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的800塊拼圖

2020-12-22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冰點周刊 ,作者中國青年報

冰點周刊

中國青年報旗下的深度報導品牌。我們相信,新聞不止一天的生命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嘉興、文中配圖由團湖北省委供稿

2月4日下午,武漢洪山體育館主館內已經擺置好了200餘張床和墊被,等待患者入住。這家方艙醫院總計提供了約800張床位。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魯衝/攝

建成34年的武漢市洪山體育館第一次成為一家醫院。這個迎接過小虎隊、李宗盛、NBA明星隊等名人的地標,近一個月最多同時容納了近800名患者。

48歲的張兵曾送女兒到這裡學遊泳,還曾作為保安維持克萊德曼鋼琴音樂會的秩序。他對這個體育館很熟悉,但他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將作為患者,在這裡生活15天。

2020年2月3日,洪山體育館成為首批被改建為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的方艙醫院,它是武漢市計劃或已經建設的32家方艙醫院之一。這座人口超千萬的城市,累計已有約5萬人確診新冠肺炎。

僅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就有來自河北、遼寧、湖南、青海、廣西等地的援漢醫療隊進駐。在這個寒冷的冬日,先後有上千名患者擠進這片屋簷,開始了「床挨著床」的群居生活。

相 遇

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從籌備到迎接第一批患者,時間不足48小時。

2月4日深夜1點,睡夢中的劉連梅接到電話,醫院通知緊急集合。她是青海省互助縣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常在深夜緊急趕往醫院。

電話裡沒有說明具體事宜,但她和丈夫隱約感到,可能是要援助武漢,丈夫便驅車送她。凌晨3點,劉連梅和4名同事被定為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早上8點集合。

出發前,劉連梅5歲的兒子已經醒來。面對「媽媽要去哪裡」的疑問,劉連梅說 ,「媽媽要去很遠的地方學習,你在家裡聽爺爺奶奶的話。」想到可能要理短髮,又補了一句,「媽媽為了學習,可能要把頭髮剪成你這樣。」第二天,在看守所工作的劉連梅的丈夫也開始隔離工作。

劉連梅抵達武漢後,才知道自己要支援「方艙醫院」。她只在新聞裡聽過這個詞,不知道它的概念,也沒見過圖片。她想不到,自己將要面對「一整個體育館的病人」。

劉連梅接到電話時,千裡之外的武漢洪山體育館,中國一冶的第一批27名突擊隊員已經開始作業,一些工人剛從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趕來。不到48小時後,這座方艙醫院將迎來第一批患者。

2月5日晚11點,這裡正進行最後的整備,第一批病人半小時後就要入場了。電工儲海寧師傅已經34小時沒有合眼,短暫休息後,他又開始地下室場館的排線工作。數百名身著「中國衛生」隊服的醫務人員從他身邊列隊進駐,他們腳邊還散落著電線。幾十名工作人員正緊急安裝圍欄,劃分清潔區和汙染區。

體育館的另一側大門,數十個移動廁所剛安裝好。廁所內黑黢黢的,還沒有燈;用於消毒患者排洩物的消毒池還在建設中。

方艙內已經清場。湖南湘雅二醫院的4名醫護人員在清潔區穿好了防護服,才發現沒有護目鏡,緊急求助,最後找上海華山醫院醫療隊借到了。而這幾個護目鏡,本來是給6小時後將接班的4名醫護人員用的。

救護車正在轉運病人。悽風冷雨中,幾名醫生坐在體育館外的臨時帳篷中預診。由於防護服不透氣,一名醫生的內衣被汗水浸透,很快被吹得冰涼。

2月2日,武漢市提出將對「四類人員」集中收治和隔離。2月5日前後,仍有大量確診患者居家隔離。

方蕾的公公已經臥病在床兩周,幾乎無法進食。2月5日,公公確診新冠肺炎,之前還懷有一絲僥倖的方蕾眼前一黑,「一家人都逃不了。」

之後幾天,她的婆婆、11歲的女兒小夢、她本人陸續確診。

45歲的陳軍那時在武漢市中南醫院住院。此前,他高燒39℃近一周,血氧一度低於90%。沒插管、沒上激素,他挺了過來,已經能下床走動。陳軍偶爾看新聞,知道很多病情比自己嚴重得多的患者住院無門。

重症病房讓陳軍極度壓抑。他同病房的幾個病友整日戴著呼吸機,不翻身,幾乎不說話。夜深人靜的時候,病房裡只有監護儀的「嘀嘀」聲,病友厚重的呼吸聲和痛苦的呻吟。陳軍壓著聲音咳嗽,很少下床走動,怕影響病友。

幾天後,他從中南醫院轉入方艙醫院,「之前心裡很恐慌,來到方艙,覺得有救了。」

張兵2月6日剛過零點接到通知,自己將被方艙醫院收治。「聽到醫院兩個字就很開心了,管他什麼醫院。」他從1月27日起發燒,還要照顧同樣染病的嶽母。那幾天,他們在醫院輸液,一排隊就是一整天。2月5日下午,他聯繫上床位,把嶽母送進醫院。

2月6日凌晨3點,他被統一安排的大巴車接上,連夜進入方艙。對那個夜晚,他只記得雨「很大很大」。之後,他在病床上躺了整整兩天。

張兵是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的首批患者。這座「庇護所」還有大量細節等待完善,即將有近千人在此共同生活。

圖片來源:《春天》湖北美術學院服裝設計系2016級 梁東馨

磨 合

在方艙醫院,床與床間隔約1米。

1米,夠放一張課桌。課桌上印著「25中」字樣,它們來自附近的武漢市第二十五中學。這張課桌和約2米長、1米寬的床,構成了一名患者全部的私人空間。每一張病床背後,都藏著一個家庭的喜樂悲苦。

這裡可能是歧視最難以立足的地方,沒有人會因為病毒而被另眼看待。幾乎每張書桌周圍,都立著、卷著CT片。

方艙的第一天是混亂的。飯菜是涼的。衛生間很髒。方艙也很冷,沒有熱水洗澡。開水機附近全是水,有人為了防護鋪上了快遞箱,結果顯得更髒。

一些插座沒有電,用不了電熱毯,也沒法給手機充電。張兵理解人們的焦急。「我家幾個老人在不同的醫院,老婆在賓館隔離,只能靠手機聯絡。大家都是這個情況。」

一名護士還在交接班,身邊就已經圍滿了患者。有的要吃藥,有的要衛生紙、要熱水,不斷人問「有沒有WiFi」。一名醫生說,有患者進來不久就摔東西,大吼要出去。

那天夜裡,很多人一夜未眠。除了焦慮、不適應,還因為場館24小時亮燈。一些患者找護士討來安定藥物才睡著。

劉連梅最大的感受是壓抑:多數人一天到晚都待在床上,用被子捂著頭,根本不動。「我去問了,他們沒有不舒服,只是沒心情活動。」

2月21日,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內,兩名患者躺著在床上看手機。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魯衝/攝

迷迷糊糊躺在床上時,張兵看到了一個收拾垃圾的人,沒穿防護服,頭髮都白了。他意識到,這個人也是病人。那時他就想,等好些了,要去幫忙。打掃完衛生後,他又看不過去開水機漬水,找來水桶暫時儲存廢水,定期傾倒。

後來,他打算倒廢水時,發現已經有人倒過了。「誰都不想自己生活在一個亂糟糟的環境中……人就是這樣,要麼都不做,有一個人站出來,就會有很多人一起做。」

一開始是星星點點的。有人幫醫護人員送藥、分發餐食,有人幫忙安撫新進艙的患者。聽說方艙產生的垃圾裡混了牛奶和粥,不便焚燒處理,有人自發宣傳和指導病友做垃圾分類,還輪流在垃圾桶邊站崗。

根據地理位置,病友把方艙劃成了8個區域,排班做衛生,按分區領盒飯。醫護人員順水推舟,重新劃出了5個區域,把原本複雜的1區、2區、左區、右區的名字統一成了A-E區,並選出區長,協調各區的工作。張兵自薦成為區長,還當上了方艙醫院臨時黨支部書記。

由於物資緊張,區長的袖標用現成的「控煙勸導員」袖標替代。

有人發現病友不吃午飯,一問,原來是回族人。各區趕緊摸底,統計有特殊飲食需求的人。當天晚上起,飲食就有了清真、無糖和流食等選擇。

還有人提出,數百人一起生活,一旦發生火災,風險很大,病友中有消防知識的便組織了消防培訓和演練。5天後,當地消防部門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各方艙開展了消防培訓。

一些互助通過微信群實現。有人忘帶手霜,在病友群裡說了一句,幾分鐘後就借到了;很多人因為體育館的燈光睡不著覺,一名區長託在外面的朋友買來眼罩。

考慮到病友倉促搬入方艙醫院,工作人員提前購置了牙具、毛巾、衛生巾、襪子、拖鞋、保暖衣等物品,還準備了保溫杯。但在微信群裡,他們發現了盲點:指甲刀,於是趕緊申請了100個送進方艙。

在那些官方照顧不到的地方,民間智慧開始發揮作用。武漢的冬天陰雨綿綿,遇上晴天,近800名患者的上千件衣物需要晾曬,方艙醫院內細長的物品被改造為晾衣杆。為了方便看劇,人們用飯盒、水果搭成支架,省去用手舉著手機、平板的辛苦。

21歲的周玉婷2月9日進入方艙時,這裡已經有了吹風機、微波爐。她很快接受了方艙裡的生活,她原以為這裡「就是幾張床」。後來方艙又陸續配備了制氧機、CT室。

按照規定,方艙醫院只接收18-65歲的輕症患者。但出於人性化考慮,也有兒童跟著家長住進來。方艙醫院還專門安排了1名兒科醫生參與診療。

5天後,淋浴間也建好了,只是排隊時間有點長,即使飯點也要等待半小時。洗澡是方艙裡的女性最操心的事情之一,周玉婷沒事就會轉悠過去看看人多不多。

圖片來源:《安》湖北美術學院水彩畫系2018級 關俊冉

生 活

方艙的一天開始於早上6點。叫醒周玉婷的,是醫護人員遞來的溫度計。一些老年人還要測血壓。

之後,周玉婷要睡回籠覺,到8點發早餐時再起床。元宵節那天,早餐是湯圓。如果不是在方艙,她一般夜裡3點睡覺,中午才會起床。

吃完早飯,11歲的小夢和18歲的付巧開始在線上聽課。付巧今年高考,患病沒有影響她的信心,「大家都遠程上課,我也沒有吃虧。」小夢則擔心,負責錄數學課的隔壁班老師講的解法和自己班上數學老師的不一樣。

2月21日,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內,高三學生付巧的書桌裡放滿了課本。她在便籤紙上手寫課程表,貼在隔板上。晚餐期間每人一份蘋果和牛奶,鄰床患者將自己那份也送給了她。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魯衝/攝

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為這兩個學生降低了廣播的頻率和音量,周圍的人也會輕聲說話。

付巧感覺,自己在方艙裡反而學習效率更高,因為總有人站在背後監督,還提醒她挺直腰背。大家把盒飯送到她手邊,幫她燙中藥。而在家裡,父母一直對她「放養」。

最近,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把醫生辦公室騰出半間給付巧學習。付巧說,她能感受到醫生辦公和進出時,都在儘量減小動靜。有時,醫生累了就在房間另一邊坐下閉目養神,或是邊捶腿邊回消息。2月23日,一名醫護人員在防護服上寫下「付巧加油,高考必勝」。

早飯後是醫生查房、發藥的時間。患者一般會待在自己的床位,有問題、有需求都在這時提出。這樣,下午一班醫護人員進方艙的時候,就能把急需的東西帶進來。

張兵選擇在這個時間和家人聯繫。方艙的一名在民辦學校教書的38歲教師也要按課表線上開課,但他採取了文字授課的形式,因為方艙環境嘈雜,他也不想因為自己在方艙引起學生特別的關心和關注。

中午12點,各區區長把午飯領回。方艙內的餐標是每日120元,此外還有水果和牛奶。小夢和付巧每次都多收到附近病人的那份。

小夢覺得,在方艙比在家更開心,因為「吃喝不用愁」。一名護士告訴記者,一些病患不願意離開方艙,覺得在這裡吃得好,還能出門放風。有人甚至為此逃避核酸檢測。

2月21日,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內,一名患者在吃晚飯。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魯衝/攝

周玉婷已經吃膩了方艙的飯。她從來沒有過過這麼健康的生活,每天作息規律,三餐葷素搭配,有水果有牛奶。

周玉婷愛吃辣。進入方艙後,她點的第一個跑腿訂單,是幾包火雞面。吃到一半,附近的叔叔阿姨都湊過來了。大家都因為太久沒有吃辣饞得慌。

「在這裡過得太營養了,誰不想吃點垃圾食品?」在他們的委託下,周玉婷把周邊商超的火雞面買到斷貨。

因為疫情,她「躲」過了春節的家庭聚會,卻不得不在方艙接受叔叔阿姨的「盤問」:論文寫得怎麼樣?工作找了嗎?談戀愛了嗎?

每天下午3點和晚飯後的7點半,各區組織做健肺操和跳廣場舞。到了時間,區長張兵就拿起喇叭動員大家參與。方艙內年齡最大的是一名83歲的老婆婆,她有時也跟著跳兩步。記者在方艙見到,一名在旁邊泡腳的中年男子也跟著旋律踩出了水花。

2月21日,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內,青海省互助縣中醫院高曉燕護士(右)正在帶患者練習八段錦。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魯衝/攝

張兵很想讓那些沉悶的年輕人不要總是躺在床上玩手機,或是幾個人聚在一起玩手機,但鮮少成功。

面對張兵的大喇叭,周玉婷一開始假裝沒聽到,後來一到時間就出去溜達。張兵覺得,這也算達到目的。

陳軍很少參加這些活動。他憂心老家黃岡的父母,村子「硬核封路」,「斷糧、斷藥怎麼辦?出了意外,救護車、消防車開不進去怎麼辦?」他也擔心妻子在隔離點被傳染,報喜不報憂。他每天都和妻子視頻,互相鼓勁。

在方艙一周,他把手機通訊錄從頭翻到了尾。關係好的同學、朋友,他打了個遍。在方艙裡,煙是稀缺品,但陳軍找人討,對方也會大方地給。

他喜歡夜裡走出方艙,看看月亮,「白天人多,這會兒安靜。」 他有時會想到醫院重症病房的病友,「不知道他們康復了沒有」。有時,他看著月亮出神。

這樣的夜晚本屬於團聚。夜深了,有患者在室外射燈下和家人視頻聊天。

做完作業,小夢會和爺爺打電話。爺爺很疼小夢,小夢晚上上完補習班回家,一說餓了,爺爺就給她做飯。小夢很擔心爺爺,「他病了好久。打電話時他不說自己不舒服,但我聽得出來,他說話沒力氣。」

夜裡11點半,人們陸續入睡,付巧也沒法兒再學習,因為附近的病友和醫護都會催促她早點睡覺。在方艙,她有了幾十個「家長」「班主任」。

一些患者直到出院都沒睡安穩過。周玉婷覺得,跟幾百人「共處一室」,很彆扭,擔心自己睡相不好。張兵說,臉上蒙著眼罩和口罩,很悶,因此他會在白天給自己安排很多事情,累一點,夜裡好休息。

剛進方艙時,張兵夜裡老醒。體育館的頂燈照得他有點恍惚,整個人被一種不真實感籠罩。他得揉半天眼睛,看清身邊有人睡著,有人玩手機、起夜,有護士走動,又覺得心頭一暖,這才反應過來,自己在方艙醫院,「五味雜陳」。

陳軍總是等到別人都睡著了,偷偷在被子裡換貼身衣物。不過,他覺得這裡已經夠好了。在重症病房,為了方便搶救,有病人一絲不掛,只是蓋上被子,或是「穿」一件蒙住身體,從背後系上的「布」。

但也有人不在乎這些,洗完衣服後,把內褲隨手晾在床頭。

圖片來源:《待到春來 再舞青春》湖北美術學院水彩畫系2017級 江楚才

縫 隙

夜裡,看著幾百張病床上齊刷刷躺滿患者,劉連梅心裡不是滋味。「總覺得大家是遭了難,來這裡避難。」

她1小時巡場一遍,見到病人的被子掉到地上,就幫忙蓋好。她想到了自己睡覺不老實的兒子。

劉連梅給兒子看過自己穿防護服的照片,兒子在視頻時問,「媽媽你是去打怪獸嗎?」劉連梅回答,「是的,媽媽已經消滅很多敵人了。」

她穿上「打怪獸」的厚重裝備需要半小時,然後穿過昏暗的清潔區、潛在汙染區、半汙染區通道進入方艙。她反覆接受過培訓,但看到幾百名確診患者,還是心裡發怵。

醫護人員都是第一次同時面對上百名病人。「和每個人只交流10分鐘也忙不過來。病人長時間在這裡,也沒啥事,和醫生溝通就是基本需求。病人喊你,你不溝通也不好,但是一有需求就進去,費一套防護服不說,穿就得半小時,耽誤時間。」本地醫生韓光說。

平常,醫生很少和病人產生私交。這次,他們給病人留下微信、建立微信群,幾十名在外面的醫生也可以分擔工作。

為了方便方艙內外溝通,湖北省腫瘤醫院的醫生胡勝把自己的手機帶進方艙,不再拿出來。後來,他又把自家的iPad放了進去,他想讓患者看醫生更清楚些,減少恐懼。

幾天後,方艙給醫護人員配備了幾部工作手機。他們的經驗後來被其他方艙管理團隊學習。

劉連梅來自省外,她遇到的困難還包括理解武漢方言。方艙內的病患以中老年人居多,很多只會說方言,需要會普通話的本地人幫忙翻譯。

一次,劉連梅的同事聽到有人吵架,趕緊跑過去勸架,還問一邊的周玉婷,「他們怎麼又吵起來了?」其實,兩個中年男人是在互相問候「幾碼贊過早?」(什麼時候吃早飯),因為武漢話聽起來兇狠,她誤會了。

方艙內偶爾發生糾紛,大多是因為病友不服管,比如不配合垃圾分類,或是往開水機裡倒水。在洗衣服的地方,有人批評前面的人不把洗衣粉歸位,兩人回到方艙裡還在吵,吸引了一群人看熱鬧。

這些糾紛讓劉連梅感到了生活的氣息,「說明把這裡當家了。」頭幾天,方艙氣氛壓抑,廣播放笑話緩解氣氛。只有一個阿姨很活潑,拉著人聊天,還和別人打趣劉連梅長得高,「你們猜那是男的女的。」

她覺得,轉折點是方艙第一次有患者出院的時候。「就像黎明前最後的黑暗,大家有了信心。」

她更怕病人有需求也不說。「很多人感到羞恥,覺得在裡面什麼事情都要找我們,是麻煩我們,因此被動地等我們給,很少主動要。」

張兵記得,第一次外面送衛生巾進來時,12包立刻就被分光了。他意識到,這是個大問題,但大家都不好意思張口,第二天便自作主張上報了更多包的需求。

一個年輕人上衛生間時打溼了鞋子,猶豫了很久才找護士要拖鞋。劉連梅記得,年輕人很認真地解釋自己為什麼需要拖鞋,拿到拖鞋後又解釋了一遍,前後反覆道歉,說麻煩護士了。

「其實他不需要說那麼多。我們不會評判他的需求,他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劉連梅說。

2月21日,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內,一名患者正在和家人視頻對話。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魯衝/攝

恥感有時來自社會。

曾有報導未給方蕾和小夢化名,甚至刊出了小夢未戴口罩的照片。小夢同學的家長打電話到學校,問班主任小夢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還表示,希望開學後小夢暫緩去學校。老師這才知道小夢一家在方艙醫院。

方蕾說,在她老家黃陂的村子裡,村民對她患病有議論。方蕾在新聞裡看到,部分她以前做過生意的地方不歡迎湖北人,還有新聞說某些地方舉報湖北人有獎。

小夢對這些還不知情。住進方艙醫院,她告訴了6個最好的朋友。「她們都鼓勵我,讓我加油,說一定會好的。」其中一人還告訴小夢,學校組織學生錄視頻到方艙醫院播放,她退出了,因為她想直接到方艙來探望小夢。

周玉婷和付巧主動告訴同學自己在方艙醫院,她們沒覺得不好意思。周玉婷還會每天把方艙裡的夥食拍給同學看,「我吃得比她們都好」。她說,同學們對方艙很感興趣,經常發來有關方艙醫院的圖片和視頻,問是不是真的,方艙裡的設施到底好不好。

圖片來源:《武漢加油》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2019級 胡宇涵

再 見

如今,張兵和周玉婷已經出院。陳軍幾次核酸檢測結果在陰性和陽性間反覆。如果連續兩次核酸檢測是陰性,且呼吸道無明顯症狀,他也將出院。

出院前,張兵轉交了自己區長的袖章、臨時黨支部的工作手冊和黨旗,又叮囑日常工作的注意事項。這個熱心的中年人沒有退大大小小的方艙醫院群,看到病友需要物資,他幫忙協調。

一名醫生告訴記者,最近幾天,這裡每天的出院人數都在50人上下,入院人數則在30人上下,開始出現「床等人」的情況。

10年前,劉連梅到武漢旅遊過。這次來武漢,她坐著大巴在晚高峰經過雄楚大道,一路見到最多的是急馳而過的救護車。

相比10年前,武漢多了很多摩天大樓,但看到空空如也的城市,她感到悽涼,「這座城市真的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她在當天的日誌裡寫道。

同一天到達的廣西醫療隊的護士說,坐著大巴,看到空蕩蕩的城市,很多同事都哭了。劉連梅盼著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關閉的那一天。

方蕾希望這場疫情儘快過去。她常年出差做服裝生意,是家裡的頂梁柱。2017年,她出車禍,全身多處骨折,只躺了一個月就繼續工作。

她讀書少,討生活艱辛,她希望小夢不再走自己的老路,給小夢報最好的培優班。

小夢說,疫情結束以後,想參加一次閨密們的聚會。因為要上培訓班,她錯過了此前的每一次聚會。

2月14日是劉連梅和丈夫的結婚紀念日。今年的情人節,相隔千裡的兩個人互相發了一條簡訊表達愛意,他們都在簡訊裡寫道,「今年很特別」。

2月19日至今,全國每日新增治癒病例均超過確診病歷。武漢市的醫院正在重新開設急診、門診,逐漸回歸正軌。

3月1日。武漢礄口武體方艙已經率先「休艙」,在合適的時候,其他方艙醫院也將一個個「關門大吉」。病患、醫務人員、環衛、保安、志願者都會恢復正常的生活。

陳軍在方艙認識了2個以前不認識的街坊。他少時住在老城區,整條街的同齡人都認識。但自打搬進公寓樓,鄰裡間很少來往。

陳軍剛去方艙醫院時,不熟悉環境,附近的病人很熱心,替他拿飯、拿水果,告訴他哪裡打熱水、哪裡比較安靜,病床挨著的幾個人很快熟悉起來。一問,陳軍發現有2個人和自己住得很近。統一接患者出方艙回家的大巴上,周玉婷也發現,同車的人有10個和自己來自同一個社區。

他們在方艙擦肩而過。

圖片來源:《共同戰役 武漢加油》湖北美術學院設計系青年教師 諶威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方蕾和小夢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魯衝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點擊圖片,查看活動詳細信息)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共青團中央部署開展「同舟共濟、青春偕進」關愛幫扶受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響的青少年特別行動的整體框架下,中國青基會聯合33家省級青基會共同開展「抗擊疫情、希望同行」——希望工程關愛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子女特別行動,向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致敬,向他們的子女提供關愛,傳遞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團團有話說第83期

面對疫情,我們談論著生活如何教會我們成長。從料理小白,到承包三餐;從想念託尼,到髮型DIY……熱愛生活的我們不會被打敗!基於戰「疫」下的生活百態,大家肯定都拍過一些照片來記錄這段共克時艱的難忘時光,那你拍過最難忘的一張照片是什麼呢?快來和我們分享吧!我們會挑選有趣的、溫暖的、感人的話展示出來哦~

共青團中央微信平臺

「疫情謠言粉碎機」上線了!

掃描圖片二維碼辨別疫情謠言

掃描圖片上的二維碼

定製標準版團旗、團徽,下載團歌

編輯編輯 | 王俊文(團湖北省委)

校審校審 | 任曉蓉

原標題:《方艙醫院的800塊拼圖》

相關焦點

  • 武漢三所「方艙醫院」最新實景公布!洪山體育館800張病床就位
    IT之家2月4日消息 武漢市於昨日晚間連夜建造了三所「方艙醫院」,分別是洪山體育館(800張床位)、武漢客廳(2000張床位)、武漢國際會展中心(1000張床位)。這些方艙醫院將專門用於收治輕症患者。今日多路記者也實地探訪了這些方艙醫院並拍下了最新的內部實拍照片。
  • 華山醫院副院長:曾動員一些病人加入方艙醫院管理
    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方艙醫院集中收治工作情況。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領隊、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介紹,以他所在的武昌方艙醫院為例,一共有15支醫療隊、800多位醫護人員投入方艙醫院工作。
  • 各國都有方艙醫院,為什麼說中國方艙是一項創舉?
    德國的方艙醫院有些只負責檢測,西班牙和美國的方艙醫院收治的是沒被感染的其他患者,印度的方艙醫院由火車車廂改造,還有的方艙醫院只放一把椅子……儘管方艙醫院的概念不是在這次疫情中誕生,但是中國方艙醫院是我國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項創舉,方艙醫院科學、有效地發揮疫情防控價值
  • 武漢連夜搶建的「方艙醫院」,到底是啥?
    武漢連夜建了3所方艙醫院」分別是洪山體育館(800張床位)武漢客廳(2000張床位)武漢國際會展中心(1000張床位)隨後「方艙醫院」擴容至11家「方艙醫院」不少朋友覺得很壯觀其實「方艙醫院」最初源於戰爭20世紀60年代在越南戰場上的美軍為了救治傷病員率先研發我軍的方艙醫院
  • 方艙醫院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以方塊空間為組成單位的醫院
    方艙醫院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以方塊空間為組成單位的醫院時間:2020-02-08 18:30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方艙醫院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以方塊空間為組成單位的醫院 可臨時靈活組裝、搭建、拆除、移動的,以方塊空間為組成單位的醫院。
  • 華山醫院副院長:武漢方艙醫院無醫護人員及工勤人員感染
    5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方艙醫院集中收治工作情況,請相關醫療和護理專家回答媒體提問。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領隊、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介紹了在方艙醫院工作過程中的最大困難和克服的經過。 「我們醫生、護士和患者來到方艙,完全是個陌生的環境。
  • ...武漢方艙醫院變回體育館了!曾作為方艙醫院的武漢體育中心,今天...
    【武漢方艙醫院變回體育館】10月1日,國慶遇中秋,武漢方艙醫院變回體育館了!曾作為方艙醫院的武漢體育中心,今天首次恢復對外開放,運動場地全部約滿;當日3.75萬名遊客到黃鶴樓登高望遠。
  • 在方艙醫院做統計、籌建方艙、做播音員……
    沌口方艙志願者: 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雖然累但很充實 「22日出院了5個病人,23日出院了15個病人,沌口方艙醫院連續兩天沒有接收新病人,只有康復出院的病人。」2月23日下午,沌口方艙醫院志願者吳正亮高興地告訴記者。
  • 塞爾維亞在中國專家建議下建方艙醫院 塞爾維亞方艙醫院位置
    新華社貝爾格勒3月24日電(記者石中玉)塞爾維亞國防部24日說,在中國專家組建議下,塞爾維亞開始著手把首都貝爾格勒會展中心改建為一座方艙醫院,用於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塞爾維亞國防部成員、士兵、志願者等當天在貝爾格勒會展中心設立約3000張床位。
  • 直擊|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收治首批病患,院內外實況來了!
    現代快報訊(特派記者 是鍾寅 / 文 顧煒 顧聞 / 攝)2 月 6 日零時,救護車駛入武漢洪山體育館,首批病人入住 " 方艙醫院 "。  中央指導組決定,緊急抽調 20 個省大型三級綜合醫院的醫學救援隊,將武漢市體育場館、會展中心等改造為 " 方艙醫院 "。
  • 承建方艙醫院組織後勤支援 洪山教育人「戰疫」關頭顯擔當
    由於疫情防控需要,武漢市洪山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部署在石牌嶺職高建設方艙醫院,此項目由洪山區教育局承建,用於收治確診的輕症患者。石牌嶺職高兩棟教學樓共50間教室和一座室內體育館可容納800張床位,還需配置10座移動廁所。
  • 「生命之舟」終達彼岸|武漢方艙醫院|武昌方艙醫院|武漢體育中心...
    2月5日,首批方艙醫院緊急投入使用3月10日,最後一家方艙醫院休艙安全「擺渡」1.2萬餘名新冠肺炎患者後武漢16家方艙醫院全部結束「航程」30多天,一個個「方艙」就是一艘艘承載希望的「生命方舟」從「開艙」到「休艙」我們跟隨攝影記者的鏡頭近距離感知那一艘艘「生命方舟
  • 武漢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接收新冠肺炎患者,已有數百患者入住
    2月5日晚11點30分開始,來自武漢武昌區各社區的第一批輕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被陸續轉送至位於洪山體育館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昌方艙醫院(以下簡稱武昌方艙醫院)接受治療。澎湃新聞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獲悉,截至6日早上7點30分,已有328名患者入住武昌方艙醫院。
  • 緬甸開建「方艙醫院」
    連日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歐洲持續蔓延,美國疫情也日趨惡化:(1)截至當地時間3月23日6時,義大利累計確診59138例,全國停止非必要生產活動;(2)據西媒22日報導,西班牙累計確診28572例,馬德裡也開始建「方艙醫院」;(3)伊朗衛生部22日宣布,累計確診21638例,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拒絕美國針對抗議新冠肺炎疫情的援助;
  • 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正式休艙,武昌城管站好最後一班崗
    2020年3月10日下午4時,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正式休艙,代表著武漢市方艙醫院全部「關門大吉」。這一天,武昌城管40餘名環衛工人站好最後一班服務崗,做好艙內外保潔工作。當天參加艙內保潔的環衛工人有20餘人,負責艙內外環境保潔和基礎消殺工作。
  • 再見方艙醫院 願再也不見
    3月10日,位於武漢市的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舉行休艙儀式。在武漢的所有方艙醫院中,武昌方艙醫院是最後休艙的。當日,這個方艙醫院裡的最後一批患者將全部出艙。至此,武漢方艙醫院全部休艙。從2月5日收治首批患者以來,武漢16家方艙醫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12000多人。在網友「祝早日關門」的念叨聲中,武漢方艙醫院終於全部休艙。
  • 巴西關閉國家體育場方艙醫院
    10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的國家體育場方艙醫院,醫護人員慶祝休艙。 10月15日,巴西首都巴西利亞關閉了國家體育場內的方艙醫院。當天,該方艙醫院4名新冠患者出院,其餘24名病患被轉移到其他醫院治療。
  • ...救援隊領隊:方艙醫院「應收盡收」關鍵舉措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5月14日,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方艙醫院集中收治工作情況。作為參與方艙醫院工作的代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領隊、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在發布會上表示,方艙醫院是「應收盡收」的關鍵舉措,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 武漢「方艙模式」形成始末:院士建議方艙醫院未來可國標化
    而方艙醫院也按著一天半一所的節奏不停新建。3月10日,武漢新增確診病例大幅下降至17例,當日,方艙醫院全部休艙。王辰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方艙醫院「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社會成本,達到迅速大幅度擴大收治容量的目的,非至善之法,但確是解決收治主要矛盾的現實之策。」
  • ...青山區|英語|方艙醫院|杜榮|武鋼體育館|武漢方艙醫院
    楚天都市報2月20日訊(記者周丹)多天之後,武漢市青山區吉林街小學五、六年級的同學們才知道,每天下午的英語直播課,是杜榮老師在武鋼體育館方艙醫院裡帶病完成的。杜榮在方艙醫院為學生直播上課1月31號,杜榮被確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月15日,她被送進了武鋼體育館改造的方艙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