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是海澱文創市集開集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的這一天,這條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流動市集」正式開業,經過一年的沉澱與積累,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海澱文創市集帶著更為豐富的文創產品和文化活動首次走進了社區。
31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中關村街道雙榆樹西裡二條的中關村眾享薈科學人文體驗街區,百米長的街區間整齊地排列著40多家各式各樣的文創產品攤位,前來選購體驗的社區居民絡繹不絕。
文化促銷費文創產品更「生活」
「我們的文創產品主要是跟國家圖書館和中國郵政合作的,從國圖館藏文獻中挖掘了很多內容,也是希望『取古人之智,解當下之局』,打通知識學習的第三渠道。」攤主易衛勝跟記者聊起了他所售賣的文創產品,國旗徽章、鑰匙扣、冰箱貼、創意筆記本都是學生們感興趣的產品,包含有文學大家系列郵票的經典圖書套裝則受到了成年人的關注。
除此之外,木雕手工首飾盒、「同趣」拼裝八音盒的攤位前也圍滿了小朋友和家長,攤主為居民們講解著手工木雕工藝的特色,小朋友目不轉睛地盯著各式各樣叮咚作響的八音盒。「來來來,昌平的海棠果、無花果!」據記者觀察,市集上讓居民最快掏腰包的還是「吃」,據海澱文創市集招商負責人胡亞平介紹,為了豐富市集走入社區的產品品類,在組織本次活動時特別增設了水果、日用品等居民喜愛的產品類型,並嚴格要求了食品的質量標準,對無公害、綠色食品等資質進行了把控。
「我覺得這個市集很有意思,既可以提高百姓的欣賞能力,也能豐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我一直崇尚文化養老,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類活動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應該要多辦。」在市集上記者採訪到85歲高齡但依然精神矍鑠的中關村老科學家張麟呈老師,曾在核工業部從事放射性元素研究的他退休後積極投身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一聽說街道舉辦了文創市集,他買完菜就匆匆趕來。
據了解,本次活動作為第八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系列重點活動之一,旨在共同為北京市民提供高品質文化活動和產品,提振文化消費市場,在現場不僅有文化產品售賣,還有非遺產品體驗,毛猴、兔兒爺、內畫鼻煙壺都是人頭攢動的攤位。除此之外,海澱文創市集還邀請書法家現場潑墨,為居民近距離觀賞書法藝術提供平臺,現場書寫的書法作品也都通過互動贈送給了現場參與活動的居民。
深挖海澱文化服務小微企業
漫步在市集上,很容易就被紅樓書籤、行酒令、「人生若只如初見」納蘭摺扇所吸引,不少產品都讓居民感到「好看又實用」,而這些兼具實用性與鮮明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也是市集的一大特色,「我們一直在著力深度挖掘海澱『紅蘭皇法中』的文化內涵,開發相關的文創產品,這些都是海澱區的文化寶藏,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市集進行文化傳承,在這裡也能看到許多非遺的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胡亞平告訴記者。
海澱文創市集是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在結合海澱現有資源搭建平臺的基礎上,為海澱小微文化創意企業提供市場機會的初衷下成立的,並以激發文化創意創新創業活力,帶動文化創意產品消費為契機特別推出「我們的節日」海澱文創市集線下活動,一年多來,無論走進科技園區還是走進社區,都受到了市民朋友的熱烈歡迎。
據悉,「我們的節日」海澱文創市集線下活動通常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為活動舉辦契機,匯聚海澱優秀文創企業,通過打造海澱文化創意資源市場轉化載體,助力海澱地區文化企業直面市場,最終形成流量聚集的市場品牌IP,實現海澱文化創意內容輸出及品牌輸出,促進海澱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新發展。「除了線下活動,我們也開發了線上平臺,海澱的文創企業也可以通過入駐我們的線上平臺實現雙渠道的銷售與發展。」胡亞平說。 (陳乃禾)