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很多人可能深深記住了新冠疫情帶來的 「災難」,但金融市場從來不是悲傷春秋的地方,從最初的恐慌,到「好了傷疤忘了疼」後開始撒歡,也就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雖然還時不時會來點陣痛,也只是些小打小鬧,掀不起大浪。HYCM興業投資(英國)分析師團隊以疫情為中心,為2020年金融市場的走勢整理了幾個主線,並且以此為基礎,來探討2021年市場的走勢變化。
一、美國寬鬆政策預期
金融市場永遠是走在最前線的,大部分的行情並非由結果推動,而是靠預期。疫情以來,美國政府先後推出了四輪刺激計劃,分別是3月6日的83億美元,3月18日的1920億美元和3月25日的2.2萬億美元以及4月23日的4840億美元,總計將近 2.9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13%。
美聯儲的操作更為密集,3月在半個月內史無前例地進行了兩次緊急降息,分別是3月3日降息50個基點和3月16日降息100個基點,同時推出7000億美元QE,更是在3月24日宣布了無限量QE。
從中可見,美國的寬鬆政策基本集中在3月出臺,和新冠疫情一樣,來的又猛又急,市場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的預期(或者說,在新冠疫情的未知面前,市場不敢有任何預期),美國的寬鬆貨幣和財政政策就火力全開了。而在美國寬鬆火力最猛的時候,美元指數其實是上漲的(期間更多受到避險情緒主導),直到美聯儲無限量QE後築頂。
美元指數真正確認趨勢性下跌,是5月之後,也就是美國大部分寬鬆牌基本已經打完了之後。那時候,市場普遍認為,美國會在7月底新冠救濟福利到期前通過新一輪財政刺激計劃,正是這樣的預期,推動美元指數一路下行,直到9月希望破滅,美元指數開始橫盤,並在11月美國財政刺激再度傳來進展,美元指數迎來新一輪下跌走勢。
由此可見,事實上有沒有寬鬆並不重要,關鍵在於,美國會不會給市場釋放寬鬆預期。那麼,2021年,美國是否會更加寬鬆呢?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說了,2020年底前以及明年1月上臺之後分別要有一輪刺激。12月28日,川普籤署了總規模為8920億美元的新冠紓困法案,目前參議院尚未通過其有關將支票金額從600美元增加到每人2000美元或每對夫妻4000美元的提案。不過,美國人是不是能領到更多的現金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最關鍵的是,拜登入主白宮後,能不能如期推出比川普在任時更大規模的刺激政策。
這將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1月5日參議院最後兩個席位的爭奪。如果共和黨依舊掌控參議院(目前來看可能性很大),拜登就會成為一個跛腳總統,其任何決策都可能難以獲得通過。當然,既然要「災」後重建,參議院也不可能太過分一毛不拔,只不過最終的刺激規模,可能離今年7月民主黨預想的2萬億美元要差太遠。也就是說,1月5日,基本可以決定2021年美國財政政策預期對美元指數的影響。如果是縮水版的財政刺激,對美元的負面影響也將大打折扣。
再看美聯儲,2019年美聯儲被市場架在脖子上連續降息三次,如果沒有今年的疫情,美聯儲的降息周期必定要按下暫停鍵,但3月美聯儲硬是被疫情逼著把手裡底牌都亮出來了,雖然美聯儲一再強調自己還有工具可用,但3月打完組合拳之後,除了8月口頭上確認了將通脹目標改為平均通脹目標制,其它就沒有更多了。也許這確實是真相了。美聯儲能做的只能等,在經濟沒有恢復的時候按兵不動,一旦疫苗推動經濟回到正軌(這將有望在2021年下半年出現),美聯儲接下來要釋放的信號,可能就是收緊政策了(並不意味著在2021年收緊,但是會給出一個即將收緊的暗示)。借鑑2014年美聯儲立場轉向後,美元的一波凌厲漲勢,一旦2021年美聯儲有任何政策轉向的風吹草動,將是美元的翻身之時。
因此,從美國政策預期來看,美元指數在2021年上半年可能是低位拉鋸的狀態(除非民主黨意外贏得參議院,美元可能有一輪深跌),但隨著下半年美國經濟狀況發生改變而帶來的美聯儲立場上的變化,美元指數將有望迎來轉勢。
二、全球經濟復甦差距
2020年,一切都講錢(各國的寬鬆政策),新冠疫情衝擊下經濟要錢刺激復甦,人們要錢維持生活,金融市場要錢維持活力。然而,2021年,各國大概率維持寬鬆但很大可能不會加碼寬鬆,不能比央媽財爸的時候,就只能拼自身的實力了——各自的經濟基本面。
根據IMF在10月的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4.4%,其中美國經濟萎縮4.3%,歐元區經濟萎縮8.3%,全球範圍內僅有中國錄得1.9%正增長。2021年,在新冠疫苗的助力下,全球經濟將有望達到一個階段性小高潮,中國仍將是領頭羊,而歐洲的經濟復甦步伐將快於美國,2021年後全球經濟將隨著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而出現放緩。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會邊際遞減,2021年全球經濟在疫苗的幫助下實現共振式復甦是大概率事件。這對美元會是一件好事嗎?
我們再回到美元指數今年的走勢上來,5月歐美各國陸續取消社交限制,也重啟了市場對各國經濟從災難性的毀滅中復甦的信心,市場風險偏好大幅上升,這正好和美元指數確認跌勢重疊。也就是說,美元更多扮演的是避險的角色,市場對經濟復甦的樂觀預期,使得資金更樂意追求高風險資產,而打壓美元。
不過,到了2021年,情況和2020年有很大的不同。2020年3月那種對未知的恐懼,早已經不復存在,這可以從7月美國二次疫情爆發和10月歐洲二次疫情爆發市場轉瞬即逝的反應可見一斑。如今的市場,不再聞「疫」色變,但卻可能對一個情形恐慌:以美聯儲為首的各國撤出QE(逐步削減QE規模)的時間比預期要早。要評估美聯儲政策上的任何變化,依託的就是經濟的表現。因此,在全球經濟復甦的大背景下,2021年更要注意的是,各國經濟復甦的步伐。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儘管美國的疫情最為嚴峻,但美國預定的疫苗最多,並獲得了輝瑞、莫德納等優先供應的承諾,而歐洲雖然也預定了較多疫苗,但訂單多分布在研發進度相對落後的廠商。根據美國醫藥協會預測,2021年Q1美國將開始一階段疫苗注射,計劃覆蓋人口比例超過20%;2021年Q2是美國疫苗接種的高峰期,預計覆蓋的人口比例將超過80%。如果美國控制住疫情的時間早於歐洲,意味著市場對美國經濟復甦快於歐洲的預期會被加強。
基於這一分析,從2021年二季度開始,歐美經濟數據的對比將可能成為推動美元指數走向的一個主要動力。如果美國經濟復甦快於歐元區(這與早前IMF的預測相反),美元將強於其最大的對手貨幣歐元,因為市場會傾向認為,美聯儲存在收緊政策的動力。當然,如果從一國經濟基本面向好,能夠吸引更多資本流入,從而利好本國貨幣這個維度來理解,也是挑不出什麼錯處的。
三、美元的對立面
前面我們花了很大的篇幅來講2021年寬鬆預期和經濟復甦進程可能對美元指數產生的影響,為什麼只討論美元指數呢?我們對比一下2020年美元與非美資產的表現,就能一目了然。
不管是從全年,還是從美聯儲無限QE以來各資產的表現來看,都適應一個規律:美元漲非美資產跌,美元跌,非美資產漲(看起來有個異類,原油,下文會進一步講到)。美元站在其它所有資產的對立面,也就是所謂的負相關性。只要釐清了美元的走勢,那麼,其它資產的大致走向也就清晰了。
2020年美元指數下跌超6%,為2017年以來表現最弱的一年,這也讓各界紛紛唱衰2021年美元的表現。然而,HYCM興業投資(英國)分析師團隊認為,這種唱衰應當基於一個更長期的角度,即隨著全球去美元化浪潮,美元的全球地位被削弱,其價值必將下降。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美元指數的走向來看,美元的兩輪貶值,都能找到明確的主線:1985年是美國主動讓美元貶值(著名的廣場協議),2002年是因為911事件後美國開始所謂的「反恐」戰爭,而在2021年,我們並不能找到美元貶值的契機。如果鎖定2021年,基於上述分析,美元指數的重心大概率會低於今年,但最可能的路線是先抑後揚,而非一路下行。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非美資產都會和美元同步反向運行。我們可以將非美資產再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流動性(而不是經濟實際運行周期)十分敏感的風險資產,如銅和股市;另一類是避險資產,如金銀。
2020年3月,銅和以美股為首的全球股市,在美聯儲的無限QE祭出後,就開始了狂歡行情,而黃金雖然也在那時築底,但明顯的加速行情是從6月開始的,而且在8月美國大選還沒有明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築頂,彼時美元指數的跌勢在8月僅僅是放緩,與美股等風險資產的反向同步性更高。
展望2021年,這樣的分化將依舊存在。而且,銅和美股走勢也將出現分化,當流動性預期減弱,資金可能從銅這樣的大宗商品流出,今年的「快漲」可能迅速演變成「快跌」。相對應的,商品貨幣澳元和紐元等,也可能同步尋求階段性頂部。不過,美元走強意味著資金流入美國,而美國股市也將成為受益者,美股崩盤風險或依舊有限。再從其它地區看,亞太地區中依舊看好A股,而像越南股市這樣意外在今年表現搶眼的,或存在「擠泡沫」風險。歐洲儘管去除了英國脫歐這一大不確定性,但英國脫歐給歐洲帶來的傷害是實際存在的,這也必將拖累歐洲股市。
那麼,美元指數何時轉勢呢?也許,「先行者」黃金釋放的信號將比美國寬鬆政策預期轉向或者美國經濟數據給出的信號還要早。不同市場之間的相互驗證,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加以確認。
四、中東形勢
之所以把原油像美元指數一樣,單獨拎出來講,是因為原油作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地位不容小覷。而且,在極端情況下,原油也有跺跺腳就能震驚整個金融市場的魄力。比如,2020年3月9日,全球金融市場遭遇「史詩級」暴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是美元,而是原油!導火索則是沙特和俄羅斯鬧掰,啟動石油價格戰。
如果僅僅是按照供需兩個基本面來分析原油,上述的三個維度已經足夠,但原油市場和其它市場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有一個「有形」的手在控制,那就是OPEC+(OPEC及以俄羅斯為首的非OPEC產油國聯盟)。2014年國際原油價格斬腰以後,OPEC+一直到2016年才達成了聯合減產協議,足以說明「囚徒困境」選擇的困難。這些年,油價始終不溫不慍,一直靠OPEC+減產吊著,今年又一次達成創紀錄減產協議,也才堪堪讓油價回到了3月新冠疫情在歐美爆發以前的水平。對OPEC+來說,付出與收穫是極度不平等的,一旦有任何一方破壞了當前的遊戲規則,這種心不甘情不願的減產將極易告吹。
2021年,隨著拜登上臺,這樣的可能性是很高的。拜登可能重新回到伊朗核協議的談判,並放鬆甚至解除對伊朗及委內瑞拉的制裁,從而釋放更多原油供給增量,這就會加大OPEC+減產聯盟的內部矛盾。當減產努力不足以維持油價穩定甚至於油價進一步下降時,OPEC+的兩個牽頭老大沙特和俄羅斯就可能像今年3月這樣,破罐子破摔,進而引起原油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崩潰,這將是2021年最大也是最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
【聲明:本文由HYCM興業投資(英國)分析師撰稿,用於匯通網2020年終專題,並由匯通網據原文意思做少量微調;所有分析僅供參考,不作為交易依據。轉載請說明來源,謝謝!】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