強課程實施的規劃、保障和管理,把它納入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評估督導指標體系和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大項目。
2.學校要從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總體布局之中統籌本綜合課程實施。學校應著重考慮本綜合課程實施在目標任務、教學方法、實施渠道等方面與國家課程、各地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區別與銜接,創建三級課程有機結合的實施體系,形成育人合力。
3.學校要將本綜合課程明確列入教學計劃,加強在課時、師資、實施、評價等方面的管理和保障。專門設置地方和校本課程教研組,統籌本綜合課程和地市、縣(區、市)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實施。
4.各級中小學教研部門要將本綜合課程納入教研工作規劃體系,積極組織開展本綜合課程的教學研究工作,做到教研有專人、研究有專題、活動有專項。
(二)教學建議。
1.整合師資力量。實施本綜合課程的教師包括班主任、相關學科專任教師以及社會專業人士等。要通過本綜合課程實施,注重發揮團隊優勢,加強不同專業教師之間的協同,打造一支一專多能、專兼職結合的地方綜合課程師資力量。廣東歷史、廣東地理、廣東風情、廣東藝術分別結合國家課程歷史、地理、品德與生活(社會)、藝術(音樂或美術)課程實施,教學活動由相應學科教師專門輔導。
2.突出學生主體。在確保本綜合課程統一、規範、有效實施的基礎上,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選擇性。自主性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遊戲、表演、體驗、實踐等活動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選擇性是指教師和學生可結合國家課程學習、重大節日或紀念日活動以及其他實際需要,靈活選擇相關主題開展學習活動,不局限主題活動的編排順序。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選擇性,教師應充分發揮組織、指導、輔助等作用。
3.創新教學活動。本綜合課程強調基於國家課程學習的基礎性和系統性,基於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和經驗,基於信息化條件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能,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學習和創新學習,避免簡單的知識性重複教學。實施本綜合課程可通過課堂主題活動、網絡學習和實踐體驗活動等多種途徑進行,倡導主體性、開放性、實踐性學習。注重發掘社會教育資源,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訪談、觀察、實踐等活動。加強與學校德育和社會教育活動的銜接,綜合性開展相關教育活動。
(三)評價建議。
1.評價目的。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社會性發展等的評價,重點考察學生專題教育目標達成狀況,對廣東地方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的了解、體驗狀況,以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狀況。
2.評價方法。倡導過程性、多元性、發展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重視學生參與活動的狀況、態度和行為表現,記錄學生在活動中探索、思考、創新的情況。多元性評價強調評價主體多樣化,同學、老師、家長、有關人士和團體等,都可納入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多樣化,活動記錄、調查報告、獎勵證明、發明成果等,均可納入評價內容範疇。發展性評價強調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多樣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關注學生在原有基礎和水平上的提高狀況。
3.評價運用。地方綜合課程評價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依據,相關數據、素材、作品等應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信息資料來源。健康教育、廣東歷史、廣東地理、廣東藝術、廣東現代化之路、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教育、國防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法治教育等專題,可納入國家相應學科考核、考查、考試範圍。
(四)課程資源開發建議。
本綜合課程資源是由教科書、電子資源和學習網站等共同構成的立體教學資源體系。
1.教科書編寫建議。教科書是活動型教材,要突出實踐活動特點和學生能力培養要求。教科書編寫要依據本指導綱要,遵循整合實施原則,落實專題教育任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選擇學習的學法體例;考慮與國家課程銜接、與廣東地方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連接、與時代發展密切互動,建構社會性、實踐性、開放性的活動型教材體系。
教師教學用書要與教材配套編寫,在教學思想理念表達、教材結構體系與內容說明、教學方法指導與活動建議以及必要的案例、資料呈現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導和參考。
教科書除各學段畢業年級為全一冊外,其他年級每學期一冊。嚴格控制教科書篇幅,各冊教科書最高控制限額為:小學1-2年級45個印張、3-4年級5個印張、5年級55個印張、6年級6個印張、7-8年級65個印張、9年級7個印張、高中1-2年級75個印張、高中3年級8個印張。
2.教學資源開發建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與教科書配套的電子教學資源,為教學活動提供直觀、豐富的資源和範例。鼓勵建設本綜合課程網絡平臺,為全省教師交流、展示教學經驗、資源和科研成果提供平臺。
五、附則
1.本指導綱要(試行)由廣東省教育廳負責解釋。
2.本指導綱要(試行)自2016年10月8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附錄(1.廣東省中小學地方綜合課程結構體系一覽表;2.廣東省中小學地方綜合課程內容體系一覽表;3.廣東省中小學地方綜合課程課時安排及結構比例一覽表),此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