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讓雷射大顯身手

2021-02-25 南方周末

美國、法國和加拿大的三位科學家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圖)

全文共2491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文 |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鞠強

責任編輯 | 朱力遠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物理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法國物理學家傑哈·莫羅(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物理學家唐娜·斯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內的開創性發明」。

其中,阿什金憑藉「發明光學鑷子並在生物系統中應用這一發明」獲得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696萬人民幣)獎金的一半,而莫羅和唐娜因為「發明產生高強度超短光學脈衝的方法」共同分享了另外一半獎金。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慣例是獎勵不超過三位科學家,但三人可以來自一個大的領域內的兩個不同分支。

阿什金出生於1922年,現年已經96歲高齡,是到目前為止諾貝爾獎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此前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俄裔美籍經濟學家裡奧尼德·赫維茨,獲獎時為90歲。

1952年,阿什金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後,加入貝爾實驗室,並一直在貝爾實驗室和美國朗訊科技公司工作到1991年退休。他是美國光學會會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並於1984年和1996年先後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院士。在整個研究生涯中,他共獲得了47項專利。而給阿什金帶來巨大聲譽並使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就是他發明的光學鑷子。

20世紀60年代,雷射器剛剛發明不久,阿什金就在實驗中發現可以使用雷射使粒子移動,同時粒子還會固定在光束的中間位置,這種現象是由光的梯度力造成的。發現這種現象後,阿什金更進一步,他使用透鏡來聚焦雷射,這樣粒子就會被固定在光強最大的一點。這樣的作用效果類似於一個陷阱困住了粒子,因此被稱作光阱。

經過長期的研究,阿什金終於在1986年發明了光學鑷子。這項技術就像鑷子一樣,可以使用雷射使原子停下並捕獲原子。隨後,他把這項技術應用到生物系統中,這也是他這次獲獎的理由之一。他使用光學鑷子捕獲了不同種類的細菌、病毒和其他細胞,而在這個操作中不會對活體細菌或者細胞造成傷害,從而可以對它們的生命機制進行研究。

阿什金髮明光學鑷子後,其他研究人員不斷拓展這一技術的應用範圍,並促進了新技術的誕生。光學鑷子的一項重要應用就是對細胞內起重要作用的分子馬達的研究。研究人員使用光學鑷子第一次掃描出稱作驅動蛋白的馬達蛋白,並且還發現驅動蛋白沿著細胞骨架運動的現象。光學全息成像也是光學鑷子的重要應用之一,這項技術允許數千個光學鑷子同時工作。科學家使用這項技術可以從感染細胞中分離出健康的血細胞,從而幫助對抗瘧疾的研究。

阿瑟·阿什金。(美國物理學會/圖)

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期間,阿什金和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一起進行過光阱研究,這些工作為後來朱棣文冷卻和捕獲原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朱棣文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就有學者為阿什金感到惋惜,認為他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驅應該一同獲獎,他本人也對自己沒有獲獎感到不解。這次諾貝爾獎委員會授予他物理學家,可以說是彌補了這個遺憾。

在比阿什金髮明光學鑷子略早的時候,本年度另外兩位物理學獎獲得者莫羅和斯崔克蘭也在雷射科學取得了重要突破,就此改變了雷射科學的面貌。

傑哈·莫羅。(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圖)

莫羅出生於1944年,是美國密西根大學榮休教授和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教授。1973年,他在巴黎第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和法國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院(ENSTA)應用光學實驗室。1977年,他前往密西根大學任教,1990年在密西根大學創立了超快光學科學中心並擔任創始主任。2005年至2009年,他還擔任了ENSTA應用光學實驗室主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前,作為國際著名的應用物理學家,莫羅已經先後獲得過2012年的法國榮譽軍團勳章、2016年的弗雷德裡克·艾夫斯獎章以及今年的阿瑟·肖洛雷射科學獎等多項榮譽。

唐娜·斯崔克蘭。(滑鐵盧大學/圖)

斯崔克蘭出生於1959年,先後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目前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副教授。1989年,斯崔克蘭正是在莫羅的指導下獲得了博士學位。

斯崔克蘭攻讀博士學位時,雷射器已經發明了20多年,但此時物理學家期望獲得更強雷射脈衝的願望卻遇到了困境:如果繼續增加短脈衝的光強,放大材料就會被燒毀。莫羅和斯崔克蘭共同著手解決這個困境。1985年,二人發明了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PA)。啁啾原指鳥的不同叫聲,這裡指的是不同的頻率,可以形象說明這個技術的原理。

他們發明的技術是將一段短脈衝在時域上展寬,然後放大,再進行壓縮。這樣當脈衝展寬時,功率極值會變得很低,因此放大到更高的倍數也不會燒毀放大器;然後再在時域上壓縮脈衝,這樣就可以極大地增強脈衝的強度。運用這項技術,脈衝可以短到飛秒(10-15秒)量級,功率可以達到太瓦(1012瓦特)量級。此後,脈衝變得更短,強度更高,但都離不開莫羅和斯崔克蘭開創的這條道路。

啁啾脈衝放大技術誕生後,對雷射科學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等物理學分支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物理學家用這個技術製造出超高速相機,利用飛秒量級的脈衝對原子和分子進行拍照,可以更好地洞察微觀世界的秘密。同時,這項技術還推動了醫學的進步。超短超強雷射脈衝可以精確地對包括生物物質在內的各種材料進行切割,白內障屈光手術的進步就得益於這項技術;這種脈衝還能用於製造手術支架,這類微米尺度的支架可以用來擴張和加固人體內血管、尿道和其他通路。

新的雷射技術使我們在未來能夠獲得更快的電子產品、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更好的催化劑和更強大的加速器。物理學家展望未來的時候,也正期待雷射技術能夠達到更高的功率,比如1021瓦特,或者實現更短的脈衝,比如達到10-21秒的量級。在這個過程中,也許啁啾脈衝放大技術還能大顯身手,也許這個技術會碰到瓶頸,物理學家不得不轉而尋找新的技術,但不管怎樣,物理學家在追求超短超強脈衝極致的路上都不會停步。

值得一提的是,斯崔克蘭是55年來首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在此之前,只有2位女性物理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03年的居裡夫人和1963年的瑪麗亞·梅耶。

我們可以看到,光學鑷子和啁啾脈衝放大技術誕生30多年來,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發展,而且為人類生活帶來了福祉。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讓雷射大顯身手的科學家,真正踐行了諾貝爾的遺囑:獎勵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國慶「悅」讀專題 | 長假書桌 10.3


南方周末精選35篇佳作,推出「長假書桌」,在國慶期間為我們的用戶奉上一道悅讀盛宴:

百年傳奇 | 重溫大家的世紀風雲

圖片故事 | 品味光影魅力

幸福課 | 尋找人生幸福的密碼

風物 | 探尋風物間的文化積澱

後臺 | 打撈新聞背後的故事


戳擊下方圖片,開啟「悅」讀時光:

相關焦點

  • 第四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誕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6日18時許正式揭曉,一半由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獲得,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
  • 2014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重新創造了光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他們在2004年首次通過實驗,利用磁光克爾顯微鏡,在半導體材料砷化鎵的邊緣探測到了向上和向下的自旋電流分離的自旋霍爾效應。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最終頒給了光學領域的三位科學家。近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一同回顧下最近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情況。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安德烈婭·蓋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系該獎第4位女性獲得者
    3隻有3位女性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她們是瑪麗·居裡(1903年獲獎)、瑪麗亞·梅耶(1963年獲獎)和唐娜·斯特裡克蘭(2018年獲獎)4有4對父子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威廉·布拉格和兒子勞倫斯·布拉格(1915年共同獲獎)。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帶你了解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3位科學家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因為他們揭露了「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根據諾貝爾網站消息,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在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彭羅斯曾以「奇點理論」等相關研究與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創立了現代宇宙論的數學結構理論,二人還曾共同榮獲沃爾夫物理學獎。沃爾夫物理學獎被認為是除諾貝爾物理學獎外,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 他們為什麼能一起獲獎?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的「拼桌」
    作者 | 劉辛味 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天體物理中的兩個不同領域,在開獎之後就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強行「拼桌」。實際上,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百餘年的歷史中,拼桌情況並不少見,他們都是被強行拼湊的嗎?
  • 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內附:長達115年的秘密…)
    108、201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103、2005年:羅伊·格勞伯(美國)表彰他對光學相干的量子理論的貢獻;約翰·霍爾(JohnL.Hall,美國)和特奧多爾·亨施(德國)表彰他們對基於雷射的精密光譜學發展作出的貢獻。
  • 外太空影像致敬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
    12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外太空的影像被投射到市政廳的外牆上,向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獲獎者致敬,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12月5日至13日舉辦光影秀。
  • ...哈維蘭德|賴因哈德·根澤爾|諾貝爾物理學獎|馬克斯·普朗克
    數十年如一日研究黑洞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會主席戴維·哈維蘭德在頒獎儀式上表示,今年獲獎者們的發現為研究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開闢了新天地。哈維蘭德依然謹慎地沒有使用黑洞這個詞,迄今為止,黑洞依然是不可見的。即便是根澤爾等人經過20多年的觀測才發現並估計了其大小的黑洞----射手座A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現場。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表彰雷射物理突破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授予美國學者Arthur Ashkin,法國學者Gerard Mourou、加拿大學者Donna Strickland(女),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德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由於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德國科學家和美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Roger Penrose將享有一半獎金,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將分享另一半獎金。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示
    1901年,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倫琴。在6年前的某一天,倫琴偶然發現,漆黑的房間裡,黑紙包裹的陰極射線管能使螢光屏發光。他沒有急於宣布,而是仔細核實了7 周才確認這個重大發現。這就是X射線,它成為現代物理的一個敲門磚。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Roger Penrose、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獲獎。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由於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與此同時,曾經的物理學獎得主,也在疫情期間各自忙碌著。資料圖: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瑟·麥克唐納。自加拿大疫情暴發,2015年物理學獎得主亞瑟·麥克唐納就與同事忙開了,他們想生產精簡、易於製造的醫院呼吸機。
  • 用膠帶粘出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生活處處都是驚喜!
    比如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工程師中村修二,此人並沒有什麼很高的學術成就,他是為了工作方便,鼓搗出了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並因為這個發明而得到了諾獎。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中村修二一臉認真的說,搞著搞著就搞出來了,挺容易的。你聽聽,人言否?
  • 諾貝爾物理學獎第4位女性獲獎者誕生!盤點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那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北京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而獲獎。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發現,相對論的一般理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
  • 每經專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傾盡所能是科學研究不可...
    本期,我們帶來的是對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教授的獨家專訪。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推翻了人們心中固有的對宇宙形態的認知。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
    【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因疫情改為線上舉行】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因新冠疫情10日改為線上舉行,活動地點也首次改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線上頒獎儀式上播放了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的致辭。各獎項的評選委員會代表分別按慣例宣讀獲獎者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