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0: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
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走入城市
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群體
留守兒童
今天沙灣區婦聯特別推送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
對全區所有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全方位指導
共同攜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第五期
本期內容(小學篇)
■孩子愛撒謊,怎麼辦?
孩子愛撒謊,怎麼辦?
案例
小蘇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一天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放學後小蘇跟一幫社會上的小青年一起玩,還去網吧打遊戲晚上八點半才回家。
第二天老師把小蘇找到辦公室,當問他昨天放學後在哪兒幹什麼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回答,「昨天放學後在家做作業,做完後在家看電視,沒有出門玩」。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小蘇的奶奶來學校找班主任,告知了真相:小蘇昨天確實很晩才回到家,跟一幫人在網吧玩遊戲。
老師再次找來小蘇,小蘇見到他奶奶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是的,我是去玩遊戲了。」便一聲不吭,任憑老師和他奶奶說得口乾舌燥,也無動於衷。
分析
許多小學生經常隨便編造謊言,以矇混過關或誇大其詞,這種不好的行為習慣讓父母頭疼不已,甚至覺得孩子道德方面出了問題。小學生說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逃避懲罰。多數情況下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懲罰,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淘氣惹禍了怕受責罰。如果為了逃避懲罰而撒謊卻沒有被父母發現,這就會強化孩子撒謊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愛撒謊的習慣。
模仿大人。小學階段的孩子常常認為父母、老師等大人的觀點或行為就是正確的。如果看到父母及周圍的大人撒謊,或者看到電視上有大人撒謊的情景,他們就會認同撒謊行為並模仿。
滿足心理需要。有的小孩子想像力豐富,描述事情時常常摻雜著自己想像的場景人物,說得繪聲繪色,藉此炫耀自己。一些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比較匱乏的孩子,想像成為他們彌補匱乏的途徑之一,他們通過把想像的事物說成真實的,以滿足對物質等的渴求的心理需要。
表示對抗。有的孩子說謊與父母、臨時監護人幹涉過多有關,比如孩子做作業時,一會叫他喝水,一會讓他吃點心,孩子很不耐煩隨口說「不渴」「不喝」,表示對抗。
有意編造謊言。因為不信任或不願意將自己真實想法或事情告訴他人,為了避免一再追問,因此編造謊言來應付。
對小學生的撒謊行為進行教育時,需要區分撒謊的原因,即行為背後的動機並區別對待。
避免孩子撒謊,家長可以這樣做:
1、抓好第一次教育
發現孩子說謊時,留守兒童的父母應噹噹做一件大事情來抓,絕不掉以輕心,不防「小題大做」,把文章做足。抓住了教育機會就能剎住車,第一次撒謊的處理要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為孩子第一次撒謊時會感到不安,即使矇混過關了也會十分擔心,但如果第一次撒謊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孩子便會體會到其中的「好處」,由此會產生再次嘗試說謊的欲望,膽子會越來越大,謊話會越說越多。
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先弄清楚孩子說謊的緣由和動因,然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明說謊的危害、指出問題的嚴重性,並要求孩子明確表態「下次不能再撒謊」。
2、大人做好示範
不能在孩子面前撒謊,或說話不算數。留守兒童的父母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給孩子示範誠實守信、一諾千金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3、少呵斥多溝通
父母的專制嚴厲往往是孩子撒謊的溫床,因此父母一定要平等、和善的對待孩子,讓孩子敢於說實話。
留守兒童的父母要與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的需求,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討論暫時不能滿足的需求並約定滿足的條件,拒絕孩子不合理的需求並講明原因。讓孩子在溝通中學會表達自己合理的訴求,在溝通中學會誠實。
原標題:《孩子愛撒謊,怎麼辦?『讓愛留守』》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